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内容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关于【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怎么给孩子讲海洋?2、儿童海洋知识

1、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怎么给孩子讲海洋?

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作为家长,就应该为他助推一些燃料。在西南内陆城市——成都有哪些方法、哪些渠道可以给孩子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科普呢?

本期,团妈将为孩子们科普一些有关海洋的趣味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纪录片和书籍,为心怀大海的孩子们,种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但人类对太空、对月球的了解,都超过了深海区域,万米深渊更是人类科研的“无人区”。鉴于大海的知识浩瀚如海洋,人类对大海的探索仅仅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本期,我们仅选部分简单的科普知识,让孩子对大海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海洋。

海底压力有多大?

深海与陆地环境大相径庭,要进入海底,需克服巨大的压力。在300米的深海里,潜水员要承受31个大气压,比在陆地上多30个大气压,相当于人体每平方厘米要承受约30公斤力的压力。潜水员在这种压力下,就会像被挤压住了一样,感觉骨头与骨头贴得很紧,就连抬手、动脚这样简单的动作都会很费力。

全球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约1.1万米,就是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能露出水面,其水压接近1100个大气压,这个压强足以将一辆坦克压扁,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目前,潜水器最深能到达哪里?

为了克服水压障碍以潜入更深的海底,只有依靠潜水器。

20世纪50年代,瑞士的皮卡德父子造出了名为“的里雅斯特”号的潜水器。1960年,“的里雅斯特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下潜,成为了世界第一台成功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潜水器。皮卡德这样记录海底的景象:“这里有终极的平静,巨大的神秘笼罩四周,鱼类在黑暗中睁着贪婪的双眼。

2012年3月26日,为了完成深海探险,加拿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艇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卡梅隆则将这里形容为“像月球表面一样荒凉”,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詹姆斯·卡梅隆驾“深海挑战者”潜入

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后,成功返回海面

我国的深海探险突破万米大关是在2020年10月27日这一天。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达到10058米。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11月10日,“奋斗者”再次向万米发出冲击,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有人形象地将“坐底”形容为“刹一脚”,是指在综合考虑潜水器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下,让“奋斗者”号人为地在海底着陆,以便于接下来在海底进行科考和作业。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此次“奋斗者”号就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海洋中,哪些鱼生活在哪个层?

提到海洋,孩子们总是能脱口而出:鲨鱼、海豚、小丑鱼、鲸鱼……那么,这些鱼类是否生活在同一片海域、同一个深度呢?

海洋的水层大致分为上、中、深三层,从海平面至以下约150~200米为海洋上层,又名 “光合作用”层;海平面以下200~1000米之间为海洋中层,又名“微光”层;水深1000 以下,黑暗寒冷,为海洋深层。有些人将深层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水深1000~4000米为海洋深层,水深4000~6000米为海洋深渊层,水深6000~11000为海洋超深渊层。

在海洋上层,阳光中大部分的可见光都可以照射进来,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生存在这里。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

200~1000米为海洋中层,穿透到这一层的光线已经相当昏暗。从这一层开始,我们能够看到产生冷光的生物发出的闪烁光线;许多相貌奇特,长得奇形怪状的鱼都在这一地带生活。

深海水域的主要鱼类有:鮟鱇鱼、蝰鱼、深海龙鱼、吞噬鳗等等。5000米以下的鱼类大部分都有发光器官,以帮助它们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觅食和行动。

由于海水压力随深度而增加,因此,深海鱼类都对高水压具有适应性,一定的鱼类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生活,不能在整个海洋深度范围内随意游动。深海的一些鱼类无法适应浅海区的低压力。反之,浅海区的一些鱼类亦不能适应深海区的高压力。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深海鱼类为什么长相奇特?

深海光线昏暗,食物贫乏,水压压力大。所以,它们的长相都非常奇特。如在半深海生活的巨尾鱼、后肛鱼,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这里的一丝微光,以搜寻食物。许多深海鱼都会发光。烛光鱼身体两侧有多排发光器,像一支支蜡烛,可作为异性互相认识的标志。

一些鱼类在黑暗的深渊中,眼睛退化或埋于皮下成为睁眼瞎子,常用触觉器官代替视觉器官,如深海盲帚鱼,其鳍条延长似扫帚。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深海的鱼》

第一次发现 | 手电筒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适合:0-6岁

这是一本适合低龄孩子的神奇书,书中附带了一个手电筒光线形状的白板,放在纸张下面,仿佛手电筒照进深海。看,鮟鱇头上的“钓鱼竿”挂着发光的诱饵,小丑鱼遇到危险时会藏在海葵里,沙丁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揭秘海洋》

作者:[英]阿妮塔•盖恩瑞 / [英]克里斯•奥克雷德

文 / [以]加利亚•伯恩斯坦 图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出品方:乐乐趣

适合年龄:3-6岁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很丰富,从海岸边、海洋动物、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到海洋深处、攻击和防御、极地海域、海洋生物之最、人类与海洋8个方面。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可以了解到海洋分为哪些部分、各个部分生活着哪些动物、海洋里最大的动物有多大、人类活动对海洋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海边遇见有趣的科学》

作者:(日)松冈达英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品方: 爱心树童书

适合年龄:5-12岁

这本书的知识非常翔实,故事主线是一对父子搭乘渔船来到海岛,孩子好奇地询问有关海的一切。如何在海边支帐篷?海边沙滩上都有什么植物和生物?岩石上都有哪些藤壶?如何制作观察筒?作品真实再现了海洋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展示了海边、浅海和海底近200种生物。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DK儿童海洋百科全书》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品方:DK

适合年龄:7-12岁

《DK儿童海洋百科全书》是DK首部海洋百科全书,内容包括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海洋百科全书。与其他绘本中海洋动物都是插画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中的海洋和海洋生物都是超清实拍图片,给孩子呈现真实的海底世界。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大太平洋》

共4集/每集50分钟

语言:中文

这是中央电视台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PBS)、德国电视二台(ZDF)等机构联合摄制的大型自然类高清纪录片,本片拍摄的物种和故事多达近30个,分布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颠覆传统以地区、习性、物种串联故事的方式,一集一个情感主线,一个动物主角,通过它的迁徙,将不同动物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并且每集聚焦于太平洋的某个标志性特色:激情、贪婪、狂暴和神秘,将太平洋上的各色故事交织在一起,刻画出这片海洋丰富多彩的每一面。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蓝色星球》

共2季

第一季8集/第二季7集/每集50-60分钟

语言:英语

自从《蓝色星球》2001年开播以来,我们对大海之下生命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从北极熊出没的北冰洋到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蓝色珊瑚环礁,本系列纪录片同大家分享一些令人吃惊的新发现;邂逅在南冰洋深处神出鬼没的奇怪章鱼,观赏巨大的鲹鱼跳出水面,飞跃到半空中捕鱼;骑在虎鲸的背上,同它一起冲向鱼群。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N帕斯卡》

共4集/每集25分钟

语言:中文

帕斯卡是压强单位,也是水下工作者潜到水下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度,所要承受空气压力的强度。他们每下潜十米,就要受到100千帕的压力,这就相当于人的每一块皮肤都要承受1公斤的重量。本片讲述这些水下工作者无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的多重压力,为我们揭开这N帕斯卡下的神秘世界。水下摄影——需要摄影师既具备潜水员的技能,同时又拥有一名摄影师独特的美学素养。他们的工作就是用摄影机表现水的美感,营造出影片需要的氛围,提升风格化叙事的效果。

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

《Life of the Ocean》

共1集/35分钟

语言:无,只有音乐声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近500 种海洋物种,不过,它没有任何介绍,只有真实的海底世界不停地变换,你甚至连鱼的种类和名称都不知道。如果家里是投影仪,投射出来,犹如沉浸式的海底体验。

资料来源: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百科大辞典

央视新闻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2、儿童海洋知识

儿童海洋知识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扩展资料:

探索海洋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探索,但对深海还所知甚少。

地球深处的海洋

地质学家通过实验室模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找到了水。在温度达1000℃以上、并且承受高压的矿物岩里,可能储藏着相当于地球所有大洋中水量之5倍的水。而且该项发现还很可能有助于弄清地球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

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富含铁质的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专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包含有达到其自身质量0.2的水。已有的行星理论,推测了在其形成之初所出现的早期蒸发物质的数量,如水和二氧化碳的数量。这个发现预示着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已经超出了过去的预料。

奇怪的海洋

千百万年来,地幔像一只盛有热汤的锅子一样,处于剧烈的搅拌与动荡之中,这使得地幔的构造层带运动,并且使地幔的化学成分混合。粘性更大的地幔会搅拌与动荡得更快。在下部地幔中由矿物质形成水,可能也会影响地幔的构造层带,使之不容易下沉到地层更深的地方。当构造层带下沉、加热和受挤压时,它们释放的水可能会软化围绕的地幔,以及松缓它们的下沉通道。

在稍高一点的地幔中,即在大约地表之下400公里至650公里之间深度的区域叫做转换带,因为它位于上部和下部地幔之间,在这里就可能存有相当于几个大洋的水。科学家发现,在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保留有大约其上位岩石质量之十分之一的水,但因为下部地幔的体积比转换带的体积大得多,所以它具有相当多的水。

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地质学家认为,该项发现有助于推进有关在地幔之中锁存有多少水的争论。他说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在地幔中没有多少水。此外,在两年前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地幔之下根本没有多少水。

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下部地幔,他们采用了构成该区域之大部分的三种矿物质进行研究。他们设计应用了一种多砧的特殊实验装置,以再现地幔下变化异常剧烈的苛刻条件,同时对矿物质用硬齿挤压和加热。

在大约1600℃和25万个大气压下,他们应用二级离子质量光谱测定技术,测定了氢的数量,该技术使离子束冲击矿物质,并探测从矿物质表面放散出的离子。已有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等矿物岩中得到的任何氢,都来自于其间存囿的水。最后,专家检测到了比实验预想要多得多的氢,从而得出了目前的结论。

大海的`颜色

翻开世界地图集,黄海、红海、黑海、白海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光线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不论那个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

中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因为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河水携带泥沙很多,使近海水呈黄色,所以得名黄海。

不仅泥沙能改变海水的颜色,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瑚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红海。

由于黑海里跃层所起的障壁作用,使海底堆积大量污泥,这是促成黑海海水变黑的因素,另外,黑海多风暴、阴霾,特别是夏天狂暴的东北风,在海面上掀起灰色的巨浪,海水抹黑一片,故得名黑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气象异常寒冷,结冰期达六个月之久。白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掩盖在海岸的白雪不化,厚厚的冰层冻结住它的港湾,海面被白雪覆盖。由于白色面上的强烈反射,致使我们看到的海水是一片白色。彩色的海,是大自然的杰作。

海洋文化

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李二和《舟船的诞生》一文中,后被国内外学界陆续引用。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人类海洋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人类的特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渴望。

人类对水的依赖是如此的强烈。只要有水流经过,人类就会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莫不缘此而生。同样,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岛(在人们的视野)出现,人们就会乘舟船逐岛而去,从而建立起陆海之间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被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洋的海洋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不仅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而且远在7000年频繁而漫长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绪论)。

这是由世界各地先后出土和发掘的大量的、历代文物及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古文献资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果所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为62.4厘米,残宽为10.8厘米;另一支残长为92厘米,残宽9厘米。经碳14测定,五支木桨距今年代为7000年左右,属母系氏族社会遗物。同层出土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和带有榫卯和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

这证明,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洼的沼泽地。值的特别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桨的桨柄与桨叶结合处,阴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证明,如此雕工精细的木桨,决不是最原始的,当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那么原始木桨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胆的推论)。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浙江杭州,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只独木舟。经碳14测定,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为7500—8000年,这恰与我们在《中国水运史》中的推断相吻合。应当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迄今在中国发掘到的一只最早的独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海洋趣闻

1、黑海,古希腊人称之为“胸怀宽广的海”。

2、死海,只是一个内陆盐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3、地中海,罗马人称之为“地球中央的海”。

4、爱琴海,是以一个古代雅典国王伊格尤斯的名字命名的。

5、七个海,这是一个古代水手的术语,意思是:红海、地中海、波斯湾、黑海、南海、里海和印度洋的总称。

6、马尾藻海,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

儿童海洋知识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扩展资料:

探索海洋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探索,但对深海还所知甚少。

地球深处的海洋

地质学家通过实验室模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找到了水。在温度达1000℃以上、并且承受高压的矿物岩里,可能储藏着相当于地球所有大洋中水量之5倍的水。而且该项发现还很可能有助于弄清地球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

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富含铁质的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专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包含有达到其自身质量0.2的水。已有的行星理论,推测了在其形成之初所出现的早期蒸发物质的数量,如水和二氧化碳的数量。这个发现预示着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已经超出了过去的预料。

奇怪的海洋

千百万年来,地幔像一只盛有热汤的锅子一样,处于剧烈的搅拌与动荡之中,这使得地幔的构造层带运动,并且使地幔的化学成分混合。粘性更大的地幔会搅拌与动荡得更快。在下部地幔中由矿物质形成水,可能也会影响地幔的构造层带,使之不容易下沉到地层更深的地方。当构造层带下沉、加热和受挤压时,它们释放的水可能会软化围绕的地幔,以及松缓它们的下沉通道。

在稍高一点的地幔中,即在大约地表之下400公里至650公里之间深度的区域叫做转换带,因为它位于上部和下部地幔之间,在这里就可能存有相当于几个大洋的水。科学家发现,在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保留有大约其上位岩石质量之十分之一的水,但因为下部地幔的体积比转换带的体积大得多,所以它具有相当多的水。

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地质学家认为,该项发现有助于推进有关在地幔之中锁存有多少水的争论。他说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在地幔中没有多少水。此外,在两年前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地幔之下根本没有多少水。

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下部地幔,他们采用了构成该区域之大部分的三种矿物质进行研究。他们设计应用了一种多砧的特殊实验装置,以再现地幔下变化异常剧烈的苛刻条件,同时对矿物质用硬齿挤压和加热。

在大约1600℃和25万个大气压下,他们应用二级离子质量光谱测定技术,测定了氢的数量,该技术使离子束冲击矿物质,并探测从矿物质表面放散出的离子。已有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等矿物岩中得到的任何氢,都来自于其间存囿的水。最后,专家检测到了比实验预想要多得多的氢,从而得出了目前的结论。

大海的`颜色

翻开世界地图集,黄海、红海、黑海、白海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光线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不论那个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

中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因为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河水携带泥沙很多,使近海水呈黄色,所以得名黄海。

不仅泥沙能改变海水的颜色,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瑚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红海。

由于黑海里跃层所起的障壁作用,使海底堆积大量污泥,这是促成黑海海水变黑的因素,另外,黑海多风暴、阴霾,特别是夏天狂暴的东北风,在海面上掀起灰色的巨浪,海水抹黑一片,故得名黑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气象异常寒冷,结冰期达六个月之久。白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掩盖在海岸的白雪不化,厚厚的冰层冻结住它的港湾,海面被白雪覆盖。由于白色面上的强烈反射,致使我们看到的海水是一片白色。彩色的海,是大自然的杰作。

海洋文化

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李二和《舟船的诞生》一文中,后被国内外学界陆续引用。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人类海洋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人类的特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渴望。

人类对水的依赖是如此的强烈。只要有水流经过,人类就会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莫不缘此而生。同样,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岛(在人们的视野)出现,人们就会乘舟船逐岛而去,从而建立起陆海之间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被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洋的海洋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不仅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而且远在7000年频繁而漫长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绪论)。

这是由世界各地先后出土和发掘的大量的、历代文物及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古文献资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果所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为62.4厘米,残宽为10.8厘米;另一支残长为92厘米,残宽9厘米。经碳14测定,五支木桨距今年代为7000年左右,属母系氏族社会遗物。同层出土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和带有榫卯和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

这证明,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洼的沼泽地。值的特别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桨的桨柄与桨叶结合处,阴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证明,如此雕工精细的木桨,决不是最原始的,当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那么原始木桨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胆的推论)。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浙江杭州,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只独木舟。经碳14测定,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为7500—8000年,这恰与我们在《中国水运史》中的推断相吻合。应当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迄今在中国发掘到的一只最早的独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海洋趣闻

1、黑海,古希腊人称之为“胸怀宽广的海”。

2、死海,只是一个内陆盐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3、地中海,罗马人称之为“地球中央的海”。

4、爱琴海,是以一个古代雅典国王伊格尤斯的名字命名的。

5、七个海,这是一个古代水手的术语,意思是:红海、地中海、波斯湾、黑海、南海、里海和印度洋的总称。

6、马尾藻海,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

儿童海洋知识

地球被称作“水球”,是因为地球大部分都被海水覆盖,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陆地只占百分之二十九。可见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这片海洋又被分为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世界海洋面积太平洋占将近一半,其他四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占一半。

太平洋总面积占18134.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近1/2,是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太平洋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太平洋约有一万多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

太平洋东海岸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近百分之二十。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南美之间。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在大西洋底部地貌突出特征是有一条纵贯南北呈S形的海岭。

挪威大西洋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印度洋有很多的岛屿,其中大部分是大陆岛。印度洋海底地貌错综复杂,除了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

印度洋的马尔代夫

北冰洋又称北极海,是世界最小最浅以及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极夜,其余半年是极昼。北冰洋是五大洋中面积最小,海岸最曲折、岛屿众多的一个洋。

北冰洋上的浮冰

南冰洋也叫南大洋或南极海,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未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是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

本文关键词:海洋知识科普,海洋知识科普小学生,海洋动物知识,海洋科普知识资料大全,海洋知识大百科。这就是关于《儿童海洋知识,海洋知识问答(科普丨身处西南内陆城市)》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关于ZK5的科技?关于NIKE ZK5和ZK6的比较!

下一篇: k2288次列车途经停靠站?K2288在长春哪个火车站上车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