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精选问答 > 内容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

关于【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2、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1、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

贵州黔西中小学陆续开学。新华社发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

浙江农林大学2021级首批新生来校报到。陈胜伟摄/光明图片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

学生们在文具店选购文具。本报记者 董蓓摄/光明图片

【经济界面】

随着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学生和家长们纷纷开始忙碌起来,商场、超市、文具店、书店里,常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进行“大采购”。有人期待着新学期“焕然一新”,购置了电脑、手机等新装备;有人为新学期的课业学习做准备,购买了很多图书和教辅资料;也有人远离家乡求学,在背包里装了很多家乡特产……电脑、文具、书包、零食等学习、生活用品的热销,带动开学季消费不断升温,同时国货潮、节俭风成为引领开学消费的新风尚。

1.国货崛起,开学“购物车”提质升级

【故事】

9月2日下午,北京市一家商场的文具店中,书包、笔记本、钢笔、笔袋等各类学习用品琳琅满目。前来选购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收银台前等待结账的顾客已经排起了长龙。记者看到,店内不少商品货架上都贴上了醒目的打折促销标签,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好几支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开心地挑选着。小学生的妈妈对记者说:“孩子马上就要读一年级了,我带她来实体店让她自己挑选文具,也是一种即将开学的仪式感。这个时候店里常常有促销活动,和网上的价格也差不太多,质量还更好一些。”

每逢开学季,与学生相关的商品总是销量火爆。在这家文具店内,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签字笔、笔记本等文具,在文创商品区还陈列着不少独具特色的文具,这一区域也是整间文具店极受学生欢迎的地方,周围聚集着好多“小顾客”。笔身为海绵材质的减压中性笔、造型奇特可爱的橡皮套装、印有动画片卡通形象的书包等产品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宠儿。

“现在学生们很希望自己的文具用品与众不同,我们进货的时候也会多采购一些例如小动物形状的橡皮擦、笔等,这类文具销量比其他类型的产品要好很多。”一位文具店老板说,现在的国产文具功能、款式、种类愈加多样,文具样式个性化、设计新颖有创意的东西卖得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习用具与动漫IP联名,加入人物角色等元素,以文具盲盒、文具大礼包的形式销售,吸引了不少00后、10后的眼球。

书写用品等文具一直是开学采购清单中的“常客”,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学形式的变革,人们的消费逐渐升级,一些电子化的学习用品开始成为中小学生开学的必备“装备”。马上开学读高二的学生张颖佳刚刚买了一个平板电脑和一支手写笔。“平时上课会有一些作图和PPT展示的环节,买了新装备以后,我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作业了,学习效率会比较高。”张颖佳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充满期待。

国货崛起,消费市场展现新风潮。有些外国潮牌与热门IP合作推出联名款商品,价格令人惊叹,而这些产品渐渐不再是学生们所标榜的“时尚”。南京大学学生王平在网上花了159元“抢”到一件鸿星尔克与河南博物馆联名的短袖上衣,穿在身上觉得很“酷”。

如今,学生们的开学“购物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传统文具到数字装备,反映出教育的发展和年轻人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分析指出,以前开学,学生大多购买书本纸笔等文具,如今开学季消费开始逐渐向电子化文具和更具个性化、潮流化的产品转变,这种变化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品的广泛应用等因素相关,折射出开学季消费市场的升级。

2.注重性价比,节俭成开学新风尚

【思考】

调查显示,在服饰鞋靴品类中,大学生们在休闲鞋、跑步鞋、篮球鞋上花的钱最多。他们习惯于为运动服饰消费。“鞋时尚”在近几年越来越流行,尤其在95后、00后身上更为明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衣服、球鞋,还是电脑、文具,学生在挑选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国外“名牌”,而是更多关注实用性和颜值等,对于一些高性价比的国货品牌更是青睐有加。新生入学添置的“大件”往往动辄上万元,但如手机等电子产品并非每学期都要换新,不当消费会让学生产生互相攀比、跟风等不良习惯,“开学消费”不该沦为“开学浪费”。

北京市一家新华书店内,林阿姨正在为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挑选练习册。“新学期开学的支出主要是为孩子买些教辅书籍,别的东西家里都有。我家两个孩子年纪相差不大,之前给姐姐买的衣服鞋子现在还很新,小女儿还可以继续穿,节省了不少开支。”林阿姨对记者说。

在北京十一学校初中部就读的李珊珊同学马上就要升入高中了。“初中时买的活页本和笔还没有用完,笔袋也才买了没多久,再换新的有点浪费。”李珊珊说,平时上学大部分时间都穿校服,自己买的衣服没什么机会穿,所以开学用在服饰上的花销很少,多数消费都用来买书了。

在上海读大学的本科生屈佳硕,这学期在纸笔书包等文具上同样并没有开销太多。他说:“之前买的书包还可以继续用,上学期‘屯’的笔和笔芯还有很多,这学期没必要再买新的了。”在文具品牌选择上,他从高中便一直买白雪、晨光等国产品牌,一支笔的价格大部分在两元左右。

屈佳硕很喜欢打篮球,前几天他刚刚为自己购买了一双新球鞋。他告诉记者,像篮球鞋、跑步鞋这类功能性的鞋一般会选择品牌产品,价格在600块左右。而平时穿的休闲鞋主要看颜值和是否与衣服搭配,是否为外国“名牌”他并不是很在意,国货的质量和舒适度也非常不错。

像屈佳硕这样的消费取向并不在少数。李盛楠在新学期给自己买了一套护肤品,也同样选择了国货产品。“我买的这套国货护肤品成分比较安全,很适合我的皮肤,性价比非常高。”李盛楠说。

在大学宿舍中,随处可见各种“宿舍神器”的身影。贴在衣柜上的“拍拍灯”一拍即亮,给熄灯后的寝室增添一抹温馨;设计巧妙的床边置物架可以悬挂在床边,让上铺也能拥有“床头柜”;免打孔伸缩杆、悬挂式收纳箱,为宿舍的空间“扩容升级”......这些“神器”从网上下单不过几十块钱,但非常实用,是很多大学生们的“心头好”。

学生群体是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崛起的新鲜力量。京东消费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晖认为,他们更重视个性、表达自我,喜欢新鲜体验和服务。例如很多00后国际化视野非常广阔,却更爱追国潮,特别是自己父母曾经用过的老字号。针对年轻用户群的创新产品,往往会受到热捧。

“开学季带来的消费潮,实际上是学生所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趋势的一次鲜明展现。他们渐渐成为中国市场上的重要角色,无论对品牌商、制造商,还是零售环节的影响都会愈发深远。”刘晖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将会有更多企业深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主线,商品+服务+内容的深度组合、更加个性化的设计和跨界合作……这些趋势都会带动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消费者受益,也让制造、流通环节同步升级。

3.追求品质,电子产品成大学消费“标配”

【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学术工作室发布的《00后网购行为分析报告》显示,新青年在选择线上购物平台时,最关注的是平台使用便捷性(79.2%)以及商品的性价比(77.2%)这两个因素。00后的个性消费呈现如下主要特征:爱社交分享与科技时尚,爱“薅羊毛”且看重品质。报告认为,相比80后、90后,以00后为代表的新青年群体一出生就与消费社会绑定密切,正在成为社会新消费的重要支柱。00后网购亦是符合“性价比、高品质”的主流消费发展趋势。

每年的开学季都是电子产品消费的热季。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一直是大学生开学必备的“老三样”。近日,京东发布的《2021开学季——大学生网购趣味洞察报告》显示,从人均成交额来看,大学生在电脑办公、手机通信、数码产品上的开销最大。过去的一学年里,网购电脑的大学生用户数超过网购文具的用户数1.1倍。上网卡、拍立得、微单相机、平板电脑的成交额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00%。

更具科技感的电子化学习设备不只在中小学生中流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更加强烈。家住江苏南京的李女士的儿子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开学在即,李女士专门带着孩子到商场挑选手机和电脑。“我对这些电子产品不太了解,就带着孩子过来让他自己选。”李女士说,他儿子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以后要经常用电脑作图,电脑性能必须高一点。最后,李女士给儿子买了一款高配置的电脑。

“准研究生”方梓建同学也为开学后的学习生活做了充足的准备。“我研究生读的专业要经常进行田野调查,所以我花了大概2500块钱买了一支录音笔,方便以后整理调研素材。”方梓建说,“除了调研,我还得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全都打印成纸质版太不方便了。同学向我推荐了一款13.3英寸的国产电子阅读器,屏幕非常护眼,分屏模式下还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所有阅读记录和勾画痕迹都可以保存下来方便以后查找,我觉得非常适合我。”

很多大学生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非常想念家乡的“味道”,也希望和同窗们分享。2001年出生的李盛楠开学即将读大三,她的室友中有一位来自新疆。每年开学,这位新疆姑娘都会给室友们带一些家乡的特产。李盛楠说:“我的新疆室友开学都会给我们带一些她家那边的烤馕和牛肉干。我家乡的迁西板栗和棋子烧饼比较有名,我也会买一些给大家尝尝。”

2、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1月25日,2021年我国财政收支年报正式出炉。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增长0.3%。与此同时,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财政部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精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

新增减税降费超万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财政部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与2012年的11.73万亿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体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6.4%,完成收入预算。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这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万亿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收入。”许宏才说,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确实达到了新的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不过,许宏才也指出,要理性客观看待财政收入的超收。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的超收,我们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去年的支出。这会给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保持今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支持。”许宏才表示。

直达资金提升效能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1%,地方支出增长0.3%。

2021年,在前几年连续压减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3.5万亿元,剔除国防武警、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下降8.2%。

中央部门压减支出,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级政府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

2021年,直达资金效能继续提升,惠企利民精准有效。财政部门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全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万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累计实现实际支出2.6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的95%。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支出超过1.92万亿元;用于支持保市场主体,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

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

减税降费

2022年财政的钱怎么计划?对此,许宏才介绍,财政部正在认真分析形势,进行研究和测算。“总的来说,要结合经济的.增长,还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把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在预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许宏才表示,就财政部来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许宏才表示,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经济多方面的贡献是显性的。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记者表示,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2021年,中国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25日在北京介绍,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突破2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6.4%。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

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4.2%。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许宏才说,税收收入的增长是主体,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1%。如果按照现价计算,GDP增幅更高。许宏才说,财政收入按照现价计算,GDP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是两年平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速(两年平均增长5.1%)。许宏才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压减本级支出,集中财力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为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1年,全国财政支出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以内,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许宏才介绍,各级政府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支出较多。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1月25日,2021年我国财政收支年报正式出炉。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增长0.3%。与此同时,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财政部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精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

新增减税降费超万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财政部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与2012年的11.73万亿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体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6.4%,完成收入预算。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这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万亿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收入。”许宏才说,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确实达到了新的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不过,许宏才也指出,要理性客观看待财政收入的超收。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的超收,我们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去年的支出。这会给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保持今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支持。”许宏才表示。

直达资金提升效能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1%,地方支出增长0.3%。

2021年,在前几年连续压减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3.5万亿元,剔除国防武警、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下降8.2%。

中央部门压减支出,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级政府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

2021年,直达资金效能继续提升,惠企利民精准有效。财政部门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全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万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累计实现实际支出2.6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的95%。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支出超过1.92万亿元;用于支持保市场主体,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

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

减税降费

2022年财政的钱怎么计划?对此,许宏才介绍,财政部正在认真分析形势,进行研究和测算。“总的来说,要结合经济的.增长,还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把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在预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许宏才表示,就财政部来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许宏才表示,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经济多方面的贡献是显性的。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记者表示,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本文关键词:2021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021年4月全国财政收入,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情况,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2021年财政收入情况分析。这就是关于《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国货潮、节俭风引领开学消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梦见烟囱代表什么寓意,梦见烟囱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能梦见前世今生)

下一篇: 心态消极应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消极的心态(有时候心态不好)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