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内容

白马和黑马的故事

关于白马和黑马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白马非马 百科名片 故事图说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2、 目录[隐藏]历史典故 科学视角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一则 花絮调侃 歌曲《白马非马》   [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公孙龙: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称。

3、名家的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4、   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

5、”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过。

6、   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

7、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   孔子的六世孙,大名鼎鼎的并自认为聪明的孔穿,为了驳倒公孙龙的主张,找上门去辩论,结果被公孙龙驳得无以应对,吃了败仗。

8、   辩论是在赵国平原君家里进行的。

9、   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

10、”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

11、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

12、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

13、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

14、”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

15、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16、”   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

17、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

18、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

19、公孙龙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赞同的。

20、”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

21、随从们请求去找。

22、楚王说:“不用了。

23、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

24、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

25、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26、   末了,公孙龙又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

27、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啊!”孔穿无法回答。

28、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

29、而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

30、   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逻辑思维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

31、 [编辑本段]科学视角  中国历史上多只是注重了对白马非马的文字研究和逻辑思想研究。

32、实际上,白马非马包含了最质朴的科学变化含义在内。

33、用文字解释白马非马是很苦难的;但是转换方式,用化学反应和化学分子构成来阐述“白马非马”就很容易明白。

34、食盐的化学成分:氯化钠(NaCl)。

35、只要一句简明的:氯化钠非钠,几乎是只要有化学知识的人都可以懂得的。

36、同样如此,碳酸钠非钠,硫酸钠非钠;氧化钠非钠。

37、由此对应黄马,黑马就都可以解释了。

38、”   --这个所谓科学视角不太恰当,“白马非马”这句表述没能避免“是(非)”的两种含义造成的歧义,一种是表示两个概念完全等同(不完全等同);一种是表示两个概念的种属关系(不存在种属关系),严格讲应该表述为“是一种(不是一种)”。

39、按第一种含义“白马非马”就是正确的,但是按照第二种含义“白马非马”就错了。

40、氯化钠和钠不存在种属关系,氯化钠不是钠的一种,不论采用“是”的哪一种含义“氯化钠非钠”都是成立的。

41、换成“氯化钠非含钠物质”,则变成了彻底的“白马非马”论。

42、 [编辑本段]公孙龙子  公孙龙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43、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44、假物取   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

45、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

46、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47、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48、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49、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50、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

51、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52、”龙曰:“先生之言悖。

53、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   焉。

54、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

55、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56、“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

57、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亡归之矢,以射蛟口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

58、左右请求之。

59、王曰:‘止。

60、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   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

61、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   ’与所谓‘人’。

62、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63、”“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

64、”   孔穿无以应焉。

65、   中国古代论辩学者公孙龙论述"白马"之名有异于"马"之名的一个逻辑命题。

66、这一命题原是战国时齐国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没有保存下来。

67、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在《公孙龙子》一书中专有《白马论》一文,对这一命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68、一些逻辑学者认为这一论证主要意思是:①"马"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马"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

69、但"马"之不命色并不是否定马有色,而只是强调"马"不取其确定的颜色,它实际上是包括各种颜色的。

70、"白马"之命色,是专取其确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黄色、黑色等非白色。

71、从逻辑上分析,"白马"与"马"虽然具有马形的共性,却又有"包括各色"与"仅指白色"的区别,这就从内涵上区别了"白马"和"马"这两个种属概念。

72、   ②"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73、即黄马与黑马都可以标作马,但不能标作白马,因此求马与求白马是不能等同的。

74、即"马"中是包括黄、黑马的,"白马"中不包括黄、黑马,从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75、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指出,"马固有色,故有白马",这就明确肯定了马中是包括白马的。

76、由此表明,公孙龙从类的种属关系上,承认"白马是(包含于)马"这一常识命题,并确定"白马"与"马"的区别不是排斥和全异的关系,而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

77、   ③ 根据公孙龙的分析,"非"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中只是作"有异"、"不等同"解,并不作"全异"、"不包含于"解。

78、《迹府篇》也曾明确指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即是"异白马于所谓马"之意。

79、因此,"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也明确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80、但有些学者认为"非"只是作"不属于"或"全异于"解,"白马非马"就是指"白马不属于(全异于或不包含于)马",因而是一个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

81、 [编辑本段]《公孙龙子》一则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82、”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83、命色者非命形也。

84、故曰:‘白马非马’。

85、”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

86、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87、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

88、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

89、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

90、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公孙龙子》十四篇,但现在只保存下来了六篇。

91、第一篇《迹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关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

92、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

93、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94、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

95、   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

96、“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

97、上述的五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98、   《公孙龙子》的注释本,有宋朝人谢希深的注本,以及清朝陈澧的《公孙龙子注》,近代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王启湘的《公孙龙子校诠》也可以参考。

99、 [编辑本段]花絮调侃  古龙这样说过:白马非马,女朋友不是朋友。

100、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理解!   在我国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诡辩论的命题“白马非马”。

101、公孙龙认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也绝没有联系。

102、在他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毫无联系,从而推断出:“白马”不是“马”。

103、他认为“白马”这个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马”这个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马非马”。

104、公孙龙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命题,提出了另一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105、”这样论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106、   “白马非马”的命题错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

107、“白马”。

108、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比“白马”广,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

109、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说是类属关系即蕴含关系,在哲学上也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10、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看,“马”和“白马”是有区别的,“马”是对所有的马如白马,黑马,黄马等…般性质或共性的概括;各种具体的马则是“马”的一种。

111、它们一个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维概括的;一个是具体的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的。

112、“白马”与“马”又是相互联系的,一般的“马”只能通过具体个别的马而存在,离开了具体个别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具体个别的马又都属于一类,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质不存在不表现共性的具体颜色的马。

113、公孙龙在哲学史上看到了“马”和“白马”的区别,就这一点说,他的命题具有合理的因素。

114、但是,他否认“马”和“白马”的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则是形而上学的。

115、特别是他从根本上否认“白马”是“马”,也就违背了客观实际,从而导致了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16、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决不能像公孙龙那样主观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个方面。

117、否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危害是极大的。

118、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

119、相传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

120、于是公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 – 白马非马,最后它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 (不是马的) 白马进城去了。

121、   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122、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

123、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歧义) 类型的谬误。

124、   “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

125、   “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于”的关系。

126、   守门官的意思是: “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

127、”   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

128、   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于”的关系。

129、   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

130、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

131、   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 也是对的。

132、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 凡是属于马的都不能进城。

133、   公孙龙的一个有名的辩论是“白马非马”。

134、现存的《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有关于“白马非马”的详细的论证。

135、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以及他的关于这个命题的辩论,也反映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的问题。

136、他从另一个出发点讨论了上面说的“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个问题,得出了与惠施正相反的结论。

137、惠施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

138、公孙龙是从命题出发,他看出了,在每个命题中,如“莲花是一种植物,玫瑰是红的”等,其主语和述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完全相同。

139、正是如恩格斯所说的:“不论是在主语或者在述语中,总有点甚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

140、”但是恩格斯指出,“述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个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141、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

142、”公孙龙对于这个命题作了相当详细的分析,明确地指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不同。

143、但是他不知道这样的不同是必需的,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加以抽象化、绝对化,由此达到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144、这就是把范畴固定化。

145、其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146、   这里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问题。

147、列宁说:“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

148、在这里 (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 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

149、……这就是说,对立面 (个别跟一般相对立) 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

150、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151、任何个别 (不论怎样) 都是一般。

152、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 (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

153、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

154、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

155、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 (事物、现象、过程) 相联系。

156、诸如此类等等。

157、”(《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409页) 个别自身的同一性,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千万类的个别相联系,也就是说,也与千万个一般相联系。

158、这也是同一性自身所包含的差别。

159、   在一个逻辑命题中,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

160、在一个肯定的命题中,个别与一般是对立面的统一 (同一)。

161、在“白马是马”这个命题中,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

162、严格地说,这个具体的马是个别。

163、白马也是一般,白马只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马也只能在白、黄、黑等马中存在,只能通过白、黄、黑等马而存在。

164、这就是说:凡实际存在的马总是有白、黄、黑等颜色的,不可能有没有颜色的马。

165、这是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性。

166、   就逻辑学的意义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

167、就“马”的外延说,“马”这个名词包括白马在内,但就“马”的内涵说,“马”这个名词指马的本质属性,和“白马”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168、不能把这两个名词混同起来。

169、这也是公孙龙的一个贡献。

170、   公孙龙的《白马论》的辩论,可以分为三点: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171、”(《公孙龙子·白马论》) 这是就马之名及白之名的内涵说。

172、马之名的内涵是马的形;白之名的内涵是一种颜色。

173、白马之名的内涵是马的形及一种颜色。

174、此三名的内涵各不相同。

175、所以“白马非马”。

176、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177、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178、……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179、”“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180、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181、无去者,非有去也。

182、故曰:白马非马。

183、”(同上)这是就马之名及白马之名的外延说。

184、马之名的外延包括一切马;白马之名的外延则只包括白马。

185、“马”对于颜色,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无去取于色”),所以如果我们仅只要“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186、但是“白马”是对于颜色有所肯定、有所否定的 (“有去取于色”),所以如果我们要白马,那就只有白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黄马黑马都不能了。

187、对于颜色无所肯定、否定的,跟对于颜色有所肯定、否定的,是不同的,所以白马非马 (“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188、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

189、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

190、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191、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非马也。

192、故曰:白马非马也。

193、”(同上) 这是就马这个一般、白这个一般、白马这个一般说明它们的不同。

194、马这个一般只是一切马所共有的性质,其中并没有颜色的性质。

195、马就只是马,如此而已(“有马如 (而) 已耳”)。

196、白马的一般是一切马所共有的性质又加上白的性质,所以白马非马。

197、   不但白马非马,而且白马亦非白。

198、“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199、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

200、定所白者,非白也。

201、”(同上) 此白物或彼白物所表现的白,是“定所白”的白。

202、“定”是固定的意思。

203、此白物所表现的白,固定在此物上面,彼白物所表现的白,固定在彼物上面,白这个一般,也可以说是“白如 (而) 已耳”,不固定在任何东西上面,它是“不定所白”的白。

204、“不定所白”的白不为一般人所注意;这于其日常生活并无影响,所以说“忘之而可也”。

205、然“定所白”的白,是具体的、个别的白,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不定所白”的白。

206、白马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所白者非白也”,所以白马非白。

207、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一个有名的辩论。

208、据说公孙龙曾与孔丘的后人孔穿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209、公孙龙举了一个孔丘的故事。

210、这个故事说:楚王遗失了一张弓,他的左右的人请设法寻找,他说:“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丘批评楚王,说:“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公孙龙说:由此可见,孔丘“异楚人于所谓人。

211、”如果孔丘的话是对的,我“异白马于所谓马”的辩论也是对的。

212、孔穿不能回答公孙龙的话。

213、在另一天,孔穿又和公孙龙辩论。

214、孔穿说:孔丘的话是“异楚王之所谓楚,非异楚王之所谓人也。

215、……凡言人者,总谓人也。

216、亦犹言马者,总谓马也。

217、楚自国也;白自色也。

218、欲广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

219、诚察此理,则公孙之辩破矣。

220、”公孙龙与孔穿的这个辩论的第一段见《公孙龙子·迹府》篇。

221、第二段只见《孔丛子·公孙龙》篇。

222、《孔丛子》是伪书,所说未必是历史的事实。

223、但是所记的孔穿的话,在逻辑学上是很有意义的。

224、他是对“白马是马”这个命题作外延的解释。

225、照这样的解释,这个命题是可以这样提的。

226、公孙龙是对于这个命题作内涵的解释。

227、照这样的解释,这个命题是不可这样提的。

228、孔穿并没有完全破了公孙龙的辩论,但是他的话确是有逻辑学上的价值。

229、   以上是公孙龙的《白马论》的基本论点。

230、从这些论点中可以看出,公孙龙的确看到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矛盾对立的方面,看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

231、但是他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并且把这一方面片面地夸大,因而否认了一般和个别的统一的方面,相互联系的方面。

232、按着他的理论,既然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也可以脱离个别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个别,个别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

233、这就是公孙龙所说的“故可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白马论》)。

234、这样,就割裂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联系。

235、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出发,势必将一般看成是独立自存的实体,其结果导致了客观唯心主义。

236、“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从对于辩证法的一定的认识出发的,可是,结果转化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湖北省面积约是185900(湖北省面积)

下一篇: 紫禁城为什么叫紫禁城,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