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J20需要多大的发动机才能实现超音速巡航如果和F22空战,损失比大概多少
- x-31的矢量与现役机如su-37和f-22的各有什么不同呢
- 美军有哪架战斗机能做眼镜蛇机动的
- 有没有国产歼十在外形上神似于当年的美德X31验证机
- 求教;三元TVC如X31机动性也不错 为什么美国F22A却用二元TVC印度苏30虽然是三元 .为什么还被F15C虐
- 有什么飞机的发动机是矢量推力的
- X-31的研制过程
J20需要多大的发动机才能实现超音速巡航如果和F22空战,损失比大概多少
F-22为什么可以超巡?? 其实超巡并不是加大推力就可以做到,除了战机本身的升阻比外,更重要的是发动机的的涵道比,F-22的F119的涵道比仅有0.2多一点。我们知道AL31系,F100系等三代引擎的涵道比都是超过0.5接近0.6的,那么为什么四代引擎涵道比要这么低,因为所谓涵道比越低,是经过风扇产生的推力的比例就越低,而风扇气流的温度低,流速慢,在进行低速下推动可以比较省油,到了要推动高速物体时就“使不上劲”了, 比如你用腿蹬地可以驱动滑板,但滑板速度如果上到100公里时速时你还能靠蹬地来推么?所以为什么过去的战斗机要超音速就要打开加力,增加的推力数值是一方面,加力这种喷油燃烧的高温高速气流的特点是更重要的因素, 比如一种战机原先用的发动机非加力推力7吨,加力推力11吨,打开加力后可以飞到2马赫,不开就只能亚音速,你回头给它配一款非加力推力11吨的发动机是否就可以不开加力飞到2马赫呢, 不一定,只有涵道比足够低的情况下才可以飞到比较高的超音速速度。因此F35用的发动机F135虽然推力增大了很多,但是主要是放宽了涵道比达到了0.57, 明显与F22追求不开加力超巡的思路不同。歼20和F-22不是一个层次我们就拿F22作为参照, YF22在1990年试飞,21世纪初F22服役并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大体是这个速度吧, 问题是基础的起点如何呢,和中国现在比比?1990年美帝已经搞了两种切实的隐身作战飞机,F117和B2,在隐身技术的实用化的积累上与中国现在相比如何?在战斗机研发上已经搞了4种三代机,F14,15,16,18,轻中重齐全,完全独立研发航电上已经有B2上的PESA雷达服役,军舰的预警的各种相控阵雷达也多了去了,战斗机用的样机也有了。发动机方面F119的样机也有了,其核心机早在80年代就出来了, YF119在1990年就装在YF22上飞出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了, 按照PW公司的说法F119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很保守的技术选择。验证机方面X29,X31等已经对超机动等各种技术进行广泛的预研。
x-31的矢量与现役机如su-37和f-22的各有什么不同呢
本质上 X31和F22的矢量推进是一个类型,是发动机喷口后部再加几块偏转板,将气流变相。而SU37的矢量推进是发动机喷口直接变向,难度更高,自由度也更高。
美军有哪架战斗机能做眼镜蛇机动的
还有米国空军各种妖孽的验证机...例如X31...1L说错了...没有意义的是像SU37那样狂摔机的扭菊花机...像眼镜蛇这样的近身格斗机动还是有必要的~理论上J10也做得出,但只是理论而已...5L,的确有人表演...俄罗斯空军表演得最多,因为飞机卖不出去,所以一有大的航展就狂做高荷载剧烈机动(做得最多的就是眼镜蛇)加狂扔热焰干扰弹壮声势,但还是卖不出去~米国是做飞行测试的时候为了测试飞机的极端性能所以要做很多高G机动,不过基本米国已经无所谓眼镜蛇这样的小儿科了...F16一款验证机做过0速度大角度侧滑...X31验证机做过倒飞...F22做过90度空中悬停...
有没有国产歼十在外形上神似于当年的美德X31验证机
呵呵,咋说呢……的确是有些像,鸭翼、三角翼、下单翼、单垂尾、机腹进气、矩形进气道……可是有一点特别不一样,别人假假的也是有矢量推进的,这个咱们就真没有了。
求教;三元TVC如X31机动性也不错 为什么美国F22A却用二元TVC印度苏30虽然是三元 .为什么还被F15C虐
出了偏航轴以外能够水平方向上活动有什么用处?无非是复杂化飞行控制,增加生产,维护问题和重量罢了。更不用提F-22还要照顾隐身问题。只有真正不用气动控制的时候这才是必要的。TVC是TVC,推力是推力,推力不够又要拉小半径的转弯那就必然会丢速度。TVC又是拿推力来换仰俯力矩,像SU-30MKI这种重量问题很严重的飞机就会有问题了。F-15C的推力是众人皆知的,和F-15C开始兜圈子SU-30MKI就已经输了。有JHMCS和AIM-9X在武器上也是绝对优势(不过BFM应该用不上这个),完虐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有什么飞机的发动机是矢量推力的
目前美军F22和俄罗斯卖给印度的S35 I;以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德国合造过X31验证机也采用了简单的矢量推力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一些,效率不高,不像F22整体式喷管转向上下移动,据说日本人的现在最新研制的心神战斗机采用X31这种构造,其实我个人认为,循序渐进应该是少花钱办大事的一条途径,苏联人的印度版SU35I 留利卡AL31转向喷管矢量推力发动机中喷管寿命据说很短,没必要了,印度人总改不过来他们喜欢高大上的毛病,没有个数
X-31的研制过程
为证明这一论点,美国洛克韦尔和德国MBB公司根据美、德政府、美国国防预研局(DARPA)和美国海军的一项联合计划设计了加强战斗机机动性验证机 X-31。该机1986年底开始设计,1987年8月完成。一共生产了2架,分别称为X-31A和X-31B,并先后在1990和1991年首飞。1993年,机上安装了头盔目视/音频显示器,使飞行员在大迎角情况下作战时能了解自己的位置。试验中,X-31可控飞行达到70°迎角,并在这迎角完成了一次绕速度矢量的控制横滚。第二架飞机利用失速后机动能力完成了快速小半径的180°转弯。X-31能以超过任何常规飞机的气动力极限正常飞行。它可做的一个称为 赫布斯特(Herbst)机动 是将X-31拉至74°迎角,绕速度矢量滚转并反向下滑加速飞行的机动动作。这动作大大减小了战斗机转弯半径,可迅速使机头指向后方目标。X-31完成180度转弯的半径约为149米,时间12秒。而用常规机动(无推力矢量),X-31的转弯半径约为823米。X-31与F/A-18进行过多次一对一空中作战试飞。对抗用的F/A-18飞机经气动及飞行控制系统改装,在常规转弯性能上接近X-3l。空战结果,X-31在94次演练中,胜78次,平8次,负8次。利用NASA空战模拟器同样条件下作战71次,X-31胜56次,平7次,负8次。当然这些空战和作战模拟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而且只限于目视格斗。5年来两机共试飞538架次。1995年1月19日X-31A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德赖登飞行研究中心坠毁。同年这项目研究结束。后来, X-31进行过无尾飞机技术的飞行验证研究。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去掉垂尾,但飞行控制系统重新编程后,飞机上其它舵面被用来抵消垂尾的稳定性功能使飞机像没有垂尾一样,然后由推力矢量来代替垂尾的作用以模拟无尾飞行。1994年3月17日X-31成功地进行了试飞,高度11600米,速度达到M1.2。在高速平飞和转弯时,试飞员仅用发动机推力矢量技术成功地演示了飞行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无垂尾超音速飞行。2002年美德两国想利用X-31B进行极短距起飞和着陆研究(ESTOL)称VECTOR项目,计划试飞45次,准备靠推力矢量作用将着陆迎角从现在的12度提高到24度。初步试飞表明效果明显,着陆速度降低31%,滑跑距离从2400米减少到520米。后由于经费削减,项目取消。随着中距空空导弹的发展,对未来空战是以超视距作战为主还是目视格斗为主争论很大。因此过失速机动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暂告一段落。这架 X-31 是Pingp 摄于 2004 年 5 月柏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这是一架在最新改型的 X-31,被称为 X-31 VECTOR, 即带矢量推力的超短距起飞着陆控制和无尾飞行研究,Vectoring Extremely short takeoff and landing Control,and Tailless Operations Research,与第一阶段的 X-31 EFM(增强机动性战斗机)研究超机动性不同,VECTOR 研究推力矢量控制下的极短距起飞和着陆技术,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在未来无人机项目上。VECTOR 由美国海军和波音公司,和德国联邦国防科技与采购办公室(BWB)、德国空军第 61 试验中心(WTD)、德国 EADS 军用飞机公司、德国航空研究局(DLR)飞行系统科技学院共同实施,可以在 VECTOR 项目徽章上看到。 谈到战斗机的机动性无外乎包括常规机动性和非常规机动性. 如果谈常规机动性,当然要是指飞机的推重比、翼载、转弯速度等. 非常规机动则包括过失速机动和直接力控制的非常规机动,过失速机动就是将飞机的仰角远远超过其失速仰角,在速度非常小的情况下.迅速改变飞机速度矢量的方向和机头指向。比方美国X31验证机的过失速机动几个典型动作. A.拉杆使飞机成70度仰角,然后做翻转150度的航向的失速筋斗,然后再绕其速度矢量做150度外切横滚; B.先拉杆成70度仰角,再以50度仰角作左转弯完成150度的转向。C。拉杆以3G过载15-17度仰角至倒飞,在此状态下使飞机以70度仰角左传180度,然后再次90度转向。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战斗机常规设计的是主动控制技术(Active Control Technology),但不要忘了,主动控制技术是由美国率先提出的一种飞机设计和控制技术。从飞机设计的角度来说,主动控制技术就是在飞机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考虑到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对总体设计的影响,充分发挥飞行控制系统潜力的一种飞行控制技术。比如F-16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主动控制思想设计的飞机。比如采用主动控制技术:1.放宽静稳定度 2.实现直接力控制 3.控制机动载荷 4.控制突风载荷 5.控制机体颤振 6.采用综合火控/飞行/推力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