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1)

编者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日前,云南省民族学会在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代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我见”两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本报特将发言摘录,以飨读者。

云南省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白兴发(彝族):云南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工作措施,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加强,各族人民一同踏上了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逐步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并全力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专心致力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差距,在工作实践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各种帮扶举措,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两次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采取“3 1”对口帮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民族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举措和政策,如“整村、整乡推进”和“整族帮扶”“一族一策”“一山一策”等,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云南也十分注重各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支持各民族举办传统节日,保护、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包容,让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融共存。

多年来,云南全面启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和谐新篇章。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同心,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呈现了各族群众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云南现象。通过示范创建,全省形成了密不可分,融荣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下,各族群众形成了像石榴籽一样团结的共同体,极大地提升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意识。

云南省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李嘎欧(哈尼族):可从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加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宣传和引导。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年的时间,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中华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边疆民族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增强人民对党的认识,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自信。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特点,促进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交流交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弘扬,在弘扬中得到升华,要进一步培育和挖掘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脱贫攻坚,边疆民族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边疆民族地区,抓住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乘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规划机遇,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云南省民族学会白族研究委员会杨志坚(白族):把工作做细做实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4)

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早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走到哪里都要认真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国情,先后成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还成立了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尊重少数民族,关心、重视、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又是边疆省,党中央非常重视云南省的工作。1950年2月云南解放后,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百废待兴的严峻局面,省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为云南制定的“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

1956年,全省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云南初步确立,使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从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全国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实现了千年跨越。这是云南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为当代云南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015年1月到云南考察时,要求把云南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1年3月5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刀承华(傣族):做好宣传教育 凝聚共识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5)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伟大的国家,民族团结在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更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具体位置在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柬埔寨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是我国毗邻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理区位非常重要。

云南省又是一个拥有26个世居民族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辉煌灿烂、特色鲜明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伟大复兴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

目前,云南省正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动下,努力构建云南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连通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与各邻近国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更深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促进云南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地理区位特点而言,还是就民族分布格局来看,抑或从奋斗目标来说,云南各民族的团结,事关云南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边疆的稳定、国防的巩固,最终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凝聚各民族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委员会陆树刚(壮族):民族的多样性创造了博大的中华文化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研究表明,中国在9000—3000年前尚无文字记录的时期,就有多个发达又相互关联的上古文明,如三星堆等文明遗址。

横看世界千万事,纵观历史几千年。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唯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连绵不断。究其根源,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与社会的稳定性密不可分,多一个民族,社会就多一个支撑点。多一个民族文化,人类社会就多一份认知,人类社会的知识宝库就多一份内容。中华文明分为东西南北中,文化各有所不同。例如,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与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因为生活方式不一样,才产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又进一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有了文化上的开放与包容,又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创新。中华民族具有多样的民族就拥有多样的文化源流。中华民族拥有多样的文化源流就铸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就能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懂得民族之间手足情深,血脉相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在理论上让中华各个民族了解本民族的前世今生,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幸福感和责任感,将有助于国泰民安。

云南省民族学会苗学研究委员会朱佶丽(苗族):从云南历史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7)

秦朝以前,云南与中原就有联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云南设官置吏,初步开始了对云南的开发。汉武帝将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以后,两汉、蜀汉和西晋有效管理云南近430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元明清时期,云南各个民族之间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中国国家疆域、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定型,中国历朝历代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元明清时期儒学在云南的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了云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时刻,云南各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激发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开展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事实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云南省民族学会回族研究委员会马颖生(回族):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8)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成功的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整理 李云辉/图

终审:胡娇

责编: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的贾家灭亡原因(为何曹公将贾雨村腾飞和贾家没落都安排在这个节日)

下一篇: 诸暨特色美食排行榜(诸暨美食攻略)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