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江都撤市设区(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

网友提问

被浏览:6789

关注者:152

最佳回答:

原标题: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

记者 邹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案例落地,以改革创新促发展转型、促结构优化、促民生改善,干成了几件改革大事,解决了几个体制机制大难题,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2013年6月,全省苏中工作会

2014年1月,地处江广融合地带的生态科技新城正式揭牌,开启了新城81平方公里的发展新篇章,进入“以东续西、以西补东、以西启东、东西聚合”的发展新阶段;

2014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首个以服务企业为主题的“2号文件”,向社会公布涉企部门职责、行政权力、收费项目、服务事项等“四个清单”,为企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015年9月,作为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的先期工程,18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开工建设……

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近年来,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迈上3000亿元、4000亿元两个大的台阶,人均GDP在苏中苏北率先达省均;城市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生工作取得新的提升,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区域供水、八老改造、“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工程、主城区社会保险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等民生实事顺利实施……

以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为总抓手,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奠定扬州未来城市发展基本格局

2013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推进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这是扬州历史上第一次享受到一市一试点的全面政策扶持。由此,跨江融合发展成了扬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指南针”、“方向盘”。

同年12月,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研究制定了我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14年3月,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民主法治领域、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制度建设、纪律检查体制、跨江融合发展体制等七个专项小组,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让改革真正落地,我市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要求,明确改革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实施路径、时间进度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加强协调推进,狠抓督察考核,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力强势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2014年和2015年分别制定实施的168项和242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改革的红利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交通对接、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省财政共支持7.5亿元用于我市汽车产业、大运河申遗、古城保护等项目建设,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并已通行动车,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工,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点示范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除了加强与外部的融合互动,我市还从扬州未来长远发展需要考量,加大了对内部行政资源的整合。

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都撤市设区,扬州中心城市面积和人口均翻了一番多。新的区划调整为扬州新一轮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在此基础上,我市全面系统地谋划融合战略,充分释放区划调整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2012年,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把瘦西湖景区打造成“世界级公园”。经过调整,瘦西湖景区面积从过去的6.67平方公里扩大到33.66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蜀冈-瘦西湖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2014年1月24日,地处江广融合地带的生态科技新城正式揭牌,开启了新城81平方公里的发展新篇章,扬城进入“以东续西、以西补东、以西启东、东西聚合”的发展新阶段。

经过一轮轮区划调整和资源重组,进一步明确了聚焦江广融合地带建设,推进扬州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战略取向,同时,统筹推进各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以古城为核心,东有江都城区、广陵新城和生态科技新城,西有邗江西部新城和仪征城区,北有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环邵伯湖生态板块,南有开发区沿江新城的“一核多组团”现代化大扬州格局基本形成,奠定了扬州未来城市发展基本格局。

以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为总抓手总平台,我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在快速推进,各领域正呈现出体制机制更灵活、发展更顺畅的新态势。

突出难点“啃硬骨头”,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12月,新华社以“扬州探索土地出让'净挂净交'模式防范腐败”为题编发《国内动态清样》。扬州因土地出让的模式创新,被频频“点赞”。

自2010年11月起,我市在推行“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土地收储制度基础上,实施了以“净地出让、摇号主持、现场直播、全程跟踪”的土地阳光出让新模式。新模式推行以来,扬州市区已经先后组织了40多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活动,没有发生一例侵害群众权益的事件,没有新增一例房地产闲置用地,没有出现一例土地拍卖环节的职务犯罪。

2013年以来,在土地出让新机制基础上,我市针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直接分配财政资金、直接接触工程建设的环节,连续四年制定实施了四个《“三直接”十大环节操作规范》,以严谨规范的程序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三年多以来共督查100多次,查处违反操作规范各类典型案例数十起,实现了经济、社会、政治、廉政效益的“多赢”效应。

这些年,针对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我市积极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在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我市深化市区三区管理体制“同级同权同责”,全面梳理确认三区行政权力,审核确认区政府应有行政权力6268项。仅市政府下放广陵区的行政权力就近600项。明确市、区两级民生支出责任,从2015年起市财政对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提标增量部分实行统一补助,更大力度推进市区三区“同城同步同标”。

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也全面推进。

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被中央综治委确定为调研联系点,并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上推广经验;江都区富民村被誉为“枫桥经验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法制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持续聚焦宣传报道……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创新建设了市级综治法治指导协调中心,形成完善的综治“四级平台”体系,实现“社会末梢治理”的纵向指挥、横向协调的功能。同时,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服务市场化,共建立3531个社会组织,其中2/3左右都广泛参与到基层社区(村)服务。

社会管理如何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是我市推进城市治理工作重点关注的课题。2011年,扬州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文明程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确定将“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机制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年度重点改革案例,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着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从突击检查到常态维护、齐抓共管,我市文明城市建设蹚出了一条长效管理新路。”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了其中的创新点:加大文明城市建设在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部门考核中的权重,分值从2分提高到7分;每月进行综合测评、专项测评、示范点攻坚点测评、薄弱点位测评打分,每两月书记和市长轮流牵头召开文明城市建设双月点评会,点评问题、传递压力。2015年,扬州主城包括江都在内的文明城市测评取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联合执法,是我市破解基层执法难题、推进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一项创新之举。为破解城市管理中条块交叉、重合等执法难题,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在街道(乡镇)开展联合执法的实施意见》,在街道(乡镇)组建以城管、公安、市场监管局3家为主的3 X模式的联合执法队伍。区城管分局将管理权限下沉到街道,联合执法队由街道(乡镇)统一调配、统一指挥,开展日常联合巡查和联合执法。

坚持问题导向,狠抓重点改革案例落地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也要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从面临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末端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经验。

2014年7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生动阐述,进一步明确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抓案例促落地的改革思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规范权力运行;构建新一轮市、区两级新型财政关系;深化政府机关业务职能优化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七项重点案例改革先行先试、落地有声,为扬州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范例和参照。随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又被列为重点改革案例。

为此,市委、市政府围绕重点改革事项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具体推进落地。各地、各部门积极进行改革试点和探索,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是深化改革第一责任人,从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到决策实施,都亲自抓在手,确保了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2014年10月底,我市出台了《关于我市城市涉水管理职能调整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原市城建局承担的“负责城区河道、涵闸管理和防汛排涝工作”职能划转市水利局;市城建局和水利局的节水职能进行整合,实行节水职能统一管理,归口市水利局。同时,按照职能调整和编随事转和人随编走的原则进行操作。

“城市涉水管理职能调整,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的重大举措,也是七项重点改革事项之一。”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项改革看似对建设、水利等部门涉水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实则是改变过去“九龙治水”的现状,通过管理职能调整建立运转协调、灵活有效的科学治水机制。

涉水职能调整提升了“治水”效率。从2014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清水活水”工程,用3年时间实施新城河等8条黑臭河道综合整治,6条河道清淤整治,5个沟通活水节点工程。新城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市“清水活水”工程重点整治的城市河道,目前已完成了污水截流、栏杆重建、人行道修复等工程。到7月底,新城河清淤工程已顺利完工。

加快推动国有经济改革。实施国资分类监管考核,推动水务、交通产业、金融集团等国有投融资公司优化重组;在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珍园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在上海推介,工艺美术集团玉石料市场与青海合作组建玉雕公司并投入运营;高速道口整治、万吨码头改造、冶春餐饮股权改革等9个国有企业项目向民资开放,涉及投资额近100亿元。

通过改革,城控集团的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先后承接了新万福路、三湾片区综合整治、西区新城科技综合体等多项城市重点工程及城市公园建设。新万福路全长9.6公里,总投资25亿元,于2013年4月开工,一路五桥同建,2015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这是我市国企自主投资建设最大体量的城建项目,也是国内首例桥塔一体的建筑。建成后的万福大桥已成为一座集“观光、规划、监督” 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传世之作。

连续三年出台实施“2号文件”,是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抓案例促落地的一个范例。

2014年2月,市委、市政府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出台了首个以服务企业为主题的“2号文件”,以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备案公开为倒逼,确保企业“安静生产”、控制对重点企业的参观考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等举措真正落实、全面量化。

涉企收费,是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要解决“乱收费”的问题,就要彻底斩断伸向企业的“手”。市优化办与编办、法制办、物价局、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对市级机关部门涉企职责、行政权力、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涉企服务事项进行了规范清理,形成了“四个清单”。市级媒体全文刊登了“四个清单”内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后,我市全面启动简政放权等相关工作,建立以“5张清单、1个平台、8项相关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基本架构,“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5张清单”实现了“目录之外无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录之外无收费”,同时打造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

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市调整和取消了行政审批事项223项;实施了工商登记改革,“三证合一”实现全覆盖;建立了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开展“三减一提”行政效能提升行动,政府行政职能得到转变优化。

百强企业服务群是我市服务企业的一项创新之举。该服务群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百名挂钩联系企业的处级领导、百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市各大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参与组成,初步建立了企业点题、部门答复、优化办跟踪督办、市领导点评的工作机制。自今年2月建立以来,企业反映的229条难点问题大多依法依规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解决。这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具体实践,既缩短了政商之间的距离,又让公权力在阳光下更加透明。

农村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市共有51个乡镇,456个村、41.5万农户、156万亩承包地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确定了入户调查、实地测绘、内业处理、公示审核、登记发证、建档归库“六步工作法”,确保确权登记工作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除了土地确权登记,农村改革还包括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推进跨行业和跨地区组建合作联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整村整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获赞:206

收藏:58

回答时间:2022-12-11 10:58:57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江门在哪个省(江门市119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年度投资计划409亿元)

下一篇: 开淘宝网店的全流程(网店运营流程步骤有哪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