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关于神话的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部神仙传:你听过叱石成羊、栾巴噀酒、坐帐无鹤吗)

网友提问

被浏览:4031

关注者:102

最佳回答:

#哪些成语其实就是一个神仙传说#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成语,更是把文字表达凝练到极点,历史上很多的神话传说、仙人传奇都被凝聚成一个个成语典故。

比如我们常说的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而有些不常见的成语典故讲述的故事更加精彩,不仅在古代的诗词中反复出现,更是一个个有趣的神仙传奇。

01.叱[chì]石成羊——黄大仙的成名传奇。

黄大仙,称赤松黄大仙,祖庙在浙江金华,是中国南方特别有名的一位仙人,特别是香港的黄大仙庙非常出名,称“香港第一大庙”。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也有称“皇初平”)是晋代丹溪人,15岁时,家里让他出去放羊,遇见一个道士,道士看他憨厚善良,就把他领到浙江金华山的山洞中,一去就是四十多年。

后来他的哥哥黄初起去寻找他,最后在金华山找到了黄初平。黄初平就说自己在放羊,而他的哥哥却看到是一堆堆的白石头。黄初平说:“羊就在那儿,只是哥哥你看不见罢了。”

只听黄初平叱喝了一声“羊快起来!”只见那些白石头一下子变成了几百头羊。这就是成语“叱石成羊”的来历。

黄初起说:“弟弟你已经得了仙道,我能学成吗?”

黄初平说:“只要你诚心修道,就能学成。”

后来,黄初起也跟着弟弟学道,活了五百年后,兄弟二人一起飞升成仙了。

02.杏林春暖——神仙医生董奉的故事。

很多人都拿“杏林”、“杏林圣手”来赞美医生,而“杏林”就是来自成语“杏林春暖”,讲得就是东汉末年的神仙医生董奉。

东汉末年有三位著名神医,分别是华佗、张仲景、董奉。对于华佗大部分人都知道,因为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和曹操、关羽都有交集,所以非常出名。而张仲景呢,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他写的。

为什么董奉不出名呢?因为董奉是一个仙人一般的存在,因为他往往都是用法术来救人,虽然救人无数,但是故事往往很玄奇,甚至有召唤鬼神来治病的记录,加上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所以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在神仙传记中,董奉作为仙人的代表,是医生中的“神仙”。

传说董奉住在山里也不种田,他医术高明,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只要求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数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董奉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传说董奉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斛粮食。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就是来源于此,后来还有“杏林圣手”的称呼来称颂医生。

03.栾巴噀( xùn )酒——一个太监成仙的逆袭之路。

这个故事更加神奇,传说栾巴曾经是东汉皇宫的宦官,就是俗称的“太监”。年少时因家境贫困,在汉顺帝时期,他迫于无奈入宫当了宦官,在皇宫中,栾巴开始修炼道术,竟然很神奇重新把缺失的器官长了回来(《后汉书》记载,栾巴最后修炼的“阳气通畅,白上乞退”)。

栾巴长出器官后,被汉顺帝送出宫,并授予郎中的职位。栾巴出宫后还结婚生子了,后来还当了地方太守。栾巴还用法术来斩妖除魔,被百姓当成了神仙。栾巴当太守期间,把那些祭祀邪神之所彻底毁坏,消灭了很多奸诈的巫师,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很多百姓都立生祠来祭拜他。

后来,皇帝宴请百官,栾巴也被邀请,皇帝在宴会上赠给文武百官御酒,栾巴喝了一口,竟然把酒向西南方向喷了出去。看到栾巴如此失礼,立刻就有同僚站出来,弹劾栾巴对皇帝不敬,皇帝于是就召栾巴询问。

栾巴回答说:“臣的家乡因为臣能除鬼治病,为臣立了‘生祠’祝福。今天早上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到臣的庙中来约臣喝酒,臣实在不能推脱,所以有点喝醉了。臣刚才看见西南方千里外的成都街上发生了火灾,就喷了一口酒灭火,绝不是对陛下不敬。陛下如不信就下诏询问成都是否失火,如果不是,臣愿抵罪。”

于是皇帝下诏让驿使到成都查问。后来从成都方面奏报说:“正月初一早饭后失火,不一会儿从东北来了三场大雨,火就灭了。雨落到人身上发出一股酒气。”证实了栾巴的神奇法术。

这就是“栾巴噀酒”成语典故的由来。

04.琴高乘鲤——骑鱼入水成仙的琴高

琴高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因为有善于弹琴的技艺,在康王家做舍人。琴高同时修炼法术,一边弹琴一边养生,竟然活了二百多年,后来对着弟子们说要进入涿水里去捕捉小龙。他和弟子们约定好某一天在涿水的祠庙里等着他。

到了约定的时间,琴高果然骑着一条非常大的红色鲤鱼从河里游出来,上岸后坐在祠庙里,这天河边有上万人看见了他,所以就有了“琴高乘鲤”这个成语典故。琴高御使大红鲤鱼在江水中停留了一个多月,又进入涿水中去了。

“琴高乘鲤”的传说被后世诗人用来吟咏仙道。比如李白《九日登山》用“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来歌颂在山中隐居、赏溪听琴的神仙般的生活,借“琴高乘鲤”抒发了对现世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朝李在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琴高乘鲤图》现在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05.王质烂柯——展现“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故事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赠给好友白居易的一首诗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烂柯人”的典故就来源于一个著名的遇仙传说“王质烂柯”的故事。

根据南朝《述异记》的记载,晋朝时期有一位叫做王质的樵夫,这一天他去信安郡的石室山上砍柴。王质在山中看到有两位童子在下围棋对弈,于是他放下砍柴的斧子在旁边观棋。王质看了许久都忘记了时间,童子告诉他,时间不早了,你该回家了。王质准备将斧子捡起回家,发现木质的斧柄竟然已经腐烂了。

王质返回家中时,发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人认识他,问及周围人,都说王质砍柴已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是王质砍柴误入了仙境,遇到两位童子都是神仙,返回人间斧头都烂了,所以就有了“王质烂柯”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神仙时间流速与人间时间不同。

06.坐帐无鹤——被孙权思念的仙人:介象

东汉末年,吴国有位传奇的仙人介象,曾在吴王孙权下效命,还教会了孙权隐身法术,并且被认为是隐身术的鼻祖,留下诸多传说事迹。

传说介象在山中遇到神女指点而成仙,后来收了很多徒弟,被孙权听说后。吴王孙权于是把介象召到武昌,对他非常尊重,赐下豪华府宅,送给他上千镒黄金,并尊称他为“介君”。

后来,孙权亲临介象住宅,讨教修炼之道,希望介象传授隐形变化之术。介象是立志成仙的,怎么能被凡尘所束缚,为了尽快脱身,就把隐形之术教给了他。孙权在介象的指导下,竟然真的学成了隐身之术。回到宫中,使用法术出入宫殿和嫔妃的内宫人们都看不见他。

这下可使孙权欣喜若狂,还想贪心多学其他法术,甚至想学成仙之法。介象看到孙权如此贪心,就称诈死逃脱了。孙权也知道仙人难留,又十分思念,就给他立了庙,常亲自去祭祀。祭祀时,常有白鹤飞来,在空中盘旋几圈飞去。有人说这就是介象所派的仙鹤,孙权看到更是思念仙人介象。

这就是"坐帐无鹤"成语的来历,后来被人们用来比喻为思念故人或故土。

07.摩挲铜狄——见过秦始皇造十二金人、活了五百年的仙人蓟[jì]子训

蓟[jì]子训,本名名蓟达,字子训,出名的是在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是当时的名士。

《后汉书-蓟子训传》记载:有个百岁老人说自己曾经在小时候就见过蓟子训在会稽市场卖药,如今百年过去了,蓟子训面容竟然没有什么变化。后来又有人在长安见到他,他和一个老人一起摸着秦朝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器铸造的十二金人说道:“当时看到秦始皇铸造这金人,已经过去了近五百年了”。

蓟子训已经在人间已经活了超过五百岁,横跨了秦朝和两汉,当真是一位仙人在世。传说蓟子训是八仙之首铁拐李的徒弟,如果按照时间来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传说铁拐李是被太上老君在春秋时期点化成仙的。而蓟子训用手抚摸铜铸的狄人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典故——“摩挲铜狄”。

意思和“沧海桑田”类似,比喻慨叹时光消逝,世事变迁,回首悲感。

后世很多诗人都运用过这个典故,比如:

宋朝苏轼:“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陆游:“惊人亦莫摩铜狄,泰华松风足昼眠。”

清朝钱谦益:“鸱夷尽日尝盛酒,铜狄他时几问年。”

八、结束语——成语是五千年文明的总结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语言有中国文字有着这么丰富的含义,特别是成语典故,就是由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个道理凝练到极点而产生的。

如果有心就会发现,我们常用或者不常用的很多成语都是一个个神话故事或者是仙人传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典故是由神仙故事凝练而成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哪些成语其实就是一个神仙传说#

上面的故事都可以在下面链接中点击观看详细故事:

《南北大仙不相同,四位仙人合神明——黄大仙的传奇故事》

《 东汉三大神医就他声名不显,因他是仙人用法术救人,杏林医仙是他 》

《故事:东汉太监修仙竟重新长器官,还娶妻生子,法术救人被立生祠》

《古代六大御兽成仙之人,御使灵兽千奇百怪,还有一对夫妻御使龙凤》

《神仙的时间流速比人间到底快多少?1比100?一日一年?一日千年?》

《故事:三国仙人介象,教会孙权隐身术,能御使百兽,还能千里取物 》

《故事:三国仙人介象,教会孙权隐身术,能御使百兽,还能千里取物》

获赞:304

收藏:59

回答时间:2022-12-12 20:58:50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关于炎帝的神话故事(关于南方炎帝神农的传说)

下一篇: 关于神话传说的成语(小学语文常考基础知识:“成语填空”资料合集,附答案)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