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1046
关注者:287
最佳回答:
美好的事物永不消散,美好的手艺永远值得被传承。
多年以后,递交上辞职信,毛鹃又想起爷爷说第一次去茶园的景象。那时的茶园,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点也称不上美好。野藤遮蔽住道路,杂草在山头疯长,敏捷的动物从脚边一闪而过。毛鹃不需要过多的想象,便能感受到爷爷付出的心血。三十多年过去了,荒草变成了茶树,茶树变成了贵州名茶。
毛鹃递交辞职信,是感到自己身负使命。爷爷离世,父亲无暇,弟弟年幼,茶园只能交到她手上。她义不容辞,要把茶园经营下去,继承家族的制茶手艺。
从此以后,她成了银球茶的第三代传承人。
1毛鹃1985年出生,苗族姑娘,身材娇小,相貌清秀,瓜子脸,弯弯的细眼睛。在毛鹃小时候的记忆里,父母和爷爷的角色是近乎缺失的,奶奶带着她和弟弟住在县城,她只能从家人的描述里隐约知道,“他们在山上种茶”。
雷山是一个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的小县城,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工业。当地少数民族居多,最大的产业是旅游和农业,农业主要就是指茶叶。
雷山茶又因“银球茶”出名,不同于市场现有的散茶、坨茶、砖茶,茶球形似乒乓,表面呈银灰墨绿色,因而得名。而这一切和毛鹃的爷爷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园距县城14 公里,海拔1300米,未通公路,条件十分艰苦。毛鹃的爷爷毛克翕本是县科委的干部,1980年,他发现县里茶园荒废,便主动请缨,要求去恢复生产。毛克翕带领工人在山上安营扎寨,起早贪黑,割草、翻地、修剪茶树、增施肥料。两年之后,茶园才得以恢复。
一天,毛克翕突然发现,炒制茶叶时,鲜叶经过高温杀青,在机械揉捻和炒制中,茶坯在炒制锅中往返回炒,受热炒干后,逐渐形成大小不同的圆体茶球形状。他随手从锅中取出一些揉擦,发现茶叶的果胶在这一温度下能自然粘合,揉成球形。
1982年,经过反复实验,汤色明亮、茶味浓郁的而又富有苗族特色的银球茶,终于诞生。茶球表面银灰墨绿色,就像苗族姑娘佩戴的银铃铛,又恰逢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乒乓球频频夺冠,毛克翕因此将其命名为“银球茶”,并因这项技艺,被雷山县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毛鹃家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刚出生的婴儿要用茶叶水洗一下嘴巴,像是祝愿,也是传承。毛鹃说,所以小时候喝的第一口水,就是茶水。她几乎也是喝着银球茶长大,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白瓷的大茶缸,茶缸里永远都有茶水。
从毛鹃有记忆以来,爷爷就全身心投入给了茶叶产业。孩童时代她也去过茶园,在远离城市的山里,满眼翠绿,感觉像是郊游。在茶叶加工厂,她看大家制茶,工人们忙忙碌碌,对茶叶不停地烘烤、揉捏。但她什么也不懂,只记得整个工厂里飘满了茶叶的清香。闻到这股香味,她就会想到家,想到爷爷。
2尽管出身茶叶世家,但直到近两年,毛鹃才真正开始了解茶叶生产完整的流程。2017年,毛鹃从工作十年的县旅游局辞职,接手了家里的茶厂。
当初走出体制,很多人不理解她。大学的时候,毛鹃在昆明学习旅游专业。毕业回到老家,她考上了公务员,在博物馆任职,后来县里大力发展旅游,她专业对口,又被调去了旅游局,负责宣传工作,从事着家乡女孩们都羡慕的安稳职业。
但她记得爷爷在病床前的交待,拉着她的手嘱咐,一定要好好的把茶产业传承下去。
爷爷过世,父母亲年迈。前几年母亲意外生病患上了肾衰竭,每周要去隔壁州医院透析三次。路途遥远,父亲既要照顾妻子,又要照看茶厂,生产旺季时,每天从早上一直忙到半夜,毛鹃看着心疼。
茶厂大部分都是老员工,不少人甚至跟着她爷爷创业。怎么管理他们,刚接手时,毛鹃一点经验没有。更大的问题在于,虽然看过爷爷和父亲手工制茶,但她不懂生产。刚来到茶厂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一年的做茶周期就快结束。她心里着急,即便想学,也得到来年开春。
银球茶的茶树种植并不复杂,多是龙井茶树。雷山县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不用担心有病虫害。每年3月开始,大家上山采茶,一直可以采到10月份。11月,翻土,修剪茶园,施一些原生态的肥料。再把之前采摘过的那些茶叶全部剪掉,来年茶树就会发出新芽。
银球茶的关键流程在于制茶,毛鹃需要掌握每一个环节,才能分得清茶叶的好坏。才能让传承了三代人的银球茶手艺,不在她这儿没了后续。
制茶的整个过程要两天时间。早上在茶园采摘茶青,晚上把它们从山上运回到加工的地方,开始摊青。新鲜的茶青摊开来,让表面的水分晾干,大概需要2-3个小时。接着是杀青,在一口铁锅里炒茶,利用高温蒸发鲜叶中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杀青完了,是筛选在杀青过程中不好的叶片,反复3-4次。
通常这个时候,已经是半夜三四点,大家这才休息。到早上8点,接着揉捻茶叶。揉捻的目的是适当破坏茶叶组织,使其松散,可塑性强。之后把茶叶回温到80度左右。最后一步,把茶叶捏成一个4克的茶球,烘烤5-6小时,就成了2.5克的银球茶。
这些看起来不太难,但仅仅是捏成球这个步骤,就需要学很久。只要有一个步骤出错,一切都要从头来过。毛鹃花了一年时间,才能独自制作一颗银球茶。
如今回头看,尽管自己的工作比在旅游局的时候辛苦了,但对整个家庭而言,终归是一件好事。2019年,毛鹃通过申请,正式认证成为了银球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
3毛鹃年轻,她明显感受到,电商正在改变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她曾建议父亲搭建网店,但老一辈思想传统,并没有重视。接手茶厂之后,毛鹃开始有意识拓宽互联网渠道,摸索当下消费者的喜好。
她发现,原来包装笨重、价格昂贵的茶叶已经不再讨喜,现在的消费者更喜欢精巧时尚、性价比高的产品。她转变思路,为银球茶设计了小罐包装,更好看,价格也更低,适合作为礼品馈赠。这一改变受到了欢迎。
2019年,抖音文旅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落地雷山后,毛鹃开始学习视频拍摄。经过培训,她在抖音上开通账号@阿鹃说茶。
这是毛鹃第一次使用短视频,现在一共发了39条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其中的一些甚至称不上是视频,更像是图片组成的展示。毛鹃感觉,拍摄视频还是有些难度,尤其是以茶叶,有季节局限性。但她也知道,短视频传播是时代趋势,能让家乡的银球茶更好地走出去。
在头几条视频里,底下留言的不少。毛鹃总是说爷爷的茶叶,有人调侃她,是不是网上流传的卖天价茶叶的小妹。毛鹃一度很生气。但后来,随着留言增多,有人认得银球茶,为她说了几句公道话。毛鹃不再理会非议,继续发布了更多视频,她拍摄采茶、制茶、泡茶的完整流程。
毛鹃也没有忘记帮助更多当地人脱贫致富,这是爷爷一直以来的心愿。
雷山秀丽,站在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茶园。“人均一亩茶、户有一巧匠”,雷山县全县茶园16.21万亩,茶叶是当地的扶贫支柱产业。三十年前,爷爷开垦茶园,也是希望能帮助一方百姓致富。
现在毛鹃与16个村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其中85户签订了协议。拍摄短视频推广银球茶对她来说虽然不易,但也颇有成效。
今年6月,毛鹃通过抖音销售了29万元茶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0余人。有位田大姐,家里以前种果树,现在改种茶树,最多每天可以采摘一百多斤茶青。田大姐感激毛鹃,每次都帮忙抬茶青上车,直到最后才走。
茶叶也成了毛鹃与外面的世界交流的方式。她通过茶叶,宣传苗族的文化,把苗族的银帽、蜡染、刺绣,都放在了茶叶包装里。每次外出学习和展销,她也会穿上苗族的传统服饰。
毛鹃还把爷爷毛克翕的故事,设计成系列产品。她想告诉人们,爷爷这么些年来手工制茶的匠人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毛鹃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爷爷是一脉相承的。
获赞:292
收藏:60
回答时间:2022-12-23 03: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