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9769
关注者:198
最佳回答:
古代诗歌阅读历来被称作高考考生的“杀手”,而“倒文”现象是造成读者阅读困难的一大障碍。什么是“倒文”呢?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协调音节或使句法错综等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倒文。
一、从诗句的结构上看倒文,倒文可有一下几种情况: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中有两句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其实是“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又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其一、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其二、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如: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亦是倒文。
二、从修辞的角度看倒文,倒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平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如李商隐《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句中的“归”因和下句的“入”构成对仗而倒装,否则正常顺序“永忆江湖白发归”和下句既不对仗也不合乎格律的要求。
又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里有:“淮水东边为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其前句“淮水东边旧时月”正常的顺序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诗句颠倒后,平仄正好与下句相对,既合乎格律诗对于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音律和谐,声调优美。
2、押韵。
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其中的“路八千”正常顺序应为“八千路”,颠倒为“路八千”是为了与“九重天”协韵。押韵是格律诗的要求,因此,韩愈必须运用倒文,否则诗就不合乎格律的要求。又如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其中“绿水人家绕”应为“绿水绕人家”,这里“绕”字后置主要是为了与“小”“少”“草”“道”“笑”“恼”押韵。
3、节奏。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的诗句,若按正常顺序写作“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则不像诗而像散文了,因而作者运用倒文,不仅为了押韵,还改变了诗句的节奏,从而使诗句富有节奏感,音律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4、艺术表现。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其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渔舟下,莲动;浣女归,竹喧。但作者偏偏写作:“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仅使诗句的平仄押韵合乎律诗的要求,还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又如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两句,后一句应为“黄花报霜信”。此处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凄楚”情怀。而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孤城”即“玉门关”,把“孤城”提前,既强调了“孤”,又和后面的“遥望”一起突出了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
再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他是善用倒词的行家里手。前人曾评论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意迹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露从”两句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原句意思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而一经颠倒,则造语新颖得体,寓意深远,蕴含着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真可谓点石成金!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里“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更是妙用倒词的典范。正常顺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置,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像,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并使句法奇崛有致,构思新颖,整首诗富有情致。
总之,倒文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具体原因,或是因为平仄,或是因为押韵,或是因为节奏,或是因为对仗,或是为了表达,需要我们认真品味,“洞其窍奥才能得其意境,知其规律方可明其气格,解其妙处才能晓其神韵”,因而在鉴赏古诗时应注意品味。
获赞:724
收藏:58
回答时间:2022-12-23 07: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