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恋村位于祁县县城东北8公里,南临108国道。祁县文化旅游公路横穿村东西,向东3公里连接乔家大院,西南行2公里直达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交通便利。谷恋村隶属于祁县贾令镇,有耕地4200亩,1800人,其中高姓人口占90%。2006年11月,谷恋村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3年8月,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4年6月,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悠久的历史文化
谷恋村,初名圐(ku)圙(lue),也称“圐囵”,为北方方言用字,意指四周有墙或有栅栏而无房屋的空地。
明洪武初年,高氏世祖高仲远由陕西渭南迁入此地,建舍而居,定村名为圐圙村。明嘉靖二十年(1541)建堡后称圐圙堡,“围五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二丈,顶阔一丈。”村堡的平面形状呈四面八角。清康熙初年,改“圐圙”为“谷恋”;清乾隆时,村内商贸发达,被誉为“银谷恋”。清中期后,社会安定,村内农业、商业发展,人口增加,村庄扩大,堡墙逐渐废毁,人们沿堡墙外环四周又修四条大街,“谷恋堡”遂改为“谷恋村”,沿用至今。
谷恋村重视文化教育、崇文尊师之风根植深远,文化昌盛。清代以前,村里大户人家多设私塾,多数幼童都要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据考证,村内“五桂堂”高昭鑑、庄福财主高必达、东民财主高硕庭、福谦财主高硕弼、良弼财主高良弼等家族都开办有私塾,私塾内有专供学童读书的书房院,聘请致仕举人做塾师。清末还开设有私立广智小学堂、女子学堂、谷恋小学堂,开设修身、经学、国文、历史、地理、格致、算学、体操等新课,教授农、工知识。学生统一服装,免收学费。学校还置有洋鼓、洋号等乐器,每逢节庆之日,都要演奏庆典。有清一代,曾出过3位翰林、8位举人,101名太学生(贡生)、82名庠生、35名武庠生,102人受到封爵。民国时期毕业的大学生有1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谷恋村文化教育成果更加丰硕,先后有9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405人走进大学校园。
谷恋村的文化还体现在现存的古民居里。目前,全村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40余座。其中明代四合院3座、三合院3座;明清两代一体院1座;清代牌楼院2处、闷房院3处、过厅院1处;清代筒楼院1座、明楼院3座;清代四合院3座、三合院10座;牛房大门院15座。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特色之浓,令人叹为观止。
宗谱、村志的编修
谷恋村人修宗谱、写村志的历史也很悠久。最早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贡生高鸿建纂修《高氏族谱》;清嘉庆十年(1805),举人高希曾再修《高氏族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修《高氏族谱》;清光绪十八年(1892),村值事高则裕及高必昌、高锡璧组织四修《高氏族谱》;民国7年(1918),翰林高锡华五修《高氏族谱》。
清光绪十八年(1892),高则裕撰写第一部《谷恋村志》,为山西现存最早村志。全志约7万余字,所记内容涉及祁县天文、地理、政治、历史、民俗、医药、生活常识及谷恋村修路、修渠、丁戊奇荒赈灾等大事件及本村的民风民俗,时间跨度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前后近90年。
2017年9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的祁县《谷恋村志》是山西省村志系列丛书之一,16开精装本,40万字,主编高在福,副主编高怀壮、杨金梁。《谷恋村志》有彩照22页92帧,主要为村落全貌、街巷、村内古民居、木(石)雕、门庭绘画、民居匾额、宗谱书影、村委会、学校、村名人及合影照,谷恋村旧貌示意图;全书共七部分:序、凡例、目录、概述、大事记、正文、附录。正文设17编63章,分别为古村春秋、人口、经济、水利、政事记略、军事、教育、卫生、古代民居、谷恋村家族、民间文化、风土民情、遗闻轶事、古建古迹、谷恋三景、古今人物、艺文拾零。
责编:瑞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