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内容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关于【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二十四节气里,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2、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1、二十四节气里,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二十四节气里,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文/老张在路上

01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放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 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者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西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 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上面排列可以看出:每季六个节气,可以分前后两半,前半四个立字起头,紧跟着后半“春夏秋冬”四字领头。

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起来开始;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就是“一分为二”;两个“至”字不是一季到头,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这就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呢?

先说说 “分”,“分”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众所周知,昼夜交替是由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照亮的半球为白天,没被照亮的半球为黑夜,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昼夜,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做公转,而且倾斜的角度始终不变,公转一圈为一年,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受太阳直射的纬度不同),于是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公转),地球人所看到的是太阳在恒星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后运动,每年转一圈。太阳运行线路(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称为黄道。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经度)。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我国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为一个节气,一共24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春分(太阳到达黄经0°)这一天,太阳刚好直射赤道,此时,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地球的经圈重合,将所有纬线平分为两部分,一半位于昼半球,另一半位于夜半球,所以这一天全球昼夜几乎相等。

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0°)这一天,太阳再度直射赤道,晨昏线同样经过南北极点,与地球的经圈重合,将所有纬线平分为两部分,这就是所以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所不同的是,在北半球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太阳辐射逐渐减少,天气一天天变冷,同时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南半球刚好相反。

二是“季节平分”

春季一般是指立春到立夏这个期间,一共90天,春分那一天,正是春季的一半;秋季一般指立秋到立冬这个期间,也是90天,秋分那天也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才叫“分”。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02

那么,有人又会问:既然春、秋都是季节平分,那么夏、冬季节平分的节气为何又不用“分”而用“至”呢?

“至”字的本义是极的意思。之所以叫“夏至”、“冬至”而不是像春和秋一样叫分,仍是同地球的公转有关。因为夏至日及冬至日,是太阳轨道位于两端的日子。也就是说,夏至是“太阳到达至最北端的日子,冬至是“太阳到达至最南端的日子”。

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而到了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立春,公历2月3-5日

立春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又总结出了24节气中每一节气中的“三候”。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中说:“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立夏,公历5月5- 7日

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三候是:蝼蝈鸣。蝼蝈,今人谓之土狗是也;蚯蚓出。蚯蚓即地龙;王瓜生,王瓜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

春分,公历约为3月19日~22日

以“分”为节气名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春分三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秋分,公历9月22~24日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以“分‘命名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秋分的释名为:“八月中……解见春分”。意思是和秋分相同。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侯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祭月无月毕竟不是圆满的事情,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03

现在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然而最早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却是冬至节。

司马迁《史记·律书》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冬至日官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据《史记·历书》,汉武帝刘彻当皇帝第7年(公元前104年),将“冬至”作为一年之始,并改年号,称该年为“太初原年”。同时诏令,要求大家过“冬至年”。

《淮南子·时则》记载,在冬至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现在人们说“冬至大如年”,就是这种习俗的遗孓。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

那么,在二十四节气里,古人认为最看重要的节气是: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就是俗话说的“四时八节”。

四时为春夏秋冬;

八节为:“分”、“至”、“启”、“闭”。“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2、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文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月份对应表,二十四节气对应表情,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表。这就是关于《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为何春秋用“分”而夏冬用“至”)》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立邦油漆色卡怎么选,立邦油漆调色卡(装修乳胶漆如何挑选)

下一篇: 梦见自己理发把头发剪短了,梦见去理发店把头发剪短了什么意思(梦到做头发还剪出了空气刘海)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