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内容

成都十大民俗,最美成都民俗(“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关于【成都十大民俗】,最美成都民俗,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2、成都十大民俗

1、“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红星新闻网6月3日讯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粽香四溢、艾叶流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一次在四季时序更替中来临。

人们在这一天里,系彩绳、品粽子、插艾蒿、挂菖蒲、赛龙舟、除五毒……在延续的古俗中,体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精彩魅力。

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老成都人又是如何过这个节?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冯婵将为大家详细说明。

端午起源:初与祈丰收、防疫病有关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

“端午节,时值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之意。”冯婵解释说到,“‘午’与‘五’谐音,五月亦称‘午月’,故称‘端午’、‘重午’、‘端阳节’、‘五月节’等,明清两代又称‘女儿节’。现在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也已经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冯婵认为最初是与祈求农业丰收,以及与防止夏季疫病有关。“但其中最著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成都十大民俗,最美成都民俗(“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名臣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人们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他。因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又因担心米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米、外缠彩丝的方法制作出“粽子”。

端午习俗丰富多彩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端午节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风俗习惯,并被录入文献。冯婵谈到:“《风俗通义》《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武林旧事》《随园食单》等著名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记载。”

成都十大民俗,最美成都民俗(“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端午节有包粽子、吃咸鸡蛋或鸭蛋、悬艾、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沐浴、佩戴香囊、拴五彩丝线等民间习俗。”冯婵提到,在端午节所有习俗之中,最重要且普遍的习俗其实是吃粽子,此习俗后来渐次传播至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食物,也不仅限于端午节食用。”

成都端午别具一格:老丈人要给女婿送伞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具有地域性特点。那在成都地区,大家又是如何过端午的呢?

“在成都地区,端午习俗是从唐宋以后开始流行。人们往往打扫卫生,在门前挂菖蒲、艾蒿,有‘蒲龙艾虎’之说,以驱除‘五毒’,净化空气。用雄黄酒、蒜汁或石灰粉撒于宅子内外,以驱赶虫蛇。”冯婵补充说到,“‘五毒’一般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

成都十大民俗,最美成都民俗(“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古人认为,端午节期间,阳气下沉、阴气蒸腾,人体最为虚弱,加之此时蟾蜍、蜈蚣、壁虎等开始肆虐,因此,衍生了许多祈求平安健康的端午节习俗。

“人们常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额头、手、脚,以防蚊虫叮咬;佩带香包、臂系五彩丝线;采集草药熬水沐浴。”冯婵说,一直以来,有“端午见青即是药”之说,人们用草药熬水沐浴,以期远离疾病,长命百岁。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端午习俗,冯婵说到,“在节庆活动方面,成都地区流行‘打李子’‘出端午佬’‘划龙船’等。各郊县举行的龙舟竞赛,最为热闹,沿河观赛者,比肩接踵。”

“在礼仪方面,女婿要备粽子、咸蛋、酒拜会老丈人,而丈人则要回赠新伞、折扇等。在饮食方面,成都人端午节吃粽子、咸蛋、苋菜。”

“成都的粽子,多用糯米和饭米按比例掺和,用叶子裹成锥形,以绳或棕叶缠之。”冯婵进一步讲到了成都粽子的特点,“除去甜味、白味的粽子,成都人还喜欢咸粽子,在米中加入少许花椒、腊肉等特色食材。”

成都人过端午还有这些老习俗

悬挂陈艾、菖蒲: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端午节时老成都人家家大门都要悬挂上陈艾、菖蒲,还要用晾干后的菖蒲或艾叶熬水洗澡,避免蚊虫叮咬和皮肤疮毒。

挂香包:《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还记载孩子们佩戴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以避毒虫、瘟疫。香包内装雄黄、苍术、丁香、细辛、白芷等中药。

“送伞”祈福:《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记载,过去在成都部分郊县农村,端午流行“送伞”。女婿在婚后第一个端午要备上九个粽子、九个盐蛋、两瓶酒携妻子到岳父家过节。岳父母受礼后,要赠给女婿一把新伞,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打伞回家,有庇护之意,望婆家照顾新媳妇。在繁体字中,“傘”是拥有人字最多的字,寓意多生儿女,人丁兴旺。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2、成都十大民俗

成都十大民俗

鱼市

古代的成都市内河流纵横,简直就是一座水城。从水碾河、金河街、御河街、小河街、顺河街这些街名可见一斑。

所以老成都人不愁没有鱼吃。泥鳅黄鳝之类绝不像今天这么贵重,一般人都吃得起。鲤鱼鲫鱼甚多,丝毫不稀罕。

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老成都还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拂晓之时,城内城外以捕鱼虾为生的人便拥入鱼市虾市,一天的劳碌便开始了。

竹器

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大多只能在湿润南方使用,到了北方就会爆裂散架。在成都,竹器用久了也会坏,如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了、筲箕的边张开了、竹篮烘笼的蔑条掉了……坏了的竹器可以留着,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

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实在是太重要了。

从吃饭用的筷子、买菜用的篮子到厨房里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晒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扫地的扫把,无一不是竹。所以苏东坡有名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凉席

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冬天的围炉取暖,夏夜的树下纳凉都极富情调。

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许多“出卖清凉”的职业,有的小孩专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为人摇扇,充当别人的“电风扇”,有卖凉悠悠甜滋滋的冰粉凉水的……那时也有人瞅准了“售后服务”这一行,不过维修的不是家用电器,而是补扇子、补凉席之类。

老成都人睡的凉席是用竹蔑条编成的,人的肌肤紧贴竹子,竟是十二万分的惬意。摩挲久了的旧凉席,光滑熨贴,最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坏了,老成都人也舍不得扔,请那带着蔑条沿街吆喝“补凉席”的重新修好,又可使用,花钱不多,何乐而不为?

水桶

老成都人家家户户离不得水桶。那时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桶去井里提水,到河边挑水。老成都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费品,哪怕是锅碗瓢盆,筷子刷把,几十年不换,说不定还是传家宝。

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断然不会拿木块来当柴烧。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大毛病就让专业箍桶匠来医治。今天,桶的材质更加多样化,有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等,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

打草鞋

鞋只是脚的保护性外套。老成都最便宜的鞋是草鞋。成都是粮仓,谷草麦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乡场上都有打草鞋卖的铺子,而且许多人家都有打草鞋的技艺。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

代客冒饭

成都服务行业的周到细致颇有人情味,茶馆里卖香烟的可以论支卖,卖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补,刀钝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捡瓦,天冷了有人出卖温暖,天热了有人出卖清凉……面馆里还有一项便民措施:代客冒饭。

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得热气腾腾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还有几个小钱,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

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人情味却是不该消失的。

成都十大民俗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语和嘉戎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语,其中约60%的人兼通汉语。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语,其中70%兼通汉语。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至今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话。

语言文化:

四川话是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

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话(成渝片)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

成都十大民俗

“送蛴蟆”:民俗活动拉动乡村旅游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8日晚,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新星乡田间,一条长长的“星河”照亮了夜空。

这是当地传统民俗活动——正月十四“送蛴蟆”。这一天,老百姓点亮自制的蛴蟆灯出游,并将其插在田边或放进河中驱赶瘟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当地老人讲,“蛴蟆”即是青蛙,“蛴蟆节”兴起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

当晚7时,夜幕降临,歌谣中,蛴蟆灯被陆续点亮。当地群众和游客举起蛴蟆灯,从新星乡场镇出发,在夜幕里汇成一条绵延近2公里的“地上星河”。

“比大年初一还热闹,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了。”81岁的村民王有馨说,这是他第一次制作蛴蟆灯,“想要带头给小辈们做个示范,让他们以后也会做蛴蟆灯,把传统发扬光大。”

送蛴蟆活动给乡村带来了火爆人气。记者了解,在新星乡,今年的蛴蟆节吸引了上万群众和游客参加。当地借势推出了送蛴蟆乡村旅游文化节,以民俗活动拉动乡村旅游。

声光电:“演绎”传统灯会新玩法

呼应猪年的卡通麦兜花灯、体现神秘玛雅文明造型的彩灯……在成都,传统花灯艺术和现代声光电元素的碰撞,让花灯里的美好祝福全新绽放。

在温江区国色天乡乐园,100余组花灯洋溢着新年的喜气。1月25日以来,已有超过18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游园。“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就组织设计制作团队结合园区特点开始筹备灯会。”温江国色天乡陆地乐园营销中心总监李伟介绍。

“除了传统花灯,今年最受游客欢迎的是激光水秀。”李伟介绍,今年乐园把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绿道田园等当地特色内容加入了激光水秀演出。“声光电结合,观众的感受更为强烈,每天都有七八千名观众前来观看。”

“除夕,我在纽约华人街街头看见了舞龙舞狮,现在又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这场激光水秀,更让我觉得亲切、自豪,希望祖国越来越富强。”在海外留学的罗少卓说。

本文关键词:成都十大民俗有哪些,成都的六大传统民俗,四川成都有哪些民俗,成都十大民俗风情,最美成都民俗。这就是关于《成都十大民俗,最美成都民俗(“悬陈艾”“挂香包”“送伞祈福”……这些老成都端午习俗你知道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山楂茶的做法窍门,山楂茶的做法窍门是什么(去油腻促消化瘦身人群最适合)

下一篇: 清华北大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保送清华北大需要什么条件(如何才能获得“高考保送”机会)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