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明朝历代帝王简历,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最后一个汉人朝代为何如此不堪?大明朝商业肌无力,是怎么穷死的2、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1、最后一个汉人朝代为何如此不堪?大明朝商业肌无力,是怎么穷死的
我要说明朝是穷死的,你信吗?
不是说,明朝像个大“吸泵”,把全世界白银都吸过来了吗?
这可不是咱自夸,是葡萄牙人说的,当年就是他们和西班牙人,用美洲新大陆挖来的银子,上赶着和中国换丝绸、茶叶、瓷器……
而且我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像满清见人就跪,一个《庚子赔款》,本息就有9亿8千多万两,爱新觉罗家都没穷死,老朱家凭啥就上吊了?
煤山歪脖树
这事还得从头说。
宋朝开始,靠着四大发明里的其中两项,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了纸币。这玩意儿是个好东西,官府缺钱了,就开动印钞,掠夺民间财富于无形,搞到恶性通胀,信誉扫地了,就改个名字、改个版,再发新钞,后来的金朝、元朝直到常凯申,都是这么玩。
朱元璋开邦建国,最早也想这么玩。
但老朱这个人呢,世代贫农出身草莽,所谓“开局一个碗”,从讨饭和尚拼起来的,军政才能自不必说,但对于经济、金融、商贸……几乎一窍不通,而且本人苦大仇深,对此根本看不起、也不想通。
据《明太祖实录》说,老朱甚至考虑,对于不好好种地,到处游走经商的人,见一个就抓一个,坚决“割资本主义尾巴”。
所以整个明朝看下来,你会觉得,这个朝代在商业上非常笨拙,甚至“肌无力”,和开国皇帝的特质倒也吻合。
从北宋到蒙元,直到现代社会,你发行纸币必须有准备金,古代更是要用真金白银压阵,保证足额兑换,大家才敢用你的纸片。只不过后来财政缺钱了,官府就会挪用“钞本银”,或者增发纸钞,造成了通胀。
但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根本没有“钞本银”,一开始就打算“耍流氓”,只叫老百姓拿金银换钞票,不得用票子往回换金银。
那咱要是把金银藏起来,不换你的纸片怎么办?
官府又下令了——
民间不得用金银做买卖,以物换物更不行,必须用纸币和少量铜钱辅币,不然就是犯罪,给你大刑伺候!
更损的是收税的时候,我用你们家发的纸币,给你上税,总可以吗?
不行!
民间缴商税至少3:7开,也就是说,30%的份额必须交金银。
没银子怎么办?
只能走各种渠道,用纸币高价兑换,才能凑上税款,就等于说,官府自己逼出了黑市,逼出了货币贬值。
再加上,老朱根本不懂经济运行规律,货币发行量上不封顶,没有流通年限,也没有以旧换新,所以明代的纸币,根本就没有一个从坚挺到崩盘的过程,一出道就打着滚往下跌。
洪武8年的大明宝钞,原则上一贯兑铜钱1000文,到洪武27年,就只值160文,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眼瞅着纸币就要烂大街了。
不过通货膨胀是公平的,连老百姓带官员,无差别收割。
明朝官员的俸禄,规定是俸米搭配纸币,到明成祖时期,甚至60%的份额都用纸币。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是一品大员,洪武13年(1380年)的月俸,折合116.32石米,因为纸币的通胀,到正统9年(1444年),只相当于34.80石米,前后少了70%还多。
这谁能受得了?
一个国家再专制,施政也得靠官僚集团,你皇帝不能亲自下乡收税征兵吧?凡是那些损害官僚集团利益的事,必须得有老百姓的支持,比如反腐之类,否则就一定长不了。那老百姓呢?早就自发组织“自由市场”,偷摸用银子做交易了。
所以到明成祖的重孙子明英宗时,干脆顺水推舟,放开白银禁令,实际上废止了纸钞。
但是,要不说明朝在商业上是“肌无力”呢,在一个有几千年铸币传统的国家,官府居然不考虑铸银币,直到亡国,都是生银当货币,银锭也没有面值,让老百姓自己切成碎块,称重使用。
中国从汉朝开始,就知道用铸“劣币”的办法,从民间抽取“铸币税”,比方说,原本一两银子铸一枚银币,但官府通过减重或者掺杂,后来一两银子铸两枚币,平均一枚只含半两银,人为造成50%的通胀,掠夺民间财富。
这其实和印钞机加印纸币,道理上也差不多。
参考阅读:
小绿纸收割全世界?这套把戏一千年前宋朝就在玩,最终结局怎么样
但生银你就没法这么玩儿了,因为银子的价值基本稳定,又是实时称重,做不得假,官府对货币失去了定价权。
汉、唐有铸币,宋、金、元有印钞机,缺钱了就铸币印钞,输出通胀,明朝玩不转这玩意,财政先天瘸腿。
你说了,不是还有海外贸易吗?
宋朝就是这么发的财,大宋的铜钱通行东南亚,收割外国人去了。
但是朱元璋哪懂那些?
他也玩不转宋朝那一套抽关税、交易税、官营专卖、出海招商等等的财贸政策,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想玩,在他眼里,只有种地的算是正经人,其余工商贸活动,最好都废止——
洪武7年,皇帝撤销泉州、宁波、广州等地市舶司,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断绝了官方对外贸易,繁盛数百年的这几个世界级贸易枢纽港,从此衰落;
洪武17年,禁止老百姓出海打鱼;
洪武23年,颁布禁令,实质上断绝了民间外贸活动,老百姓别说买卖洋货了,就是自己家用也不行。
当然这个事吧,就跟今天说,禁止使用某信、某宝一样,你觉得禁得住吗?
可祖宗家法又不能改,怎么办呢?
只能打擦边球——
太祖皇帝禁了外贸,可没禁你们“海外蛮夷”,来我大中华“朝贡”吧?
外商组团来了,大明就认定你是“外交使团”,带的货物是“贡品”,官方会保证你的吃、住、行和安保,一路护送到京城,统一“交割”给皇帝。
皇帝收下“贡品”,看你们忠心可鉴,按照老祖宗“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原则,必然回赠大量财物,不但足够抵消“贡品”成本,而且保证比你在市场上自由贸易,赚的还要多几倍。
当然了,因为名额有限,很多小商人没有资格进京面圣,也领不到丰厚的回礼,官府就默许他们,在边境附近,找个城市把货卖了,照样能满意而归。
你说明朝这不是冤大头吗?别人做外贸赚钱,你这买卖越大,反而越赔钱哪!
尤其像日本这种国家,就喜欢贪小便宜、耍小伎俩,苍蝇一样一堆堆的扑到中国来,一份贡品下面,恨不得夹带十份走私货,还虚报贡品价格,骗取高额回礼。
我就是个傻小子,多上几次当也看透了——
小日子不怀好意啊,得给他们的贡品狠往下压价!
后来砍到报价的六分之一,但倭人还是有的赚。这帮蚂蟥吸血太狠,明朝只好下令,你们别来这么勤了,10年一朝贡吧,每次不超过两艘船、200人,因为对其他国家,允许是2—3年一贡,所以在倭人看来,这就是断我财路了。
好比一个要饭的,原先每天给他十块钱,突然有一天变成一块了,他就要起来骂你,甚至还要打你——你把我的钱霍霍到哪儿去了?
吃不到的日本人,后来就和部分中国海商一起,组成了武装走私劫掠集团,这就是为害一方的“倭寇”。
后来明朝有所谓的“隆庆开关”,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疏导“倭寇问题”,给这些走私犯,一个公开合法做生意的地方。海关选在相对冷僻的漳州月港,仅限福建船只和福建商户参与,每年限定贸易吞吐量——这么扭扭捏捏的,哪是为了赚钱?就是一种政策妥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咱再看效果,就更清楚了,月港开关之后的关税收入,一年能有2.9万多两白银,你觉得多不多?满清灭亡前的1910年,关税收入是3513.9万多两,明朝开关挣的钱,还不到人家零头的零头的零头。
就这么点儿钱,福建和漳州两级官府还要争来抢去,最后万历皇帝大手一挥,派去太监当税使,直接把钱收自己腰包了。
这就要说到,明朝的又一大恶政,就是官商权贵集团,垄断专营、贪污腐败,尤其奇葩的是,皇帝亲自下场捞钱,吃相之难看,历朝历代绝无仅有。
最早是正德皇帝在位时(1506—1521年),开了所谓的“皇店”,皇帝完全控股,太监代理经营。
正德的皇店,光京城就有6家,北京九门外乃至山西大同、宣州都有分号,太监经理人每年给皇帝交8万两银子,剩下的毫不客气,自己全收。后来为方便经营,明朝太监首领:司礼监提督的办公室,干脆进驻了京城第一大皇店:宝和店。
没错——
和故宫三大殿里的保和殿,同音不同字,一点儿不怕犯忌讳。
这个传统持续到万历皇帝那会儿,皇店已经被称为“百乐川”,大意就是百货公司,啥都有。
这儿有一张天启年间,皇店的货物明细,包括:
貂皮、狐皮、棉花、粗布、烧酒、芝麻油、丝绸、江米、瓜子、腌肉、茶叶、玉器、生猪、活羊、松萝、榆皮……除了军火,可不就是百货俱全吗?
帝制时代,没有比这更恶劣、更伤人心的事了。
咱就问——
你皇店的货,是大风刮来的吗?
民营杂货铺,怎么跟皇帝的“国营特供”竞争?
太监借此敛财,怎么办?
大臣经此行贿,又怎么办……
就好比说,你是董事长,本来整个公司都是你的,现在反而是你,第一个跳出来,破坏公司制度、倒卖公司资产、还跟员工争福利……那下边的部门经理、保安、财务甚至看门老大爷,他们贪腐起来,岂不是更理直气壮了?
普通员工们,谁还对公司有信心和希望呢?
万历25年(1597年),紫禁城失火,大片宫殿受灾需要重建,皇帝为了筹钱,居然破天荒的想了一招,让太监去全国各地征“矿税”。
其实也未必去矿区,而是哪里富裕就杀到哪里,借国家机器明抢,毫不夸张地说,收矿税的太监就像蝗虫一样,看上哪个富户,只要伸手一指,说他家有矿,这家人就会被一抢而空,彻底破产;或者就在城门前设卡,要想从此过,就连一只鸡、一把青菜都要缴税……
比如山东临清,当年是京杭运河的大码头,关税收入位列运河七大钞关之首,富甲一方,但在“矿税之祸”打击下,原有32家绸缎店,破了21户;72家布店,倒了45家;65家杂货店,破了41家,商业极度萧条。
这可都是朝廷的税基啊!居然被皇帝亲手抢破了户。
关键“董事长”还不是最大受益人,太监们从中贪污,私吞了超过90%的“矿税”,真正交皇帝的10%也不到,连贪官污吏都看不下去,要抵制他们。
临清运河钞关旧址
人心就是这么散的。
谁还陪你玩?
到崇祯年间,就连著名清官海瑞的孙子海述祖,都自己造大船,去南洋做生意、置办产业,润出去了。
那些没润出去的官商权贵,更是你追我赶的垄断专营、四处兼并。
明朝那几位著名的内阁大学士,严嵩、张居正、张四维、徐阶等等,同时也都是产业大亨和大富豪,比如严嵩的老家江西袁州,70%以上的良田都是严家的,而且一概免税;徐阶在老家上海松江,开了大型纺织厂,日进斗金,升官发财两不误……
说到这儿,咱就知道明朝怎么穷死的了。
首先玩砸了纸币,中期以后主要用生银,官府不能随便印钱了。这看似好事,其实只是保护了那些官商权贵,让他们避免了恶性通胀的无差别收割,负担转嫁给平民,反而更重了。
第二没有海外贸易创收,朝贡体系说到底,就是赔钱赚吆喝,对经济发展起负作用,大明是守着金山讨饭吃。
第三就是自上而下的贪污腐败、监守自盗,皇帝带头破坏规则,践踏经济运行规律,官商权贵集团利用特权避税,他们的产业越大、国家税基就越窄,民众负担就越重。
那么要赈灾、治水、养兵、平乱……要用钱怎么办?
皇帝不会出钱;
官僚权贵不但不出钱还免税;
外贸挣不来钱。
那就只剩下一条道:加税——加农业税——敲骨吸髓剥削农民。
万历44年,为镇压“建奴”努尔哈赤,土地每亩加税三厘五毫银子;
第二年,再次加税,每亩三厘五毫;
第三年,再次加税,每亩二厘;
崇祯三年,为平定农民起义,每亩再加税三厘;
崇祯八年,再次加税,征收普通民众收入的十分之一;
崇祯十年,再次加税,每亩一分四厘九丝;
崇祯十二年,再次加税,每亩一分……
这样的官府,居然还有很多“明粉”歌功颂德,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是自作虐不可活罢了。再说了,你们家公司破产,你董事长悲痛欲绝、以身抵债,难道不应该吗,难不成要门卫大爷、保洁大婶,给你公司殉葬?
说到这儿,还有个小问题,满清为什么割地赔款那么多,还能转得动?
满清最后丧权辱国的那帮人,当然也不是啥好东西,但他们无心插柳,从西方引进了一个财政法宝——现代金融借贷制度,满清最后几十年,至少从财政上来说,是靠金融借贷续命的:
镇压上海小刀会,向洋商借贷,本息12.77万两白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向美国旗昌洋行借贷32万两军费,月息0.6%;
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东南各省因财政危机,向洋商借贷300多万两;
1875—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向上海六大洋行,先后借贷1595万两;
1883—1885年,打中法战争,向英国的银行先后借贷1260万两……
等等此类,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丧权辱国的一种表现,但能有贷款,满清就不会出现脉冲式的突发性财政危机,没必要对老百姓敲骨吸髓、杀鸡取卵,甚至到末期,传统农业税和盐茶税,加上洋关税、商业厘金、洋务运动以来开办国营企业的利税,几乎做到了收支相抵。
如果有人再把明、清两代拿出来比较,那么至少在商业和财税政策上,清朝比明朝要高超得多,也清明的多了。清前期还有很多善政,比如官绅一体化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等等,留待后面再聊吧。
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个官僚权贵,你在明朝一定生活的很舒服;而作为普通老百姓,在清朝末年的负担,一定比明末,要轻松一些。
那么元芳,你还愿意做“明粉”吗?
参考阅读:
对内不聚敛,向外还能扩张,你说钱从哪来?解锁大唐盛世财政密码
放开垄断专营就能让利于民?桑弘羊说未必,还有个问题至今无解
#头条创作挑战赛#
2、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
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
第一:拿明武宗到天启皇帝举例,每个人有各自的爱好,可是并不昏庸
恰恰我不这么认为,一个王朝能够存在276年,必然有他的必然性。很多人诟病的明武宗,不喜欢治理朝政,可是并不昏庸,刘瑾便是被他所杀;在位仅仅几年的隆庆皇帝,解决了蒙古边患问题,所以也谈不上最差;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权谋之术玩的炉火纯青;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可前期任用张居正改革,开启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泰昌皇帝在位一个月不到死去,不好评价;天启皇帝喜欢干木匠,可在位期间毕竟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第二: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朱祁钰虽然失位,但都有作为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小编看来明朝的灭亡多多少少和他有点关系。但不能全部赖在他身上,崇祯初期爆发不同规模的灾荒,李自 成张献忠等人便是以此起兵造反威胁明王朝的统治。到了崇祯十三年又爆发了更加要命的瘟疫,数以千万的人因此去世;反过来看明代宗朱祁钰,在哥哥朱祁镇被抓去后,他被临时受命为皇帝,在位短短几年打赢了北京保卫战,避免了同北宋靖康之变一样的结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虽然后面皇位被太上皇所夺,但可歌可泣。
第三:明英宗朱祁镇为后世所诟病,让明王朝由盛转衰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不用多说,大家都有所了解。个人认为最差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很多人说年少的时候不懂事宠幸宦官王振,听信他人之言几十万军队被人家瓦剌全军覆没。大明朝的皇帝都被人家蒙古俘获,也正是由于土木之变,明朝由盛转衰,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时期;放回来之后当了几年的太上皇,狠心把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杀死,对于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采取了极其极端的做法,把他杀死。晚年虽然废除殉葬制度,但光是这几点足以说明他是明朝最为昏庸的皇帝,没有之一!
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
明朝帝王驾崩后,生前拥有的后宫佳丽三千,会从中挑选为他殉葬,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从明朝开创者朱元璋开始,却止于明朝最差劲皇帝朱祁镇。
说朱祁镇是最差劲的皇帝,的确也不冤枉他,他的一生可谓是用人不当,不当还不疑,导致了山河飘摇动荡。朱祁镇登基时,年仅9岁,还是一个孩子,国家政务归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管理,在他登基的初期,国家继续推行仁宣时期的政策,国泰民安,政治清明。可是随着张太后驾崩,三杨也相继过世,大权归于已经长大的朱祁镇时,他宠信宦官王振,亲征瓦剌,可惜的是,当时他率领的大军是临时京都召集的,并没有太多实际作战经历,加上大雨绵绵,御驾亲征,出师不利。
而此时宦官王振明知大军撤回才是最好的方案,但是却为了在家乡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威风,提议朱祁镇从他的家乡蔚州经过,绕道回京都。蔚州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又正在逼近大同,就相当于如果经过蔚州,瓦剌大军就极有可能对朱祁镇的队伍发起攻击,而他们明显的实力不如瓦剌大军。情况如此严峻,可是朱祁镇任然听信了王振的话,可是当他们往蔚州出发时,半途中,王振又突然出尔反尔,害怕队伍踩坏了家乡庄稼,竟然原路撤退,等到撤退到了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他们遇上了瓦剌大军,瓦剌大军包围了朱祁镇的大军,在水尽粮绝之时,又假装与明军议和,等到土木堡城门大开时,却出其不意的发起总攻,皇帝朱祁镇成了俘虏,王振等人被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被瓦剌大军扣留了一年,直到一年以后,杨善借查探之机,乘机迎回了他,才结束了一年的囚禁。可此时的明朝,已经由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在朱祁镇回来以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以后,“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此时他又听信了徐有贞的谗言,杀掉了当年抵抗瓦剌有功的于谦等人,甚至罢黜了于谦推荐的官员,同时他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直到朱祁钰去世。
回顾朱祁镇的一生,他的确不是一个皇帝,在整个明朝史上甚至是最差劲的皇帝,他听信小人之言,战败被俘,杀过忠臣,这些可谓是劣迹斑斑,可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对身边人信任不疑的好人,根据史料,当初他被扣留后,一年之中,那些抢劫的蒙古兵,他的看守等人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他是个好人,善良,所以在他临终之前,做了明朝第一好事——废除嫔妃殉葬制度,从此解脱了无数后宫妃嫔,拯救了许多无辜生命。
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
第一:拿明武宗到天启皇帝举例,每个人有各自的爱好,可是并不昏庸
恰恰我不这么认为,一个王朝能够存在276年,必然有他的必然性。很多人诟病的明武宗,不喜欢治理朝政,可是并不昏庸,刘瑾便是被他所杀;在位仅仅几年的隆庆皇帝,解决了蒙古边患问题,所以也谈不上最差;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权谋之术玩的炉火纯青;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可前期任用张居正改革,开启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泰昌皇帝在位一个月不到死去,不好评价;天启皇帝喜欢干木匠,可在位期间毕竟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第二: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朱祁钰虽然失位,但都有作为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小编看来明朝的灭亡多多少少和他有点关系。但不能全部赖在他身上,崇祯初期爆发不同规模的灾荒,李自 成张献忠等人便是以此起兵造反威胁明王朝的统治。到了崇祯十三年又爆发了更加要命的瘟疫,数以千万的人因此去世;反过来看明代宗朱祁钰,在哥哥朱祁镇被抓去后,他被临时受命为皇帝,在位短短几年打赢了北京保卫战,避免了同北宋靖康之变一样的结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虽然后面皇位被太上皇所夺,但可歌可泣。
第三:明英宗朱祁镇为后世所诟病,让明王朝由盛转衰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不用多说,大家都有所了解。个人认为最差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很多人说年少的时候不懂事宠幸宦官王振,听信他人之言几十万军队被人家瓦剌全军覆没。大明朝的皇帝都被人家蒙古俘获,也正是由于土木之变,明朝由盛转衰,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时期;放回来之后当了几年的太上皇,狠心把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杀死,对于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采取了极其极端的做法,把他杀死。晚年虽然废除殉葬制度,但光是这几点足以说明他是明朝最为昏庸的皇帝,没有之一!
本文关键词:唯一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明朝三大昏君排名,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明朝历代帝王简历,朱祁镇。这就是关于《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明朝历代帝王简历(大明朝商业肌无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