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生 > 内容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关于【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会讲故事的老人,是了不起的国宝2、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

1、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会讲故事的老人,是了不起的国宝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通讯员 黄丽峰 周村民

对话背景:

9月15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87岁的湖北民间文化守望者、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获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该荣誉称号旨在表彰为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艺家。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现场(直播截屏)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刘守华,是在典礼前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会议室进行的。

面对通往会议室的步梯,这位微微佝偻着身子的白发老人,坚持不让任何人搀扶。眼前拾级而上的坚定背影,像在默默示范着何为永不止步的“攀登”。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现场(直播截屏)

“我喜爱民间故事,在民间文艺学园地里耕耘常常乐而忘倦。”

一生踏遍千山万水,寻找创造精神财富者的人,也在不断给我们创造着精神财富;

一生听别人讲故事的人,也把关于他和民间文艺的故事讲与我们听。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人物简介:

刘守华,1935年出生于湖北沔阳,1953年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工作,创建了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系统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数十年来,刘守华坚持民间文学特别是故事学研究。他以中国民间故事为核心,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古代文学、宗教文学、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先后出版了《故事学纲要》《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等专著。其中《中国民间故事史》多次再版,三次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他还将个人职业与国家社会责任有机融合,发掘湖北的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保护、建设和研究,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国家文化工程。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搜集洪湖革命歌谣培养了我早期的兴趣”

记者:您说,“意外获奖,感恩时代。延年益寿,奉献余热。”这项让您沉醉的艺术,是从什么时候缘何开启?

刘守华:我在江汉平原的乡村长大,于抗日烽火中度过童年,从小深受民间歌谣、戏曲、故事和传说的滋养而热爱这一草根艺术。

1950年,我考入位于洪湖新堤镇的沔阳师范学校就读,在校期间,我从钟敬文先生编选的《民间文艺新论集》中,初步获得了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启蒙知识。后来,我开始搜集洪湖的民间文学,主要是指民间歌谣,这一过程,培养了我对民间文艺早期的兴趣。

当时洪湖革命歌谣在全国很有影响力,曾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洪湖革命歌谣大都直叙其事,激动人心,我深受感染,《贺龙军》就是代表之作。

“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十几个字勾勒出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小景。“又不要茶水,又不惊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做声。”小景中,饱经忧患的老人凭自己的耳朵,一下子就判明是什么军队了,于是由骇怕转为惊喜,连忙把儿孙唤醒。“伢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媳妇你起来,门口点个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

我把搜集的部分歌谣寄给北京《说说唱唱》杂志,其中就包括这首《贺龙军》。1952年,我又将创作的散文《洪湖渔民的歌声》投寄《湖北日报》,该文于《湖北日报》国庆特刊上发表,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我投身于民间文学事业的初步意愿。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后来我被母校选送至华中师范学院(后来的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读书的时候,正值1956年党中央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向科学进军,那年7月1日,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得到组织批准,至此我的专业兴趣和入党誓词就在民间文艺这个方面融合了。

记者:您毕业后留校任教,自编《民间文学》教材,开设民间文学课程,承担“中国民间故事史”“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与传承研究”等诸多国家科研课题。1981年起,您先后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长达20年之久。自踏入民间文艺的大门起,您一直在为民间文学事业贡献力量,步履不停。在工作期间,您一共发表400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论文,今年,您460余万字的著作,10卷本《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出版。用一生坚守初心,您的动力是什么?

刘守华:我总结,个人兴趣,教师职业和社会责任,三者结合使我能够60多年来坚持走到现在。

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讲道:“在这一园地经历风风雨雨,不息耕耘,在这‘三位一体’中就会乐而忘倦,勤奋难息了。可是这‘三位一体’在人群中往往难于圆满实现,我可以说是幸运儿之一。”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资料图

十分骄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文艺团体就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身),而且推举郭沫若先生为首任会长。我是1958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

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农民农村,尊重农民的历史文化创造。

“如果不是你们去发现,可能他就是一个红苕埋在地里头烂掉了。”

记者:民间文艺从来与农村密不可分。您曾多次深入乡野,追访民间艺人。在担任湖北省民协副主席、主席职务期间,您记录和推介了湖北民间文艺领域极有代表性的“三家三村”(故事家刘德培、刘德芳、孙家香,和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青林寺谜语村)。在《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第10卷,您提到,数十年学苑耕耘中,同您结成亲切师友情缘的诸多学人中,已有十多位先后离世,他们中有钟敬文、季羡林,也有鄂西农民故事家刘德培、土家族女故事家孙家香。在此卷,您写下了《雪夜送别》以追忆刘德培老人的丧礼。风雪之夜,年近古稀的您同乡民一道“跳丧”送别,通宵未眠。“我从队伍里脱身出来,站在一旁歇气。这时,身着雪白孝服的少妇,立刻走上前来,双膝跪下,并托起一盆热水,请我擦汗。她是刘老的孙媳妇,原来这是土家人在丧礼中感谢每一位跳丧者的传统礼节。我一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当即将她扶起。接着再次挤进跳丧行列之中。”每每读起,都让人难以不落泪。说说这些民间故事家吧。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资料图

刘守华:刘德培出生贫苦,从少年时代起就在湘鄂西十来个县劳碌奔波,从事十多种活路谋生。他在旧中国生活了3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了41年,对社会人生有丰富体验。他性格乐观开朗,在艰难困苦中从不唉声叹气,擅长讲喜剧性故事,讲时似乎信口道来,漫不经心,实则设计巧妙,费尽心思,常常穿插着吟诗、联对、猜谜,说唱结合,简直一张嘴就是一台戏。

刘德培的故事后来出了一本书,引起全国很大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进行拜访。他老伴说,“那个老头,如果不是你们去发现,可能他就是一个红苕埋在地里头烂掉了。”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资料图

孙家香不识字,一生没出过远门,她在娘家就喜欢听故事,到婆家又听故事,后来自己讲故事。她有极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讲三百多则故事。我们听说她的事后,就带着学生前去访问。当时,78岁的她还在地里劳动,被家人叫回家后连帽子都没取下来,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我们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她太高兴了,她平时讲这些东西,常被人说是瞎说,被人看不起,现在省里专家学者专门来听她讲故事,她就一个劲地讲下来了。后来我们发现,她的确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民间故事家。

很多深藏于民间的故事家,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评论,得到全国的关注,政府的优待,发挥他们作为故事家的作用。这算是我对过去这些默默无闻的老百姓做的一点奉献,但最根本的是他们给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我的这些研究成果也是在向他们致敬。

我们学习文学,听到外国有《格林童话》。后来我们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其实有很多会讲故事的老人,我们把这些会讲故事的老人称为国宝。

让更多人看到和《格林童话》并列的中国民间故事

记者:据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黄永林回忆,2002年,67岁的您在湖南湘西山区做民间故事调研时曾遭遇车祸,造成三根肋骨锻炼,一块金属片插入额头的重伤。医生事后告之,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恐怕性命担忧。所有人都为您揪心,可您恢复意识后,问的第一件事,是调研的记录稿是否完好。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流泪了。对您来说,无论何时何地,民间故事都是尤为珍视的瑰宝。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资料图

刘守华:民间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口头语言形式,许多故事伴随人们度过美妙的童年,在他们的心灵上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如果高度地概括,民间故事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心灵的窗口。故事里传承了人类的,民族的一些美好的东西,以及文化基因在里头。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古老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民间文学普查,其规模之大,不仅在中国空前,也为当今世界罕见。记录成文的故事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83万余篇,实际上远远超出此数。这实在是一笔巨大而无比丰富的宝贵民族文化财富。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

《盘古斩蟒开天地》《烈山神农》《尧王传舜》《铁拐李三试李时珍》《范丹问佛》《包白菜的姑娘》《鲁班做木鸢》《白水素女(田螺姑娘)》……所以我不光是做研究,写理论文章,也选编了一些民间故事读本,近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到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参考书目,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和《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并列的经典之作,这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

(采访现场图由杨思颖拍摄)

(来源:极目新闻)

2、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

说宋朝年间有一位叫赵秉公的县令,他清正廉洁公平,当地百姓称颂他为清官。一次,赵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对他说,您平稳一段刑律命案很有一套,要是家务是否也能断了。

赵秉公说这有何难?不妨一试。同窗向他介绍说,我家乡有一张姓老汉,他家有两个儿子,生活过得还算富裕。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为多口之家,时间一长,因家务事两个儿子都想分家另过,开始张老汉不同意,可他们总是闹别扭,后来老汉就想通了分就分吧。张家有宅院两处,田地20亩,你来断断这家该怎么分呢?

赵秉公说:这还不好分?二一添作五两个儿子,一人一宅院,一人10亩田地啊。可是这样分不尽合理,因为大儿子家有三子都已成人,二儿子家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儿子家人多,二儿子家人少,这样岂不偏向二儿子。

赵秉公听了以后就对他说:是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是老汉的子孙,那就按照儿子来分宅院,按孙子人数分地,与人无母,老大得15,老二得五。可这样分配不尽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汉却没有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善孝为先,那老汉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不孝吗?赵秉公答道,照此来说,国人一向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干脆还是不分为好啊。

刚才我问了三问,你断了三个结果,那你认为哪个算断得公正呢?这还没完,一年之后二儿子得病死了,二儿媳守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过日子十分艰难,有了再嫁之意,可张老汉坚决不同意,你说该不该嫁?

赵秉公又答道,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按三层来说,不应改嫁。可是前朝和当朝的公主尚可改嫁,为什么一个农妇不可以,这样断案公正吗?

赵秉公一时就答不上来了,这位同窗说:都说你是个清官,可见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啊,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现在人们常用清官难断家务事来比喻家庭纠纷,外人很难搞清楚,无从断言谁是谁非。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

说宋朝年间有一位叫赵秉公的县令,他清正廉洁公平,当地百姓称颂他为清官。一次,赵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对他说,您平稳一段刑律命案很有一套,要是家务是否也能断了。

赵秉公说这有何难?不妨一试。同窗向他介绍说,我家乡有一张姓老汉,他家有两个儿子,生活过得还算富裕。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为多口之家,时间一长,因家务事两个儿子都想分家另过,开始张老汉不同意,可他们总是闹别扭,后来老汉就想通了分就分吧。张家有宅院两处,田地20亩,你来断断这家该怎么分呢?

赵秉公说:这还不好分?二一添作五两个儿子,一人一宅院,一人10亩田地啊。可是这样分不尽合理,因为大儿子家有三子都已成人,二儿子家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儿子家人多,二儿子家人少,这样岂不偏向二儿子。

赵秉公听了以后就对他说:是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是老汉的子孙,那就按照儿子来分宅院,按孙子人数分地,与人无母,老大得15,老二得五。可这样分配不尽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汉却没有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善孝为先,那老汉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不孝吗?赵秉公答道,照此来说,国人一向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干脆还是不分为好啊。

刚才我问了三问,你断了三个结果,那你认为哪个算断得公正呢?这还没完,一年之后二儿子得病死了,二儿媳守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过日子十分艰难,有了再嫁之意,可张老汉坚决不同意,你说该不该嫁?

赵秉公又答道,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按三层来说,不应改嫁。可是前朝和当朝的公主尚可改嫁,为什么一个农妇不可以,这样断案公正吗?

赵秉公一时就答不上来了,这位同窗说:都说你是个清官,可见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啊,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现在人们常用清官难断家务事来比喻家庭纠纷,外人很难搞清楚,无从断言谁是谁非。

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

黄河边上的葭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每到春夏,会从山墙的缝隙或沟壑的片岩间钻出大小迥异的褐色蝎子,全身通红,形似琵琶,当地人谓之“赤尾”。

这“赤尾”在青黄不接的年月成了老百姓碗里的一道美食。大家拔去毒刺,直接用盐渍过,晾在柳条簸箕上。黄土高原上的太阳毒辣,只一天,“赤尾”就成了老老少少口中的美味。有些殷实人家也会用獾子油煎炸成一道色泽金黄的珍肴待客,香酥可口自不必说,还可以驱风祛湿、活血化瘀,是葭州出了名的宝贝。

沟峁里的阴风一作祟,蝎子的价格像四月的黄河水开始浮涨。老老少少走梁串沟出来捕蝎子。山崖里,树根下,甚至家家户户的屋顶瓦楞下,都游窜着大大小小的蝎子。掂量起瓷罐里活蹦乱跳的蝎子,大伙儿觉得怀里抱的就是价格不菲的银圆块子儿。

城里捕蝎子名头最响的是蝎子王李糜子,每年给葭州药商们供货最多的就是这个干瘪老头儿。

这年仲夏,山城来了几个天津客商,一进“中和堂”的门就要十五斤“赤尾”。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瘸老头儿,头戴鸭绒帽,颧骨突起;另一人鼻梁上架一副黑边眼镜,文绉绉地在瘸子老板面前点头哈腰;其余三人像哑巴一样紧跟在两个人身后,不时用鬼鬼祟祟的`眼睛瞥向四周。

“中和堂”的崔掌柜是见过世面的人,让伙计取来一只雕花瓷罐,钳出几只,先让竹椅上的瘸子老板验货,说,这是前些天本地一位有名的捉蝎高手送来的上等“赤尾”,不多不少,正好十五斤!

瘸子老板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眼镜”说,你们的货我们全要了。听说你们这里有个蝎子王,我们老板想交交这个朋友!

崔掌柜瞥了一眼瘸子老板的那条左腿,心下就明白了些:蝎子王李糜子除了一手捉蝎子的绝活,祖传秘方“蝎毒追风膏”可医百病,远近闻名,黄河两岸的人都来医腰疗肩,他这“中和堂”购藏百草,也比不上几贴“蝎毒追风膏”的灵验呵。

瘸子老板生硬地说,请不要误会,我们只是想多交几个朋友而已。说着“啪”地一声,往崔掌柜面前撂下一根金条。

天边飘来几片黑云,看着倒是下不起来。崔掌柜叫上伙计,带瘸子老板去西坡找蝎子王李糜子。

一孔破破烂烂的窑洞里来了这么多人,李糜子吓了一跳。当看到瘸子老板露出的那条上肿下瘪的阴阳腿时,李糜子心下就明白了。

敢情被黄河渡的阴风伤蚀了身呀。李糜子在瘸子老板的腿上边捏边敲,痛得瘸子老板直龇牙。

瘸子老板身后的“眼镜”和三个“哑巴”伙计一下子紧张起来。李糜子说,不着急,让咱试试看。

李糜子喝足一口蝎子酒,长长一声“扑哧”喷在瘸子老板的腿上,片刻,取出几贴“蝎毒追风膏”,“啪啪”,稔熟地贴在瘸子老板的几处穴位上,边贴边说,秋后黄河水,立春要命风!

第二日,还没扯下“蝎毒追风膏”的瘸子老板竟然稳稳当当地走了几步。窑洞里顿时气氛活跃起来,大家都夸李糜子的“蝎毒追风膏”真神。瘸子老板喜形于色,冲蝎子王李糜子一跷拇指说,哟西!哟西!

李糜子一怔。一直在旁边伺候的崔掌柜也愣了愣神。

小日本!崔掌柜惊呼声未落,瘸子老板身后的三个“伙计”突然拔出枪来。转眼间,崔掌柜和他的伙计相继倒在血泊中。

李糜子脸色苍白。

瘸子老板狞笑着说,李先生,你是皇军的朋友,皇军的士兵们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被黄河渡的阴风伤害了身体,筹集到这么多的蝎子药,可以减轻他们不少的痛苦。当然,本人板田少佐,衷心地感谢你为我治病。

“眼镜”和三个鬼子在李糜子的窑洞里翻箱倒柜,什么也没有发现。

蝎药呢,“眼镜”气急败坏地问。

李糜子嘴角抖动了几下,说,干蝎都送到城里了,至于“蝎毒追风膏”也就剩下皇军先生用的那几贴了。

见鬼子们将信将疑,李糜子说,皇军的腿病要想彻底治愈,还得连用个把月的“蝎毒追风膏”,蝎毒得用新鲜的!

板田望望四周,偌大的梁峁上下,安静得听不到一声虫啾或鸟鸣,于是点点头。

傍晚时候,蝎子王李糜子被“眼镜”们押着到山谷中捕蝎子,后面跟着忐忑不安的日军少佐板田。

谷底的空气闷热燥人。李糜子在碎石堆上压了一块青石板,放一个白色瓷坛到上面,坛子里盛足了蚝油,然后将一只装有数十只萤火虫的马灯放在油坛旁边,马灯的玻璃罩上涂满了青草绿,说声好了,人远远地退到一边。

萤火虫瞬间将马灯映得通明,透过灯罩,向四周投射出绿色的淡光。

鬼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板田说,李先生,你确信这样可以捕到蝎子?

李糜子沉着脸,一句话不说。

渐渐地,四周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再细看,那些蛰伏的游窜的大大小小的蝎子,竟然都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等到了马灯旁,又被蚝子油的香味吸引了过去,纷纷爬向白色瓷坛内。

蝎足一旦沾了油,就爬不出去了。

原来如此!鬼子们恍然大悟。

约莫半个时辰,李糜子说,够了,起身飞奔过去。板田一使眼色,“眼镜”们正要过去,李糜子已经抱着油坛似笑非笑地回来了。

坛子里爬满了数百只野生蝎子,凶猛异常。蝎子在坛内翻来覆去,黑乎乎的一大片。

这就是中国人“请君入瓮”的成语吧。板田称赞说。

对,这就是我们老祖宗“请君入瓮”的智慧!话刚出口,李糜子突然大喝一声,将坛子摔向鬼子们头顶的一方岩壁。只听“哗啦”一声,蚝子油向四面溅开,坛内的数百只蝎子立刻爬满了鬼子们的身体。

板田发出几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身子晃了几晃,栽倒在地。“眼镜”等几个鬼子扔掉手中的枪,一边奋力拍打着身上,一边鬼哭狼嚎地叫喊着。

李糜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冷冷地说,忘了告诉你们,做蝎子膏药的确少不了蝎毒,而刚刚捕获的野生蝎子却是最毒最狠的!

蚝子油的味道四处飘散,在绿色的萤火虫灯下,仿佛有数以千计的蝎子向这边拥来,扑向鬼子们苟延残喘的身体。

李糜子双眼含泪,向掩埋崔掌柜们的方向拜了拜,高声喊道,小鬼子,敢欺负我们黄河滩人,咱黄河滩上的爷儿们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蝎子王李糜子的身影在夜色下像一尊高大的雕塑。

鬼子们的号叫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止了,但李糜子的呐喊声还在这黄土高原的峁峁梁梁上回荡着,经久不散。听村里的老人讲,这是抗战时期鬼子唯一一次偷渡过来侵扰,结果弄得个死无全尸,一个也没能回去,成为葭州多少年来的笑谈。

本文关键词: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穆桂英挂帅,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600字,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小孩,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比较短,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小说。这就是关于《老人讲真实民间故事,老人讲真实民间鬼故事(对话“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刘守华)》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疫情补贴怎么申请,疫情期间企业如何申请政府补贴(因疫情无收入的三类人)

下一篇: 78年属马的招财微信头像,78年属马微信财最旺吉祥网名(2022您的微信头像该换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