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代战神,曾经挽救过国家,为何最终却被自家人抛弃
- 一代战神项羽究竟败在哪里真正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
- 一代战神关羽被杀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 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何在打完匈奴后英年早逝
- 此人号称僧王,被称为一代“战神”,后来怎样
一代战神,曾经挽救过国家,为何最终却被自家人抛弃
他就是汉尼拔,当时他刚拯救了国家,他的国王就为了自己的统治要杀了他。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最后的结局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面。
汉尼拔出生在迦太基这个小城里,他本人从小就天资聪颖,对于打仗之类很有天赋。而他从小家庭也还可以,就十分支持他学习一切他喜欢的东西,而他也没让人失望,他的所以东西都学习的很好,而之后他们这个国家爆发了战争,他就毅然决然参加了,而他也表现十分优异,然后就成为了将领。
汉尼拔成为将领后,他带领军队打仗几乎没有败绩,很快就被称为战神。而当时的罗马帝国听说了汉尼拔的称号,就要去攻打迦太基,而在汉尼拔和罗马帝国的战争中,汉尼拔取得了胜利。罗马人很快有一次的开始攻打迦太基,而迦太基实力本来就弱,所以根本受不住有一次的攻打,最后迦太基失败了,而罗马帝国唯一的要求就是将汉尼拔杀了,这样他们就不会攻打迦太基。
而迦太基的国王听信了这样谎话,就去给汉尼拔准备毒酒,然后毒死他。而当时,汉尼拔刚刚打完战争回来,就被迫经历这一幕,最后没有办法喝了毒酒。而他当时还说了一句话,我死了,这个国家也离灭亡不远了。而最后,他死了没多久,国家果然灭亡了。他辛辛苦苦拯救国家,攻打罗马帝国,为了国家更好发展,但是最后却被自己的国家抛弃,死在自己国家手中。
一代战神项羽究竟败在哪里真正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在项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项羽灭亡了强大的秦帝国,却败在了自己看不上眼的刘邦手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从项羽的一生来分析一下。
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发士兵的斗志,抱着必死的心态去对战强大的秦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胜了秦国的最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也让项羽的地位在诸侯中一战成名,诸侯皆臣服。
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但是巨鹿之战的胜利让项羽冲昏了头脑,秦将章邯带20万秦军投降项羽,而项羽却做了一件傻事,竟然秘密坑杀降卒,给手下士兵和将领带来了莫大的恐惧,以至于后来手下大将纷纷离去,失去军心,给自己留下了巨大隐患。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错失良机——鸿门宴
对刘邦来说没有比鸿门宴更难吃的宴席了,“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要不是项伯和张良的帮忙,恐怕刘邦早已成一命呜呼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项羽看不到自己的对手,就是刘邦,缺乏远见,谋士范增就说“称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这时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不够果断,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不公
《史记•项羽本纪》
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攻入咸阳城的项羽杀了秦王子婴,屠了咸阳城,火烧了咸阳宫,之后大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因为分封的不均,该封的没封,不该封的乱封,完全按个人意愿分封,造成诸侯的怨气,最后就是起来反叛项羽,项羽的西楚霸主的宝座还没坐热,就忙于征讨各路诸侯王,给自己造成了巨大威胁。
项羽的刚愎自用
从整个楚汉战争来看,项羽的军事行动大都是自己做决定,很少有与谋士商量的情况,这也看出项羽对自己的绝对信任和刚愎自用,项羽对身边的人也是心存疑心,只信任和任用自己的宗族至亲,身为“亚夫”的范增也被人离间,只能说明项羽对外族人的不信任。而项伯作为项羽帐下最大的内奸,项羽丝毫没有发现,只能说明项羽对自己家族的完全信任,丝毫不会去怀疑其所有行为。
项羽善武、不善谋
项羽一直以勇猛善战被后世所称赞,甚至被称为“战神”,成为后人所崇拜的偶像,项羽用兵之道就是敢杀、敢打,一生百十场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少有败绩,《史记•项羽本纪》: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说明项羽打仗更善于用武取胜,大小的战斗都是冲锋在最前峰,确实是一名战将,但是军事行动不是一个人去战斗,更多的是计谋取胜,实力加计谋的运用才是取胜的法宝,这也是项羽每次打仗自己都那么拼命,最后却落得个兵败自刎的原因呀。
失民心者失天下
项羽在政治方面确实表现的很幼稚,导致自己在每一次战斗胜利后,却失去了很多民心的支持,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能够不以个人私怨而计较得失。而项羽怎么做的呢?,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如果一旦攻下必屠城,为了自己的私愤常常屠杀无辜的人,这就是没有政治眼光,也是项羽的政治弱点,也是最后项羽人心皆失、众叛亲离的结局。
写在最后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后兵败自刎,年仅30岁,令人唏嘘,但也许没有比这更完美的选择了吧,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留给后人战斗精神、英雄气概也是让人敬畏的,项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一代战神关羽被杀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今山西运城人,被人称为“美髯公”。他和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主要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在后世更是被封为武圣。关羽在生前忠心辅佐刘备,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备与孙权和曹魏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关羽狂妄自大的性格逐渐显露了出来,这为他在后来被东吴杀害打下了埋伏。下面观景就跟大家说说关羽到底是如何被杀的?
关羽对孙权想与他结为亲家而不屑一顾,最后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
荆州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刘备阵营的第一武将,关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亲自去镇守荆州城。当时蜀汉政权的军师诸葛亮在进川前,他把重镇荆州的守卫工作交给了关羽,并一再叮嘱他要看好荆州,让他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但诸葛亮走后,关羽自大的心理开始膨胀,他一点都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还亲自把孙权推给了曹操。
熟读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曹操就想着联合孙权一起攻打荆州。但孙权根本就没有去理会曹操,而是想要和蜀汉政权联合,为了表示诚意他想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当关羽知道这件事情后而大怒,对前来提亲的使者说到:“我的虎女怎能嫁给他那个犬子?”
孙权无端被关羽羞辱,他见关羽实在是狂妄自大,非常无礼,就决定在曹军跟关羽交战的时候,趁机夺取荆州。当关羽和曹操的大将徐晃在荆州城外激战时,孙权派遣心腹大将吕蒙率领士兵化妆成商人的模样,成功的混进荆州城中,并在关羽毫无防备之下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荆州城。
荆州被东吴所夺,关羽只能败走麦城
关羽在大意失荆州后,给他和蜀汉政权带来了很大的代价。关羽率部在攻打樊城时,前方作战的将士们知道了大后方荆州已经失守的消息后,顿时方寸大乱,急忙败退想要前去夺回荆州这个重地。
在返回荆州的路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前去与吕蒙联系,每次吕蒙都优待这些人,允许他们在城中自由出入,还对关羽下属的亲属们进行了慰问。当关羽的使者返回来后,就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关羽的部下们,因此关羽的士兵们已经再也无心恋战了,甚至有些士兵选择了私下逃跑,不得已关羽只能败退至麦城。
而我们的关二爷,在这个危急时刻,竟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切都与他自己狂妄自大有关。关羽还放言等到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处置两个在后方负责供应粮草的糜芳、士仁。原因是他们两个人不及时前来救援。
糜芳、士仁两人知道关羽一向说一不二,因此很是害怕,当时东吴的吕蒙知道后就对他们两人进行了诱降,两人最终选择了投靠孙权。这两人的选择则是让关羽彻底成了孤军奋战。
关羽自大带来了什么样严重的后果?
《玉泉寺碑铭》: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梦猪啮足,自知不祥,果为吴将吕蒙麾下所殛。
败退至麦城的关羽原先是准备固守的,但后来负责粮草供应的两位主要负责人都投靠了东吴的孙权,他孤军奋战。在无援兵的情况下,眼看麦城都快就要守不住了,关羽率领几十人出逃,一路突围到了临沮。
在这里他遭遇到了孙权的部下马忠的埋伏,最后被擒获,随后关羽惨遭孙权部下杀害。孙权在杀害关羽后,还特意把他的头颅献给了曹操。关羽曾经有恩于曹操,因此他以厚礼葬之。孙权在曹操厚葬关羽的头颅后,也不得不把关羽的身体以诸侯之礼厚葬。
关羽的狂妄自大,导致了自己和长子被杀,让正值高峰时期的蜀国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同时还让他的两个兄弟刘备和张飞在后来为了给他报仇,都因他而死。
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何在打完匈奴后英年早逝
霍去病作为一代战神,在24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这在让后人叹息的同时,也对霍去病去世一事疑惑不解,颇为怀疑。觉得霍去病本来“去病”,无病不灾,为何就突然去世了呢?霍去病去世,会不会不是正常死亡呢?
围绕霍去病的去世,后世有很多不同的猜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看法。其一,杀人过多。这种说法是一种比较迷信的说法,不过古人对这种说法却深信不疑。白起在被杀之前,就说自己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杀人过多。蒙恬在被杀之前,也说自己被逼自杀的原因,因杀人过多,同时挖断了地脉。
《史记》中评价王离,认为王离的水平远远比不上他的祖父和父亲,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他的祖父与父亲杀人过多,因此“果报”来了,最终“将不过三代”。霍去病少年出征,横扫匈奴,杀了非常多的匈奴人,撵得匈奴人背井离乡,唱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样的悲歌,就是霍去病对他们“追逼太甚”的表现。由于霍去病“杀人太多”,因此他得到了不能长寿的“果报”。
其二,汉武暗害。这种说法,在现代网民中是比较流行的,也是“阴谋论”滥觞的表现。卫青与霍去病在汉武帝的对外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一面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担忧。因为这也就意味着,卫青、霍去病立功过多。汉朝一向有一种规矩,一个人立的功劳越多,所获得的封赏就越多,同时就应该在朝中占据宰相这样的高位。
卫青这个人毕竟年纪大一些,因此特别注意韬光养晦。当他获得封赏的时候,一方面他会极力推辞,另一方面他会把这些封赏重新还给汉武帝。比如漠南之战后,汉武帝赠给卫青千金。后来卫青在汉武帝宠妃王夫人生日的时候,又把这些赠金的一半,作为贺礼转赠了王夫人。这就是卫青很会做人的表现。但是霍去病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同时霍去病又非常年轻,做事又很张扬,比如直接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等。汉武帝年纪比霍去病大得多,这样的人留在朝廷中,将来一定对朝廷构成威胁。因此汉武帝非常担心。汉武帝要杀霍去病,也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与霍去病关系好,霍去病是汉武帝的贴身侍卫。汉武帝在酒中给他下点毒什么的,也是容易的。
其三,仇家报复。霍去病的仇家是非常多的。首先整个匈奴人都是霍去病的仇家,这些人被霍去病搞得很惨,他们肯定是非常痛恨霍去病的。因此,找机会杀掉霍去病,一定是整个匈奴人的心愿。霍去病被他们杀掉,也不是不可能。除了匈奴人是霍去病的仇家以外,朝中很多大臣都会是霍去病的仇家。前面我们也说了,霍去病曾肆无忌惮杀掉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之所以霍去病要射杀李敢,是因为由于卫青在出征作战的时候,曾经给李广派了一条很不好的线路,结果李广未能建立功劳。李广很生气,因此打伤了主帅卫青。卫青宽宏大量不予计较。但是霍去病不服气,利用皇家狩猎的机会,假装失手,射死了李敢。可以说,霍去病的这种做法,让他和李家结下了生死仇。李家找机会杀掉霍去病,也是有可能的。
除此外,霍去病因为战功赫赫,少年封侯,他难免得罪朝中的其他人。这些人找机会暗杀他,这种可能也有。虽然这几种比较说法比较典型,不过,都不是很有说服力。“果报说”本身就是迷信,不足为信。“阴谋说”和“暗杀说”都找不到证据,至少历史上没有相关的记载,只能是一种猜测。
关于霍去病死亡的原因,唯一可以作为证据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在上表汉宣帝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这句话说明霍去病是病死的。霍去病少年出征,深入气候条件恶劣的漠北,又在打仗中不顾个人生死,经常在敌军阵中杀进杀出。这种不顾命的玩法,让霍去病生病、受伤,都是有可能。
再加上古代的医疗条件很差。生了病,如果护理不好,很容易就变成重病。最终因此去世,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当然了,如果霍去病是被下毒而死,特别是被汉武帝下毒而死,霍光在给汉宣帝上书的时候,也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说,肯定也只会说他是“病死”。总之,霍去病究竟如何死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还需要更详实的史料进行佐证。(参考资料:《史记》《汉武故事》等)
此人号称僧王,被称为一代“战神”,后来怎样
提起晚清,很多人大略会不自觉地绕过“巴图鲁”等热血词汇,转而浮现脑海的是一些消极之词。其实,晚清并非没有“巴图鲁”——他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战神”,带着成吉思汗家族的奔腾血液,谱写了有清一代最后一曲激昂的战歌。
孝庄太后一样出身科尔沁,姓博尔济吉特、名僧格林沁,人称“僧王”。
僧格林沁幼年贫寒,甚至同父亲给富贵人家放牧为生,直到道光五年,好运降临,他被选为蒙古郡王嗣子、得以承继郡王之衔,草根人生的逆袭,自此开始。而一路平稳晋升的僧格林沁,到了道光帝辞世的时候,已经是顾命大臣之一了。
不过,成就僧格林沁毕生功名的,是随后的两大功勋。一个是力创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攻袭、一个是力创英法联军的无耻侵略。
咸丰三年,初秋的风吹进北京,与此同时吹来的,还有太平天国名将李开芳带去的硝烟之气。咸丰帝慧眼识珠,立将先祖努尔哈赤的宝刀赐给僧格林沁,命他平定北伐军。僧格林沁不负众望,将已经攻入京畿重地的太平军打得七零八落、节节败退。咸丰帝大喜之下,封了“湍多巴图鲁”称号给他,清军一时威信大振。
接下来的平叛岁月里,僧格林沁出人意料的勇猛,一鼓作气、雄姿英发,大小几百场对战无一失利,最终生擒了太平军统帅林凤祥和李开芳,名扬四海。
没多久,北京传来了英国军队在天津打败朝廷军的消息,英国趁胜要与清廷签订《天津条约》,以期在中国获取更大利益。成吉思汗的战神血液在僧格林沁全身冲撞,他向咸丰帝进言,认为应立刻召回签约代表,举全国之力,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万不能签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可惜,当时求和派占据上风,没人理睬他的主战之言。
不想,复仇之机旋即便至。咸丰九年,僧格林沁奉命去天津大沽口整顿防务,他暗下决心一定做好军防,给侵略军一记痛击以雪前耻。没多久,英法联军的舰队便出现在了天津海面上。一艘巡洋舰及十三只炮艇的舰队居然无视我国的防线、更不听我国军民劝阻,大摇大摆闯进大沽口。僧格林沁早已心头泣血,他握着拳头的大手一挥,下令“打”!
在僧格林沁亲自参与战斗的军民一心下,一向孱弱的清军竟毁掉了英军战舰三艘、打倒英军近五百兵士,连英方的海军司令都受了重伤,英法联军没有讨到便宜,灰溜溜地撤出了天津海面。这是自鸦片战争英国敲开我国国门后的清军第一次胜利,大沽口兵威大增、百姓欢呼,连马克思当时都对这场胜利投入了关注及肯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
只是,个人之力无可回天。在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圆明园付之一炬后,朝廷上有人责怪是僧格林沁触怒了外国兵,僧王含着忧愤被削了爵位。
同治四年初夏,捻军也对清政府形成了威胁,同治帝恢复僧格林沁的爵位,让他带兵去平乱。不料,苦战之后,捻军将僧格林沁一众疲惫不堪的残军成功引入了埋伏,僧格林沁死于年仅16岁的捻军小将张皮绠之手,终年55岁。怅惘的天空苍灰无际,一生坚持力战到底、赶走侵略者的一代战神僧格林沁不甘地阖上了含泪的眼皮。
《天咫偶闻》载,僧格林沁“及薨,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舆返京城,万民纾散至七十馀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振地……”他的死,不仅给清政府一记闷头重击,更令痛恨外国侵略者的老百姓心伤不已,百姓们为他罢市野祭,哭声盈满了街巷。为纪念他的忠勇,同治帝以亲王规制为他办了葬礼,并与慈禧太后一并主持,还为其绘像供于紫光阁,让后世人记得这位“巴图鲁”。
清帝退位后,僧格林沁族人起诉其曾孙欠族中赡养费,法院于其曾孙逝世后,将位于现今北京市东城区的僧王府公开拍卖掉了。一座曾经繁华喧闹的王府,四分五裂、荣耀不再。
史载,“僧格林沁忠勇朴诚,出于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为长城。治军公廉无私,部曲诚服,劳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杀敌致果,无畏难趋避之心(参见《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一》)”,可叹乱世末路,一曲战歌诉英魂,僧王之后,王朝再无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