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生 > 内容

状元榜眼(状元榜眼探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状元榜眼,以及状元榜眼探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状元,榜眼,探花,解元,这些名词都是怎么来的

状元的由来:科举考试以名列之一者为“元”,乡试之一称解元,会试之一称会元。殿试之一称状元。

榜眼的由来: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之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探花的由来:“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因此探花一词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

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之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之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

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扩展资料: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2NBA选秀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各是什么意思

状元指的是在NBA每年的球队选择新球员的大会上的之一被选中的,通常是所有参加选秀的球员当中最为优秀的。第二个被选中的球员被称为榜眼秀,第三个被选中的球员称为探花秀。再往后被选中的球员称之为第几顺位。

NBA的选秀举行两轮秀,首轮选秀顺序是状元签、榜眼签、探花签和常规赛战绩由差到好的球队,第二轮选秀顺序则按常规赛战绩由差到好进行排列。

当一名球员在首轮选秀被选中时,选中他的球队必须和他签定一份期限至少为四(3+1或2+2)年的合同,而在第二轮被选中的球员所在的球员球队则可以“拥有”这名球员三年时间,但是球队不一定要和他们签约。

扩展资料:

NBA选秀抽签规则:

1、将14个分别标有数字1到14的乒乓球放入一个鼓状圆桶中的,从其中任取4个球构成一种组合结果,一共将有1001种组合结果。如果将其中一种结果忽略不计的话,剩余1000种结果将由电脑随机分配给13支球队。

2、常规赛战绩越差的球队,分配到的结果也就越多。在全联盟中垫底的球队,都将获得225个可供选择的结果。

3、像摇奖一样摇出四个球,诞生一组由4个数字构成的结果,哪个球队结果中包含该种,就拥有了头号选秀权。然后四个球被放回桶里,重复上述过程两次,第二号和第三号选秀权也就名花有主。没有获得前三名选秀权的球队,将根据常规赛战绩获得第四到第十三位新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BA选秀

3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区别?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之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之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之一名为状元。

2、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3、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4、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5、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6、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7、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 *** ,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扩展资料: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规模更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金税盘换个电脑可以开发票(金税盘开票软件换电脑)

下一篇: 海金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海金沙图片 植物图片)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