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城的城市空间,常常划为331厂和608研究所、601厂、田心机厂、430厂、清水塘工业区,以此构成株洲城市的5个区域。
工厂职工最多时8000多人,绝大部分员工家属生活在宋家桥街道430社区、月桂社区。
我找到在职的厂宣传部许咏雪编辑、刘建亚老师、430知名摄影家云河老师,看到了一些旧照片,读到了许多回忆文字。4月30日,我选择了他们三位的部分老照片和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有着58年历史的430厂的一些片段。
株洲城东北郊一隅被称为宋家桥的乡野之地,建有中国古代24孝之一的老莱子墓的,现在则是430厂的区域范围。
(1)430,江南一枝花,亚洲第一家1958年10月18日,《株厂厂志(1954-1986)》中,记载着430厂破土动工。
1923年11月出生的株洲车辆厂基建科副科长张永,2014年撰文《430建厂故事》中,是这样描述430的来历:
株洲车辆厂是在1954年筹建。开始属一机部机车局。山西大同建年产500台的蒸汽机车厂(428),吉林长春建年产1千辆的客车厂(429),湖南建年产车14000辆的货车厂(430)。当时在选择厂址问题上讲究科学,非常慎重。湖南选址有三个城市,一是长沙北站以北,二是湘江下摄司,三是株洲宋家桥,三个地方反复比较后,最后确定在株洲宋家桥。优点是:株洲是京广、浙赣、湘黔铁路枢纽地,交通便捷,宋家桥距市中心(株洲百货大楼)东郊7公里,地理自然环境好。修筑铁路专用线,从株洲编组站接轨,距工厂7.2公里,对工厂生产所需大宗主要材料,通过火车直达工厂,工厂生产的货车车辆,直接送往编组站很方便。1956年因国家基建投资和基建材料供应紧张等原因,工厂暂时停建。有关建厂资料交由株洲市保管,筹备组人员,有的回原单位,有的调往他厂。1958年4月经一机部批准,又开始建厂。因一、二机部合并,机车车辆局与二机部六局合并,改为七局。任命原机车车辆局副局长方忠立为430厂第一任厂长。湖南省调601厂副厂长黎锋为工厂人事副厂长,株洲市人事科科长吴继明为工厂干部科科长,还有株洲市中心区长田兆荣及许盛梅、龙培和等同志。
耄耋老人许盛梅说, “年产10000辆货车是什么概念?”430是“江南一枝花,亚洲第一家,中国要造全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厂。”穿越半个多世纪后,直到现在都足以刺激人们的神经。要知道五厂合并变成南车长江株洲分公司后的430厂,目前年生产量也只有当时规划的一半,更何况这个数字到1958年5月8日,在一机部第65号文通知上,又加了4000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尚无任何独立的机车车辆制造工业,所有机车和零部件全靠进口。”430厂原总工程师刘景林回忆,“一五”期间,一机部开始着手筹建机、客、货三大制造工厂,这是头号国家机密,保密代号分别为428大同机车厂、429长春客车厂和430株洲货车厂
许盛梅时任株洲城建局规划科科员,是当时唯一一位派驻430厂,参与工厂规划、勘测和基建的地方干部,另一位派驻科员龙培和则负责土地征购。
(2)文革,430没有停产,造出第一辆新车许咏雪撰文:1986年编纂的(1954--1986年)铁道部株洲车辆工厂厂志的第15页,第二章大事记中记载:“1966年9月30日,第一辆新造货车C16型低边无门敞车完工。”
文化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尤以文化革命为最,冲击了国家建设的正常发展。但工厂的工作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已经有历史验证:文革结束后最让株厂人自豪的是,在最混乱的文革,工厂没有停产一天。
1966年8月下旬,职工群众组织相继成立,工厂开始“文化大革命”;9月18日,工厂召开职工大会传达中央9.2指示,宣布工厂文化大革命运动暂停;9月30日,第一辆新造货车C16型低边无门敞车完工;12月17日,铁道部电报通知工厂“文化大革命”运动继续进行。这是历史的巧合,两个新生事物同时展开,一个开创了中国最混乱的历史,并于十年后结束,一个开创了株厂最光明的历史,产品生产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株厂在“文革”时期保持着相对平静,因为大家都清楚吃饭要靠造车。副厂长周洪藻说,那时工厂领导靠边站,中层领导说我们干,工厂不能倒,否则大家没地方去吃饭。所以文革中株厂业务继续进行,与各方联系的渠道是畅通的。
(3)“四边”上马的铸钢车间许咏雪撰文: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株厂上马于大跃进开始,第二年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并且这两大形势一直贯穿了整个工厂初创基建阶段。大跃进虽然在1960年宣告结束,但其影响流传至今,所以工厂的生命里含有大跃进的基因,“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边生产”的四边建厂方针一直是行动指南。
后来上铸铁、铸钢时也是靠的这种精神,本来铁道部是取消了工厂的热加工系统的,工厂就先要求上铸铁车间,部里不给上工厂就缠着磨,上了铸铁又寻思上铸钢,“又求又骂的,部里的调度也帮着说话,因为那时交通不通顺,配件到厂不及时,工厂经常是上半月没法干,下半月拼命干”,副厂长周洪藻说,从部里同意上个小的求到两个炼钢炉都上,厂房也是从一跨求到最后的三跨。
(4)1958年、1959年招来近三千名徒工,1969年至1972年,招来知识青年2000多学徒工,基本都是铸钢、铸铁、锻冶等热加工车间培养技术工人。这是“四边”方针下的铸钢车间在建设中,我和几百名知青1969年9月来到当年的铸钢连成为了同事,1970年5.1出第一炉钢水。那些年上班,绝大部分就是参加基建挖基础土方。
(5)文革期间,430的办公楼前高大的毛主席语录牌老办公楼二楼办公室是厂长、书记、厂办、党办,三楼是财务、设备、工艺、组织、宣传等科室。1969年至1974年,铸钢车间都称为铸钢连(文革期间“车间”均改称为“连”),1971年1月,我被铸钢连长安排参加工厂的野营拉练。热加工的铸钢、铸铁、锻冶,组成第三排。我们背着打成包的被子,按部队的编制,徒步从当时的明照、蝶屏公社出发,到姚家坝、龙凤,从三门过湘江,经过雷打石、河西园艺场回到工厂,到工厂后,在办公楼前的毛主席语录牌坊前合影。
(6)当年,这座牌坊与三层楼房的办公室平齐。西面书写的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东面的标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南面是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北面,出办公楼的一抬头看到的语录:“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这里会根据铁道部政治处的要求,结合当时形势宣传毛主席语录。
(7)1980年代中期,430厂的厂门。许咏雪撰文:1986年工厂修厂志时存在的车间,除当时的协作件生产车间铸钢、制配外,其它与生产有关的车间都是从这三个车间中孕育发展出来的。
株厂成立最早的车间辅助车间、台车车间、货车车间就象三个孵化器,跟随工厂发展的需要,适时把成熟的车间吐出来。
1959年工厂成立车间筹备组,同年8月第一个车间辅助车间成立,1959年11月划出铸工工段成立临时铸钢车间;1962年1月划出锻工工段成立锻工车间,1966年7月辅助车间分为工具和机动两个车间,1969年3月又由机动车间分出来机修和动力两个车间,1971年锻铸车间分为锻冶车间和铸铁车间;1979年动力车间划出电修工段成立电修车间。
台车车间筹备组是1960年6月成立,1961年3月成立台车车间。1962年1月工厂因修车需要成立货车车间,并将台车车间并入;1965年9月为适应工厂由修车转造车的需要撤销货车车间,成立了车辆和台车两个车间,1970年10月试制车间从车辆车间脱壳而出;1974年7月车辆车间分为备料、组装两个车间。
(8)1993年430厂厂门工厂年鉴: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9987.9万元。新造货车4646辆。职工6914人。
(9)1994年,430夜景
工厂最为红火的年代。工厂年鉴: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5098.8万元。新造货车5107辆。职工6914人。
(10)1998年10月18日,430建厂40年庆祝活动。中车公司领导、株洲市市长等领导、市有关部门、部分铁路兄弟工厂领导出席庆祝大会,厂长刘玉琢作题为《同心同德 继往开来 再造辉煌 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株洲车辆厂全面推向21世纪》的讲话,还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11)2003年3月18日,斯威铁路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中国南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泰文、美国子午线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威廉为株洲斯威铁路产品有限公司揭牌。2007年,由南车长江控股这家中美合资企业。
工厂年鉴:2004年,是工厂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基本完成第一批5家公司改制和中、小学、电视台的移交,分流安置854人,完成第二批8家公司改制分流实施方案。
(12)2007年,430厂,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 (13)2007年11月12日,430厂(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南车集团整合旗下货车资源,将株洲、武昌、江岸、铜陵和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货车部分)5个车辆厂合并,组成南车长江,重组后,这个跨省大企业架构是:总部设在武汉市江夏区,武昌车辆厂和江岸车辆厂整体合并为武汉分部,并从武汉市中心迁址总部所在地,铜陵和戚墅堰机车成为南车长江子公司,430厂成为中国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
(14)2011年春节后,分公司领导在工厂大门,迎接职工上班。(15)2014年10月,430厂(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隶属中国南车集团
(16)2015年9月,南车、北车合并,430厂(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隶属中车集团。 (文字整理/淡如竹,照片、文字资料提供/许咏雪、云河、刘建亚)株洲发布头条号报道 (编辑 行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