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昆明仓库30年老茶标书》首届品鉴会在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普洱茶专业委员会主办,小编、茶窝网、亚太茶业、云南云木堂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与会嘉宾分别品鉴了“1986昆明春干仓宫熟普”和“70年代末蓝印”。
据策划方以智介绍,本次活动打响了昆明仓正式亮相的第一枪。《昆明仓库30年老茶标本》首次品鉴,具有开拓意义。昆明藏,30年,陈茶标准本,三个关键词的组合首次使用,刷新了广大茶友对老茶、陈茶的认知和印象,说明昆明藏年茶在普洱茶市场有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引领了市场流向,是普洱茶行业不可忽视的亮点。"
白马马飞参与了昆明仓储系统的建设。最近半年,他来跟老茶人学习,跟大家深入探讨,有一些不成熟的经验。现在,我想把它们分享如下。请不吝指正。
为什么是“昆明仓库”?
为什么昆明仓长期没有香港仓和东莞仓的地位?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普洱茶产于云南,藏于香港,藏于2003年以后的东莞。近年来,昆明纯干仓储概念兴起,依托于鲜茶叶和中期茶叶的仓储。这样,昆明将真正建成继香港、东莞之后的“第三个普洱茶仓储城”,而它缺乏足够的2003年以前的老库存来支撑。无疑是含金量不够,信心不足。
老茶的话语权长期被香港、台湾省和马来西亚控制。东莞的老茶虽然不多,但是中期茶和新茶的库存量最大。一个以老取胜,一个以量取胜。作为仓储的“后起之秀”,昆明要靠什么立足?
通过梳理昆明仓储3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昆明仓储早在90年代就兴起了,在昆明有一批长期从事普洱茶贸易的人。在推进昆明仓制建设中,他们不仅留下了足够的老茶库存,还形成了涵盖老茶、中期茶、新茶的完整茶叶谱系。经过30年的仓储实践,他们交了不少学费,也获得了宝贵的仓储经验,所以对昆明仓库有一套成熟的知识。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有信心地回答,昆明仓库为什么会成为普洱茶仓储的新高地:
首先是历史形成的仓储位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昆明的茶商就在探索专业仓储的建设。整个茶叶备货充足的同时,他们也交了不少学费。有些茶叶库存不足,甚至已经变质,但它们获得了宝贵的早期经验。其30年的仓储实践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实际仓储资料,有了陈查的标准本和丰富的仓储经验作为参考,我们今天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从而更好地推进昆明仓储体系的建设。
其次,昆明30年的储存实践表明,茶叶在昆明储存是安全的,储存省心省事。只要注意离地密封储存,避光防潮,定时通风,就不用担心茶叶变质。就安全和健康价值而言,昆明是世界上储存茶叶的最佳地点之一。由于老茶人早期经验不足,有些茶叶摆放不好,但问题比广东香港等地要轻很多。
再次,昆明的仓储地域风格显著,呈现出不同于香港、东莞等快速仓储的特点。其转化时间较长,是典型的慢入库。慢工出细活,用来形容昆明仓库非常合适。
总之,昆明仓库有历史底蕴,存放茶叶很安全,省心又省事。放出来的茶健康又好喝,是慢藏的代表!
三十
通过采访老茶商,我们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昆明茶商深度介入普洱茶贸易,现在很多老茶通过昆明茶商之手流向香港、台湾省、马来西亚等地。
以2003年为约会年。第一,前期茶可以归为老茶(这是因为在市场观念上,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要看年份,还要看实际转化程度),后期茶往往被归为中期茶和新茶。第二,普洱茶2003年开始在内地兴起,市场的交易规则从卖陈年茶变成卖新茶。卖新茶的标志是2004年大邑改革,之后大家纷纷追捧新茶,新茶价格不断上涨。2014年以后,随着中期茶的兴起,说明历史走过了一个周期,从片面追求新茶,到回归仓储和年份茶交易体系。
老茶人江涛是新成立的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主任,他为“昆藏30年陈茶标准本”首次品鉴会提供了茶叶产品。他是普洱人。早年在思茅一家茶厂工作。1984年来到昆明做茶叶生意,见证了昆明30多年茶叶贸易的变迁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搞计划商品经济。1984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茶叶降为三种物质。除了在边境卖茶,不再统一购销,只是相对开放市场,茶叶贸易有很多限制。当时国企和乡镇企业是主流,民营经济只是补充,不仅受到限制,还经常受到压制。80年代,以个体户的名义做茶叶生意,需要一定的勇气,很难生存。
1992年后,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民营经济终于名正言顺。上世纪90年代初,得益于该政策,江涛在工商注册中成立了“云南普洱茶昆明经营部”。江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普洱茶的经营,开创了普洱茶的生活。借助普洱茶在台湾省兴起的东风,以及茶叶流通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放开,充当了茶企、茶厂与外商对接的重要伙伴。普洱茶大量销往台湾省等地,90年代发现普洱茶的第一桶金。为了和台湾省、马来西亚等地做生意,他早在90年代就开始了专业的普洱茶仓储探索,交了不少学费,获得了宝贵的仓储经验。他是昆明仓库30年仓储建设最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之一。
至今,江涛的仓库可谓是老茶的大观园。不仅品目多,而且有一些是稀有、稀有、绝版的茶叶,老茶数量非常多,在昆明也不多见。
作者好奇地问,这么多老茶怎么保存?
“首先,我爱喝茶。看到好茶就舍不得卖,经常收藏。二是茶叶不好卖,进口货滞销,留在仓库里。在那个年代,茶厂生产的茶产品经常滞销。看到可以卖货了,就用货车拉到我昆明的仓库。我没付钱,就列了个单子,等货卖完了再付钱。这样我不用花钱就能获得大量库存。但在三九十年代,普洱茶是以年份茶交易的,所以我有意识地选择精品茶建仓。第四,是因为要求向茶厂订购茶叶的数量,所以台湾省、马来西亚等外商经常向我大量订货,我找茶厂生产。送到的时候,他们往往只需要少量,结果剩下的茶叶大部分都进了我的仓库。第五,2003年非典期间,普洱茶在mainland China大热,我抓住了这个大商机,花巨资在昆市场扫货,采购了几千万元的茶叶入库。”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这个故事。他是大义变法后第一个加入的大经销商,是名茶界的老大。近年来,他决定做自己的品牌,创办了云南慕云
江涛认为,普洱茶是半成品,没有储存和老化。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普洱茶的生命历程才是完整的过程。“厂家生产的产品是半成品,需要我们货代后期存放。作为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单位,我们2018年的工作计划之一就是组织专家和资深茶人分专题对陈茶进行研究,特别是推动贮藏标准的制定。待时机成熟,我们还将建立云南普洱陈茶博物馆。”
重拾昆明30年的仓储历史
我问,90年代台湾省人为什么要向你买茶?江涛说,茶厂和茶叶公司只有新茶,没有陈年茶。台湾省的人在找陈年茶,所以他们来找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普洱茶产于云南却藏于香港。过去,茶厂生产的茶叶由茶叶公司调拨出口。茶叶公司卖新茶,而香港的茶商会储存三到四年,然后出售陈年茶叶。交易模式是厂家生产——个新茶,茶叶公司划拨——个茶商仓库(存放数年)上市交易。可见,当年的一手散装经销商,甚至二手经销商,要交易普洱茶都要先有仓库,然后茶叶还要存放好几年才能上市交易。
那时候普洱茶的消费者只认年份茶,没人喝新茶,不值钱。茶叶只有在储存和转化后才有价值,所以可以出售。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藏在香港,香港成为普洱茶第一储存高地的原因。
80年代茶叶流通体制没有完全放开,对私人商贩有各种限制,经常被打压。像江涛这样的个体户,只能做些小茶叶生意,当时的普洱茶贸易被港茶商查封控制。到了90年代,就不一样了。普洱茶贸易告别了香港一统天下的格局,台湾省、云南、广东、马来西亚、韩国的人纷纷加入。随着90年代普洱茶在台湾省的兴起,台湾省的许多茶商不仅从香港人那里购买年份茶,也从昆明茶商那里购买。当年火爆的茶叶贸易促进了昆明的仓储建设。
这样就可以看出,昆明仓其实是90年代开始的茶叶贸易,不考虑中茶公司的中转仓。因为当年流行年份茶,昆明茶商不得不在昆明设点做茶叶贸易。80年代以前没有自觉的仓储建设,茶商留下一些80年代的老茶,可能是因为滞销等原因。
因此,昆明仓库的发展是明确的:
80年代开始的昆明仓库:茶商滞销的茶叶产品,茶叶公司中转仓库的旧货,茶厂不小心留下的旧货。
90年代崛起:从90年代开始,昆明茶商深度介入普洱茶贸易。当时年份茶大行其道,昆明茶商为了卖好茶,开始注重仓储建设。当时省公司和茶厂以生产为主,贸易以销售新茶为主。行情不好的时候,或者产销信息不对称,有些茶叶产品积压,都想尽一切办法卖出去,没有仓储管理模式。这样,系统的储茶经验实际上是江涛等一批老茶商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那时候为了把普洱茶卖好,我们要了解普洱茶,还要藏起来。因为客户要年份茶的时候会问你很多问题,如果茶叶不好好存放,问题得不到解答,茶叶生意肯定不好做。那个年代真正懂普洱茶的人很少。即使是知道的人,也是在摸索和学习,见识有限。这样就要在实践中学习,边做边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江涛说道。
沉寂十年:2004-2013年,新茶大行其道,昆明茶商对仓储不够重视,很少有人宣传和认真建设昆明仓储体系。此时东莞仓库诞生,东莞成为藏茶之都。昆明的茶商都在忙着为新茶赚钱,并不是在争储的头衔。仓储方面,大家都太低调,导致昆明仓储缺乏话语权。昆明仓似乎是近几年才创造出来的概念,用来收割仓储和年份茶交易的热点。
2014年崛起:继2014年之后,年茶贸易时隔十年再次成为市场主流交易模式。这时,昆明的茶人和茶商开始宣传昆明干仓。但很多人不知道,昆明真正的仓库是80年代起步,90年代兴起的。许多台湾茶商来到昆明寻找陈年茶叶。如果没有专业的仓库支持,估计聪明的台湾省人是不会来的。
我们还原昆明三十年仓储历史来说明,在仓储方面,由于长期梳理和宣传不足,很多人误以为昆明是仓储后起之秀。其实昆明仓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辉煌过,2014年后昆明干仓储概念的爆发也不过是绽放的第二个春天!
建昆明仓库需要“陈茶标准本”
我们推昆明陈年茶标准书30年说明,由于机缘巧合,上世纪80年代在昆明一直从事茶叶生意的老茶人,有足够的陈年茶库存,可以构建完整的陈年茶、中期茶、新茶储存体系。而且这些年的茶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记忆,背后都藏着鲜活的制茶故事。不同时期的制茶场景串联起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储藏标样价值。它可以用几十年的时间谱系告诉你昆明近30年的仓储发展史。
回顾和梳理了早期储茶的老茶农们付出了哪些学费和宝贵的储茶经验。
还可以追溯历史上一些茶叶产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原料、工艺、贮藏、包装、交易模式的演变,为每年的茶叶贸易提供证据链支持。
而且揭示了昆明是个香城,越陈越香,呈现出不同于港仓、万仓的特点。是典型的慢生仓,具有仓储省心省力,管理方便,茶叶安全健康美味的特点。
《昆明仓库陈年茶三十年标准书》为新茶和中期茶的仓储建设提供了标准的实物样本,以及系统的理论、经验和数据总结,无疑具有承前启后、开辟昆明仓库时代的意义.
用“昆明仓”丢弃纯干仓
为什么是昆明仓,而不是昆明纯干仓?纯仓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市场概念,反映了某一阶段市场的热点。即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像汕头茶一样古老而纯正。在古纯天下第一的那些年,古拼、山上小树、生态茶不是很烂吗?显然不是!所以我们在设计产业概念的时候,不要被一时的市场热点牵着鼻子走,而要设计一个开放包容的概念,有明显的内涵和延展性,可以容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仓储概念。所以我们跳出了顾春纯干仓,选择了更具包容性的“昆仓”。
首先,昆明仓库是对历史的尊重。如前所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的前辈在过去30年的昆明仓建设中走了很多弯路,交了很多学费。现在看起来整个茶叶的状态还不错,很多茶叶符合昆明现行的纯干藏标准,但是有些茶叶不太干,品质很好,有些放的不好,甚至放不出去。这些不是太干就是不太理想的茶叶,还有旅行仓算昆明仓吗?众所周知,200年后,茶叶行业对专业仓储系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我们的理解中,不仅有摆放好的纯干仓茶,也有旅行仓茶,还有摆放不好的茶,甚至是变质的茶。这是历史的真相。有不同的类型,好的坏的,不同的教材存放方式,正反教材。这才是陈茶典书的真谛。
其次,要批判抛弃无用的纯仓。因为我们已经被湿仓伤害过,所以不能强调单方面去做。茶叶在转化后期还是需要一定的湿度。只要不是太湿危害茶叶,都是很好的储藏。比如昆明非常干燥的季节,在仓库里放几桶水,拖地,人为增加湿度,都是合理的。昆明的雨季,湿度其实很大,茶叶的储存环境也不是那么干燥。所以,把纯干仓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真理,显然是荒谬可笑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旅行仓,类似于不同山头的组合,取长补短,综合调味。在云南显摆,在广东显摆,最后拖几年回昆明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要仓储没有问题,为什么不把两地仓储的优势结合起来呢?当然,在昆明把旅行仓当纯干货仓卖,也是傻子之举。
昆明仓库作为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可以由以下次级仓储茶叶产品组成:
一种是昆明纯干仓茶。
第二,昆明存放的茶叶不是很干,但是转化的很好。
第三,昆明有问题,但是仓库退回后可以喝。
第四,馊茶。这是学费茶的教材,不建议上市交易。我们分开来说吧。首先,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储存茶叶。另一方面,经销商和消费者可以更好地识别陈年茶叶,选择合格的茶叶产品。
五是旅游仓库,即存放在昆明的茶叶,也存放在其他地方。只有质量符合标准,我们才能交易。
联手打造昆明仓库。
以茶文化专题的形式,邀请专业人士参与昆明仓的研究和讨论。大家共同努力,推进昆明仓储体系建设,打造普洱仓储第三城,建设陈茶博物馆,开展仓储陈化研究,推动出台昆明仓储行业标准,搭建诚信交易平台。我们认为证据链比单纯讲故事更重要,科研、数据、系统、标准才是昆仓最核心的东西。
目前有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小编、茶窝网、亚太茶业、云南云木堂茶业有限公司、方以智企业外脑、邀神饮茶工作室等。
一些精英说:
云南省全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世成表示,在云南省全国茶文化研究会下成立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目的之一就是强化研究职能。为什么叫“老茶”而不是“老茶”?“老”的概念很混乱,“陈”的含义更为包容,包括“陈”和“”的含义。普洱茶越老越香。这个词需要时间和空间。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总结,南北方口味不同,陈年茶争议较多。希望这样的品鉴会一直持续下去,让每一个爱茶的人都能在昆明仓库喝到纯正的普洱陈年茶,努力培养一批云南专业的品评师。希望陈茶专业委员会组织力量,尽快开展昆明藏普洱茶陈茶的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促进云南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
七年前,小编和茶窝网开始尝试建立普洱茶陈年茶数据库。作为普洱茶行业最大的互联网传播、大数据和交易平台,小编、茶窝网负责人傅莹表示,2006年是一条标准线,2006年之后很容易识别,2005年之前需要搜索大量历史资料。在了解M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