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什么意思知乎,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为什么“万恶淫为首”,难道比杀人放火的恶还大吗?2、贪嗔痴什么意思1、为什么“万恶淫为首”,难道比杀人放火的恶还大吗?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万恶淫为首,很多人的解读可能都是被误导。
看“淫”,马上想到关于男女的邪念,放荡形骸、乱交,对此话理解为“淫荡”当成百恶的之首。
又列举历朝历代祸国殃民的美女,男人不顶事,想推卸责任,才拉出女人当挡箭牌,没有美女乱政的末代皇帝薄仪不也无力挽留气数已尽的大清王朝。
过去男人三妻四妾,后宫佳丽三千,哪个达官贵人不是“色”字当头,纵情声色场,妓院也是开到街上,且生意兴隆。
若“色”为万恶之首,妓院何不烧之,关之,禁之,皇上他老人家又怎可能冒“天下大不韪”而赐功臣美女待妾呢?
男尊女卑的古代,放纵自己的“淫欲”,怎可能比杀人越货、贪污腐败、蒙骗欺诈等等更严重?
而居于万恶的“首”位呢?此“淫”非彼“淫”,完全是曲解了这句话。
“万恶淫为首”,“万”只是形容所有、很多并非具体数字;“恶”,指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等恶劣行为;“淫”,在此指过多、过分,并无淫荡之意;“首”是头的意思,起首,首先,开头,第一名。“万恶淫为首”全句解释为:万般罪恶都是从贪婪开始的。“富贵不能淫”中“淫”也指过多。
出自明朝《古今贤文》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
指各种罪恶之中从贪婪放纵开始的,各种行为当中以感恩知礼义廉耻为先锋。
佛说三毒,贪嗔痴。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贪婪,发怒,不明事理。
佛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求不得”就是欲望膨胀导致的痛苦。
中国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讲究“中庸”之道,凡事皆有“度”,过度过多追求贪占,容易把事情推向极端。
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分,要温良恭俭礼让,要在规矩之中,否则就会做错误的事,就是恶。
所谓“欲海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明明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唐玄宗李隆基,见到儿子寿王李瑁王妃杨玉环,见其闭月羞花之貌不觉“色心”又起,召入宫中百般宠爱。
将其兄(杨国忠)升任宰相,权倾朝野。引至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义谋反,唐玄宗见无军可调出逃,行至马嵬驿被迫赐37岁的杨贵妃自缢。
看似“色”字当头祸国殃民了,实为唐玄宗、杨国忠、安禄山放纵欲望不断扩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却让最没有“话语权”的弱女子杨玉环承担了败国的骂名。
唐玄宗爱美女没错,错在“迷恋”美色,错过在“过分”痴迷。
万恶“淫”为首,因为坑蒙拐骗偷杀人放火等恶行其根在“淫”上,贪念横生,总想过多的占有,无法合理合法拥有,就会剑走偏锋铤而走险,不顾道义,甚至跨跃了法律的底线。
万恶淫为首,逗美女、养小三儿、包情妇属于道德约束的问题,怎么可能排在卖国求荣杀人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呢?
这完全是国人不求甚解,只追求表面儿意思的结果。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人们所有的罪恶都是贪念开始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为什么聪明的人大多喜欢独处?
为何一段感情在一起久了男人越来越不在乎,而女人会越来越在乎?
2、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嗔、痴,又名佛教所指的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贪,是一种染著的心理。所谓染著,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云:“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嗔、痴,又名佛教所指的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贪,是一种染著的心理。所谓染著,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云:“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本文关键词: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什么意思佛教,贪嗔痴什么意思,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克服他们,贪嗔痴什么意思的嗔,皆由无始贪嗔痴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什么意思知乎(难道比杀人放火的恶还大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