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旭刚
按理说,好的意见应该听、好的行为应该学、好的经验应该用,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恰恰相反,听不进良言,容纳不进善语,漠视他人的成功经验。由此联想到古人“择善而从”的箴言,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教育意义,人们应从中汲取智慧,受到启迪。
《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后用“择善而从”来形容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自古以来,凡是不能做到“择善而从”者,大多都是这样的一些人。
自以为是的人。有些人总以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看问题,做事情,什么都是正确的,往往表现为主观、不虚心、听不进不同意见,成了“自以为是”的人。
《荀子·荣辱》: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意为凡是同人争斗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有理,而认为别人是无理的。
有的人面对领导善意的批评教育,本应虚心接受,认真改正,由于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认为是领导水平低、能力弱,或认为是领导故意找茬,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当面顶撞,暗中较劲,处处唱反调,用反功,结果是搞砸了关系,影响了团结,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有的人对同事间的善意提醒和帮助,不是以感激的心态,正视缺点,克服毛病,纠正问题,而是认为对自己的“嫉妒恨”,没事找事,没错挑错,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把他人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可想而知,这样自以为是的人,怎么能搞好人际关系、怎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怎么能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只能会成为孤家寡人,身上的“灰尘”会越积越厚、毛病会越来越多,说不定哪天会犯悔恨终生的大错。
唯我独尊的人。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成语“唯我独尊”,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极端自高自大。
有的人在一个单位当个小头头,职位不高,但架子挺大,官气十足,独断专行,总觉得“自己高明、别人不行”,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拍脑袋定事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有的人没喝多少“墨水”,知识掌握的不多,对有些事物一知半解,可却认为自己学问高,在他人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常摆出“大学问家”的样子,看不起别人,听不进良言善语,对好的建言嗤之以鼻,对成功的经验不屑一顾,久而久之成为“客里空”、“花架子”,真正成了“他人不尊、自我独尊”的人。
有的人非常自大,目中无人,看不起身边的任何人。当别人参加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他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要是下点功夫会比他更好;当别人工作取得新成效,他说有什么不好干的,交给我去做会更有好效果;当别人成为先进典型,他说有什么可学的,我比他做得也不差……别人都不行,就认为自己行,这样的人很难做到择善而从。
故步自封的人。一些人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这种故步自封的人,对他人善意的规劝,通常会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有人提醒其要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回对为“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学什么,够我用的就行了”。有人提醒其要努力工作,有所作为,回对为“我就这样了,没什么发展了,还是让有前途的人多干一些吧”。有人提醒其要高标准、严律己,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回对为“我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行了,别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这些善意的提醒,对一个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勤勉奋进、干事创业,遵规守纪、清白做人等,应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因其故步自封,对这些好的意见听不进去,不能择善而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工作动力不足,自律意识逐渐淡薄,退步和落伍在所难免。
择善而从,需要戒骄戒躁。据《荀子·宥坐》记载: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在庙中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人们的器具(后引申为座右铭)。”孔子说:“我听说这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人们的器具,空着时就会倾斜,装一半水就会端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往欹器里注水,水至欹器一半时,欹器是正的;当水注满欹器时,欹器会倾覆。孔子感慨地说:“唉,哪里会有装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器皿呢!”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绝不可骄傲自满,凡是骄傲自满的人,总有一天会跌倒。
戒骄戒躁是择善而从的前提,一个人无论学问再高、本事再大、成就再辉煌,都应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自觉做到择善而从,虚心接受他人中肯的意见、善意的提醒,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批评,及时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克服自身的缺点毛病,防止因小病不治而酿成大病。要向先进模范学习,给自己树立好的榜样,从善如流,心怀善念,多行善举。要自觉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
择善而从,需要谦虚好学。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勇攀高峰。择善而从,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是来自于实践中的学习,是借鉴他人智慧和经验的绝好途径。
正如孔子在《礼记·学记》所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说的是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徐特立认为: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也告诫人们: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所以说,我们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经验,真正做到虚心好学,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任何方面的反映,对于所有的意见、思想毫无成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合理的就虚心接受,认真采纳,让“择善而从”成为一种自觉。
择善而从,需要自知之明。一个人应该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正如人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然而,有些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桀骜不驯,听不进批评意见,视善言为恶语,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直到吃了大亏、栽了大跟头,才感到后悔莫及。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表述: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意在告诉人们,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我们大家都要学会做聪明人,用好心中的那杆秤,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自以为是、不妄自尊大、不故步自封,以“择善而从”的胸怀,广纳箴言,博取众长,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筛风月,虚胸怀,清雅澹薄,象征的是谦谦君子;梅:迎寒风,斗霜雪,雪蕊冰肌,是为傲,象征的是高洁志士。
郑板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为人处世,人们要学习“竹”和“梅”,努力做到虚怀若谷、冰清玉洁、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