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1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今天公布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分别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
这5部小说都讲了什么故事?
李洱的《应物兄》拖稿13年,篇幅也创纪录,从200万字删到了近90万字。小说的中心情节,讲的是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联、左右触及所有相关者。由于涉及各方利益,桃都山连锁酒店老板、养鸡大王、内衣大王甚至全球资本巨鳄齐齐登场。就这样,简单变为复杂,明白变为微妙,原本的学术之事演变成了旧城改造、科技创新、引进外资等发展济州经济的大事……
在这部小说里,读者会遭遇特别多的“引号”与“书名号”。《应物兄》借对话、讲演、讨论、著述、回忆、联想,所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高达数百种。通过《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礼记》《孟子》《墨子》《史记》《尚书》《华严经》等经史典籍,以及《理想国》《诗学》《国富论》《哲学史讲演录》《共产党宣言》等中外名著,大致可看出作者的思考背景和阅读范围。
《牵风记》作者徐怀中是著名军旅作家,九旬高龄的他还是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亲历者。《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千里挺近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三个人和一匹马的故事。作为挺近大别山的直接参与者,徐怀中在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每个故事,特别是细节,都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
20世纪60年代,徐怀中曾以此为题材创作出《牵风记》的雏形,将近20万字,后来却由于种种不测,小说手稿被销毁。这次创作起笔于四年前,经过不断的修改与润色,50余年后,小说终于与读者见面。徐怀中说:“我写的是一部具有严肃宏大叙事背景的 ‘国风’式的战地浪漫故事。”
徐则臣在潜心4年的小说《北上》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与谢平遥作开始了一段运河之旅……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校门前便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他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一天听一句,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
“20年来,我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我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的写作。”徐则臣说。
著名作家曹文轩评价:“徐则臣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但《北上》这部长篇也许在多少年以后会成为一部关于运河的历史,甚至有可能有一些历史学家也会注意到它。他用这部根本上说是他写个人经验的长篇小说,给了我们可以闻、可以看,可以用手触摸的运河史,以及这个运河史所折射出来的一段中国史。”
陈彦的长篇新作《主角》,被认为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他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和她与秦腔及大历史的之间的复杂关联。
著名作家王蒙评价,《主角》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写戏曲人物的作品虽多,但无一如《主角》这般深入、丰富、细致、可信。《主角》还是一部极为“完整”的作品,其中有活生生的人物,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值得深入探讨。
梁晓声的《人世间》以北方某省城的共乐区为场景,书写了几个普通家庭的几代人在五十年间的生活历程:“文革”期间的政治至上、社会动荡:“文革”后期的生活煎熬,人心惶惶;改革开放之后的生活渐变,命运转换,等等。
小说在不同时期都有更为突出的主人公,但所有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作品由小日子的串结,小人物的群像,折射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内在勾连。作品也着力反映了在时代的大变革与与社会的大转折中,个体人的自我奋斗和底层人的相互关照,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更为重要,并由此告诉人们,无论是什么时代,自己的路都要自己去走,自己的命运都要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