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茅盾(1896—1981年),浙江嘉兴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
1981年茅盾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同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主要文学活动:
1920年,在广州主编《小说月报》。
1921年,在广州发起并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小说余月报》。
1927年,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1927年,于上海第一次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先后完成三部曲《蚀》的创作。
1928年东渡日本期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虹》。
1932年发表《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同年发表《秋收》《残冬》。
1937年,在上海参与编辑《救亡日报》、《烽火》。
1938年,在广州主编《文艺阵地》,同时主编香港《立报·言林》。
1940年抵延安,陆续完成优秀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1941年到香港,任《大众生活》、《笔谈》编委,开始创作《腐蚀》。
1942年到达桂林,写下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5年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
1948年,主编《小说月刊》、《文汇报·文艺周刊》。
1949年抵达北平,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
1960年,出版译作《比昂逊戏剧集》。
主要文学作品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长篇小说:
《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短篇小说集:
《野蔷薇》、《宿莽》、《委曲》等。
散文集:
《白杨礼赞》、《风景谈》、《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等。
评论集:
《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等。
话剧剧本:
《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