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于丹讲庄子有多丑(于丹讲庄子)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于丹讲庄子有多丑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于丹讲庄子有多丑以及于丹讲庄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庄子应该怎么看,我发现我看不懂2、谁能给我说说为什么说于丹讲的庄子不好?

庄子应该怎么看,我发现我看不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配嫌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又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当我们安然的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我们日复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看着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样生活,我们想着手中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养家糊口,我可以过很好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我还有没有可能让他发挥更大的用处,于丹教授认为,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个世界、你可以培毕手了解他人,但是最难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这才是觉悟。而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所谓醍醐灌顶,突然之间眼界通透,这叫有所觉,但是你长长的一生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做反观内心,去考虑突然之间又明白一点什么,这个长长的感受,和参化的过程叫做悟,也就是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点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们过往的生活,大体相同,所以重要数神的不在于,我们客观有什么样的寄寓,而在于主观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了,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与无用的判读上,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去利用机会,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心得之感悟与超越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于丹教授认为,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淡泊为大?怎样才能超越自我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超越这个话题是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经常讲到的,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在于我们能够辨别纷杂世象中,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琐事缠身,而忘了追问人生本身的意义。人能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是不容易的。但是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就会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眼睛锐利起来,我们会看到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有的时候大境界是从眼前小物件上见出的,也就是说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和智慧的眼睛。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辉煌,追求虚名。因为他耐不住寂寞,他需要外在的辉煌,来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其实如果他肯留一份寂寞给生命,他的生命可以更开阔。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寂寞不是一件好的东西吗?寂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愁苦,寂寞其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去面对的时候,有可能会感悟到真正的人生道理。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乍富之人,我们的心态还能保持平衡吗?我们的人生还能逍遥得起来吗?

  “逍遥游”的“游”字告诉我们,人想体验逍遥,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更多灵动,不要让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我们有太多人应对整个世界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心理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如果整个时代在变迁着,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真能做到取与舍,以一种清楚的眼界让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心游万仞的空间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你才可以永不言败。其实当我们阅读《庄子》,当我们徐徐合上一页,感到悠然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为他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庄子》心得之认识你自己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

  因为人生的变化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明,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条腿,这样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哪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憾,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的呢?我们在人整个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知之名,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整个庄子一个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纵观起来站在当下下来,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都会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们可以堪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庄子》心得之本性与物性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于丹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禄,保持原本无羁无绊的本性,我们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本性,去获得人生的幸福呢?

  庄子认为,只有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当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当我们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时,我们想到过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吗?我们是不是已经被束缚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其实我们从很年轻的时候,当一个人真正进入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角色所规范,当我们追求一个名誉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了,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释自己的心、释放自己的魂,做到漠然无魂,一切一切已经自自然然了,到这样的时候,天下的芸芸万物会各复其根的,因为人不再矫情了,人不再强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强制,这个世界会是葱茏的面貌。

  庄子提倡顺乎自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摆在我们的面前,人人渴望成功,而世俗的成功标准也许就是名和利的获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功名成就所拘泥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诱惑和迷惑,而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这两句话也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地玩味,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贪欲往往折损了人的本性,而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于丹教授认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迷惑,去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让我们放下更多的计较,放下更多的浓郁,放下更多过于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看到长远的未来,从一开始不受到社会的雕刻、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下去,在这样的淡与漠中,在这样的不违真实里,合于天地大道,这就是道家告诉我们,自我地修炼而大化天成。 《庄子》心得之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庄子笔下的支离疏,外表丑陋近乎狰狞,但他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也许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没有长成支离疏这样形态的人,但是,中国的残疾人是将近六千万,他们的身上或肢体残疾,或智力有障碍。比如,在音乐方面有着超凡性灵的舟舟,《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虽然他们身体上有残障,但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另一类人,他们虽然身体健全,却曾经因犯罪而受过刑罚。这样一群人又往往处在社会的边缘,备受世俗的冷眼和歧视。通过庄子关于申徒嘉、叔山无趾的寓言故事,我们了解到只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能获得人的尊敬。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耻而改,用一种内心的力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其实全社会就算是蹲过大狱肢体健全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放大这个群体,那就是每一个人扪心自问,我自己在心灵上有没有这样的残缺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当心理不堪重负,产生残缺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从某种程度来讲,心理上的缺憾比生理上的残缺更容易使人陷入困顿,因为心胸狭隘,眼界窄小,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以为天空只有所看到的井口这么大,认为面对人生,无路可走。

  于丹教授认为,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如果觉得无路可走,那是因为你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存在。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们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真正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放低平常心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庄子》心得之《坚持与顺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而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做到“外化内不化”。   “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但庄子所说的内心要有所秉持,并不是指外在的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庄子其实也提倡外在要通达。在庄子的《人间世》里面,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规则,有两种东西必须遵守,第一,叫做命,第二叫做义,这是天下大戒。他说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就是你的命,命定的必须要这么做,那么第二,他说作为人臣事君,在国家尽一份忠诚,这就叫义。所以庄子的“外化”,告诉我们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与外在顺应,就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内心。现代社会千变万化,我们如何才能有一个安定的内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响呢?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说到了使内心安定的七个步骤,分别是身外、外物、外生、彻悟、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经过这七个步骤,就可以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很多杂念逐渐排除,让我们心里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庄子》心得之《谈笑论生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他也不觉得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呢,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后来,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张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唱歌,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 《庄子》心得之《心态与状态》 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有的人可以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空有远大理想,一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于丹教授认为,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如何才能打破世俗观念,以一个坦荡的好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活到最佳状态呢?   人生百年,常怀千岁忧,就像古诗里面所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如同白驹过隙,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地倏忽一瞬一样,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其实庄子面对这个问题,提供给我们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而心态决定人的状态,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所以他说,这是由外在的一个事情,跟内在的经验配合起来的,所以人生往往,在越重大的抉择上,有些人越失手,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因为心中过分患得所以患失,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也就是说,大家同样面临一次竞技的时候,往往是光脚的人发挥更好,而穿鞋的人会次之,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已经有所得,就会有所顾虑,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了你的发挥程度。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只有打破了,这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愈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庄子》心得之《大道与自然》 《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于丹教授认为,这些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于丹教授认为,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每一个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出身不同,每一个人走过的历练不同、沧桑各异,所以每个人贴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别人。庄子最终要提醒人的,是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当我们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或者为了一个诱惑的物质利益,一头扎进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退路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凭着一种激情,凭着一个目标的吸引,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么人怎么样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呢?庄子的看法认为这个世界返璞归真,也就是说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点。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的道理法规,都应该是人们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却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于丹教授认为,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庄子所说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何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这就合乎天德。于丹教授认为,无论是西方的哲言,还是东方的智人,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谁能给我说说为什么说于丹讲的庄子不好?

十博士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暘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弯拿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差闹如,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虚启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性爱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

起草人: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晓峰(清华大学博士生)

张晖(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周韬(暨南大学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附:我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 猛安谋克熊猫)

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晋如兄最近发起签名活动,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炒作。我甘附骥尾,参与了这次签名。我无心作一个代言人,却也不想我们共同的立场因措辞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为口水战意义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话要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公开法庭上有意以蔑视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终令得一代大哲饮鸠而亡,以死证明了希腊民主制度的荒谬——这个自称言论自由的社会,公众因他的言论反民主而处死了他。这是苏格拉底自己设计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也很悲壮。最终,他“赢得”了审判,雅典输了。今时今日,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不能期待若干年后,待到中华文明散落成片之后,期待史家给予我们叹惋的赞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赢”,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输的退路。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去医院看病,对于选择门诊的医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位医生的学历如何、资历如何、医术如何,因为治疗的有效性和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于这位医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风趣,是否能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给你解释清楚,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根据人们的日常经验判断,治疗疾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光靠一张嘴的赤脚医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说言论自由,我没学过医,我就觉得风趣的医生说得好——我个人以为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个案。

但同样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最近两年热起来的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百家讲坛》。人们关注它,追捧它,不是因为这个节目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也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所邀请的主讲人在学术界有多么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学术发明,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为什么我们的公众一方面宁可听一位好医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说些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通俗易懂的信口开河津津乐道?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当然绝不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就理应受到轻薄的待遇么?

我不讳言,我,我们,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和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群,我们有资格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发言正如我们没有资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相对论。这条简单的思路来自于《理想国》,也是苏格拉底获罪的口实之一。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来他的杂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数人》,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毫不讳言,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并不是天才,真诚的言说、狡黠的气质加上遵从于逻辑的思维,成就了这个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北岛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作一个人”,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还没有死,他看到那么多自称“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时,心里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于是“大多数”放弃了沉默——喧嚣中,聚义厅的牌匾悄然换作了忠义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飘扬。

于是必须有人选择沉默,哪怕是少数。沉默,作为无声的言说,将是我们守候家园的最坚不可摧的防线。

刘心武意淫《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国》的时候我们沉默了;但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顺便说一下,孔子对于原则问题从不“温良恭谦让”,如果于丹女士把她的书名改作《天书奇谭》而不是《<论语>心得》,我个人也不会如此生气。

在大学读书许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没见识过。越是在专业方面水平高的讲座去的人越少,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铁的定律。所以当有人诘问我们:“有本事你们也把你们的见解写出来和于丹比一比呀”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这个无言不是理屈词穷,而是类似于聊QQ时经常用到的“无语”。很惭愧,《论语》我只看过朱熹的《四书集注》和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听说最近于丹在讲《庄子》,这个我的发言权要足一点,前前后后也看过七八个本子,像郭象的《庄子注》、王夫之的《庄子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里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参考过……。顾炎武的祖父曾经教育他:“著书不如钞书”,读读这些书,真感觉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妙语。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大型一点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滞销书。可见所谓某些高呼“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不过是好龙叶公的隔世再传。

另一种诘问是:“你们有精力在这里说这么多,怎么不像于丹一样多为复兴传统文化做一些努力呢?”当我面对这类言辞,不禁悲从中来。本次签名活动的发起者徐晋如精于诗词、谙熟京剧,为了将伟大的传统薪火相传,长年在许多高校开设诗词创作、京剧导论等课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距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单边的车程需要一个小时,但他坚持每周到广外给那里的学生开课,经济上的所得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06年末,他发起并组织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要知道,晋如现在只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生活上的负担,但为了华夏文化之不颓,他就是那么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在各种阻力面前恍入无人之阵。他没有央视的平台,没有炫文博众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来珠与鱼目是可以这样地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一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对我也有同样的诱惑力。可是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每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看到那几位熟悉的身影——几位终年浸泡在图书馆的教授、老师,我的心里会涌起无尽的敬意,我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

今天晋如将吁请书发到了天涯,我在众多回帖中看到了许多激烈的言辞。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续写过这个故事,我说说出真像的小孩最后真实的结局是被街上的众人打死,因为无忌的童言揭示了众人的无知,这和苏格拉底很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王朔在《顽主》里面调侃的那样:我想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文化仇富”这个概念——经过近几十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放逐,知识分子和当年的地主一样,实际上成为了天然应该受到歧视的一个名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点自欺欺人,但无论如何,就算是我马虺颓,我们也绝不放弃来吾导夫先路的坚持和勇气。

有一次旁听林岗先生(中山大学文艺学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负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极为通达之人,不会像梁思成一样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无不黯然。希腊文明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日衰,其破碎因于战火。现在,于丹和众多媒体明目张胆拆毁自家的长城,我们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单反相机,全面解析单反相机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下一篇: 甲醛最少的板材(什么板材没有甲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