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突是什么 股骨头突出是怎么回事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有可依。为此,思想上要有准备,身体上也要有准备。练太极拳身体是载体,身体从表及里应该首先是一个“空瓶”,这是东方文化之特点。你不遵循太极文化的轨迹
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有可依。为此,思想上要有准备,身体上也要有准备。
练太极拳身体是载体,身体从表及里应该首先是一个“空瓶”,这是东方文化之特点。你不遵循太极文化的轨迹,不按照太极阳阴学说的规律,不适应太极拳学的特点,是很难“装进美酒佳酿”的。
一、九松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一个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
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人的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适应太极拳学的规范要求,综合为“九松”、“十要”。
“九松”、“十要”也是对习练者的体能要求。
太极拳其根在脚,我们从下而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讲述它的状态与功用。
脚
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劲起于脚根”。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可见脚在太极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极拳人不可不重视脚的训练,不可不重视脚为根之地位。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要双脚乎松落地,与大地融为一体,不踩力,不抓力,十个脚趾都要舒松。
踝
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贯串松到手指。
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膝部位得到放松。从脚松向上,踝部松,节节贯串,周身松通。
膝
滕是太极拳家的重要关节。膝之作用在拳术应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
膝在拳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象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常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吴式太极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间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式的关要部位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脚自然提为难确,如此行功,膝不负重。
胯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凡练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两人较技,措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股骨头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档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运动。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松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跳,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
腰
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关于腰的论述为我们后来学子,在学习太极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据,使我们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极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腰,武禹裹的论述有“腰为驱使”、“腰如车轴”;王宗岳的论述有“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体内有九个弯,故名九曲珠(见《孔于世家》),不是九个珠子”的说法——编者,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拳家无不奉为主宰刻意修炼,但多摸不到要领,苦恼着不少拳家。
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之关要。经过多年实践,从“身知”功夫中悟到一点腰在拳术中的变化和应用。拳论中谈论腰的论述是经典要言,绝无差异,我们练不好是我们理解有误。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空腰,也就是没有腰。拳论说的“腰隙”、“腰间”,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语“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间”。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头,源头乃是发源地。(对“命意源头在腰隙”句,有人亦有不同见解,认为首先应弄清什么“命意”,其次才是“源头在腰隙”。——编者)高明的拳家不应该有腰,你也永远摸不到他的腰。拳家的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谓没有躯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模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之重要显现在拳势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腰紧受制。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松腰的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着力。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
肘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着力就是。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练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腕
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
手——以太极手修炼太极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练家的手应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关节也要节节松开。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收腹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体内轻松不瘀阻,呼吸顺畅深沉,都来自松腹。
溜臀、裹档、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中部部位。臀、裆松活,腰空,背圆灵活不滞,使全身松开,虚实变转,开合自然,这是收腹之功效。腹内松静与气沉丹田是否不协调。太极拳家一般不提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似扣着一口锅,看着圆鼓鼓,摸着硬邦邦,影响练家在技击场上操胜券。聪明的拳家在修炼身形的过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气沉丹田有悖太极阴阳变化。丹田为练气不存气,练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使腹式呼吸顺畅,兼有养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锅也许是病态。
前辈太极拳家有“气卸到足底”、“劲起于脚”、“其根在脚”、“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都论及到气到脚。太极拳名家杨禹廷有“用脚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给人感觉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老拳师从来不说“气沉丹田”,可见气沉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腹股沟(右左)
小腹左右两侧部位各有一条向下走向的沟,名为腹股沟。
腹股沟对吴式太极拳的身形、重心的变转十分重要。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单腿重心为“主柱式身形”,两脚双重仅仅是瞬间的过渡。弓步和坐步为单腿是实脚,不着力的为虚脚,功法规范不容虚实不清,实脚实,虚脚虚净。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相对”即弓膝无过不及,不得超过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遥相相对。脚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对之势,尾闾“坐”于坐步后脚跟部位。这个动作难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这一动作。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窝) 胸部放松有关周身松之大局,拳论有“腹松净气腾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难度很大,如何习练松胸是极为重要的拳法。含胸可以吗,不是不成,前人有“含胸”之说,但我们对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练含胸者,又都松不下来,从外形看可以观察到两肩前倾或两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触即滞。
胸部放松与松肩关联,在胸部放松时,含胸动作把握不准确,影响背部的放松,胸背不松,影响周身松净。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展胸为佳,展胸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净,这时应轻吸胸肩间之胸窝的部位,胸部自然展松,听劲有追不上的感觉,似有一个深洞。
背
背与空胸相关联。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技击运用有“力从脊发”克敌至胜的威胁力。
空胸、圆背的过程中,空腰、脊椎骨节节上松的同时,脊椎有胀热的感觉,有粗大的感觉,你的背部功夫就已显现出来。请注意,因背是练拳过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单找此功。单找单练难以如愿。
颈
虚松胸腰、背之后,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颈部,松颈部也称谓弛颈。
弛颈以灵活头部,有“猴头弛颈”之说。不要刻意“竖腰立顶”,如此意大力过,影响空腰、圆背,不利周身放松。颈部以自然虚松为好,为了找到弛颈的感觉,以收下领,两眼平视为准。
二、十要
虚灵顶劲气沉田,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这便是拔背。意内敛,即全凭心意用功夫,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沉肩坠肘松筋骨,两肩井穴下沉,两肩必须平齐,不可端起,反之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沉肩须将肩胛骨松开,使肩胛骨肌出现一个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长度,增大曲伸缠绕的灵活性。肘要有往下松坠之意,以沉肩为前提。
松腰开窍旋之足,松腰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最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这一要领,是针对腰胯与整个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讲腰与足。平时加强联系需注意足、踝、膝、胯、腰的练习。
以意引气缠丝,初学者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太极拳架学好,这其中,步法走弧形,手法松柔圆活,内旋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随腰;外开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轻轻地将劲运于手指,使关节在弧形变化中回转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分清虚实调阴阳,太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久练不疲,张弛轻重,均匀转换,不致困顿。比如,在左右旋转时,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站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所以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上下相随内外合,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上下和。比如云手,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一气贯通。上虚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键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中间动全凭腰脊带动,其关键在于以肩活动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动为腿的转关枢纽。
松慢圆匀沾连粘,松即以上提及到的九松,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 体动作的慢。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匀,是指自始至终,动作气势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神意而言,匀,是指心无杂念,如平静的湖面,清澈透明而均匀绵软。沾连,这里是比喻与人接手后,我的接触点如有粘性,能将对手粘住,使其不得解脱,这是对劲力作用的一种描述。“沾、连、粘、随”四字,应理解为是一个攻守的全过程。
招势相连法万千,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在上一动作将终,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势,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
动中求静太极现,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要体会虚静之极的状态。待招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旋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
三、虚灵神顶
“精神能提得起”“虚领顶劲”“顶头悬”等顶的拳法使初学者难掌握。
腰、背、颈部紧张僵滞不利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调节。头部僵紧不利脑平衡,心脑意念僵紧影响全身放松。对初学者来讲拳法简单易于习练,顶上以精神虚灵为佳。使顶上有虚灵的感觉,将精神意念虚虚的想象在顶上已经够了,不要再去“提”“领”“悬”,使头部自然虚灵有神即可。对于修炼多年的练家,能作到顶上虚灵,自有一种新的感觉和“味道”。
虚领顶劲顶头悬,
沉肩坠肘别耸肩。
膀扣背圆沉涌泉,
脱肩松臂指端前。
阴阳虚实求浑元,
拉筋上下整体遒。
扽筋本能显自然,
冷脆如弓射弹丸!
只有百会穴是意念中向上的,其余身体部位都是要求向下松沉的。如沉肩坠肘、松腰沉髋、实腹敛臀、气沉丹田等。此外还要求腋下虚掩、脊柱正直、尾闾中正,形成内外上下两条垂直线。即,在内尾闾和百会成一垂直线,在外脊柱成一条垂直线。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发生错误,都会影响到“虚领顶劲”的完成。
只有向上的顶劲和向下的沉劲相对应,在意识上有着向反方向拉开的意图,使躯干有了放长的感觉,才能使脊柱正直,尾闾中正,达到全身气机贯通的目的。
建议初学者在“桩功”练习中体会,桩功是我国众多古老的练功养生法之一。站桩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方法,对功效的提高及身心的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