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送别长亭外谁写的,送别长亭外李叔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2、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3、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5、”(《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8、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1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
12、”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13、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14、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15、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16、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17、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18、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19、《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20、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21、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
22、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2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4、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5、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6、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7、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8、 【点评】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
29、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别署甚多。
30、祖籍浙江平湖。
31、生于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
32、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
33、1901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
34、1905至1910年间,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
35、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在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主要角色。
36、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37、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38、其代表作还有《送别》、《西湖》、《春景》等。
39、所作乐歌后来大部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
40、 《送别》: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41、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
42、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43、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来写景的;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
44、它的妙处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45、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46、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