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关于【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2、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天地自然图书之河图

1、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作者:郭幼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做过一首《残菊》诗,其前两句为“黄昏风雨(瞑)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意思是黄昏风雨大作,使得满地都是残菊的落英。欧阳修则针对“残菊飘零满地金”发表自己的看法:“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也不甘示弱,用《楚辞》之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反讽欧阳修不学之过。于是,二人拉开了菊落之争的大幕。因争辩双方闻名遐迩,之后不断有士人加入辩论队伍之中,冀求为菊落之争作出评判。抛开感情色彩不谈,我们从这场菊落之争中可以看到宋代士人皓首穷经、引经据典来证明菊有无落英。但也要注意到,随着宋学兴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了他们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使其从故纸堆中走出,用亲事雍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也使得大量与中国传统博物学特征相契合的植物学专著涌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草木”学逐渐从原来的知识门类中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植物博物之学。

“落”与“英”纸上争锋

争论缘起的那首《残菊》诗,撰于何时已不得而知。蔡絛在《西清诗话》点出嘉祐中欧阳修见王安石诗,料想该诗应撰于嘉祐年间或之前。蔡絛也将这场争论完整记录下来,“欧阳公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荆公闻之,怒曰:‘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九不学之过也”。

蔡絛的上述记录加入了个人揣测之语,如王安石听闻欧阳修对其诗句点评之后的表情,他录为“怒”。南宋人史正志在《菊谱》中却是另一番记录:“王介甫武夷诗云:‘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见之,戏介甫曰:‘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介甫闻之笑曰:‘欧九不学之过也。岂不见《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

其实,严格说来,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南宋人史铸便在《百菊集谱》中列举前人诗句来证明菊有落英。同为南宋人的史正志也以亲身实践来说明菊花瓣扶疏者多落、结密者不落。实际上,后来学士也多未在王安石自吟的诗句上做文章,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他所持论据即“夕餐秋菊之落英”上。确切地说,大家将重点放在了诗句的“落”(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费衮的《梁溪漫志》、吴曾《能改斋漫录》)与“英”(姚宽的《西溪丛语》和史铸的《百菊集谱》)二字上。经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乃始意,“英”作叶解。合起来意为初生之苗叶,并非王安石所理解的落地菊英。

二者之间进行博弈

诸多士人在详考“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后便戛然而止,原因或是众士人虽多为饱学之士,然终日皓首穷经却不务农事,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即使像撰写了牡丹专谱《洛阳牡丹记》的欧阳修,也因没有亲身事稼穑而有失客观地作出“秋英不比春花落”的结论。看来,没有实践经验的众士人在故纸堆中究事理,凭借名物考证还能辨析出“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真意,而菊落与不落因无前朝文献考证,他们就只能徒增为之奈何的感叹。士人们也退而求其次,认为既然王安石可用“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所吟“残菊飘零满地金”是正确的,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意,不就可以反证其所撰之诗的错误吗?

事实上,从逻辑学上来说,王安石的情况应属于虽错解古意但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而众士人却将焦点聚集到论据上,冀求论据的错误来导出结论的错误。殊不知,论点的正确与否才是这个逻辑公式中的关键,只纠缠于论据对错难以撼动结论的正误。综合来看,菊落之争中有两对两错:一对一错出在王安石这边,即“残菊飘零满地金”是对的,而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却是错解其意;另一对正误则出在欧阳修及其后来士人身上,即“秋英不比春花落”是错的,而考证出落英为初始的菊蕊或菊叶是正确的。两对两错,相辅相成,互为呼应,使后人既知菊有落英,亦解“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之意。

博物学之思

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进行辨识、命名、分类的一门知识,是关于自然与人文各类知识的总汇,其鲜明的人文与实用特征使之有别于西方的自然科学。按阶段划分,中国传统博物学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晋、晋至宋、元至清中叶、清末四个阶段。其中,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药学、动植物学和农学著作。而像前述史正志的《史氏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等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记录菊花、牡丹等花卉专著所呈现的知识演进,是宋代博物学转变的一个侧面,也是精神文化史变迁的一个注脚。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将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作者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在特殊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任职的幕僚人员;第二类是专门负责征集和运输政府贡品的幕僚人员;第三类是对某些栽培植物有很大热情的幕僚人员;第四类是退休的文职人员,他们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奉献给园艺事业;第五类是艺术家;第六类是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前述菊落之争中的欧阳修被李约瑟归为第一类,而《史氏菊谱》的作者史正志则被归为第四类。其他四类,除第六类“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外,在宋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群体中都能一一对应。这其中不乏像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记》)、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周必大(《唐昌玉蕊辩证》)这样名震四方的士大夫领袖。从其著作内容来看,儒者士子有了更加自觉的博物意识,追求知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正如南宋人郑樵所言,“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农圃人又不识《诗》《书》之旨,二者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在他看来,鸟兽草木之学属于田野之物,其知识的获得方式一方面是求证于田野农圃的自然世界,另一方面是参合《诗》《书》等经典文献。在“菊落之争”中,史正志便从参合文献与注重实践两方面为“菊是否有落英”作出较为公允的判断。

中国古代儒者士子们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自然科学家了解自然物种性质的方法。中西思想观念中的“科学”应当作何理解、可否用博物学的眼光重新看待中国传统科学、如何解释近代自然科学未能在中国兴起、可否用博物学的知识架构重建中国古代科学史等,这种差别或许可以做出一定的回答。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天地自然图书之河图

治生札记--029

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河图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易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言河图洛书所由来也。

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主其中御之以合度者道。道兼神形,气数则神之见也,象则形之呈也。凡天文地理,可纪可指可名者,皆不外此三类,而皆不离乎道。

河图者,天地自然气数所赋,而成其自然之象也。盖天地既奠,神形全具,有其气者有其数,有其数者有其象。河图之出,以象之显也,其象之所示则数也,其数之所在则气也。

气有陰陽,名曰两仪。言既生成之后,必有此两者之质,以为其成物之本也。两仪化合,遂分为水火木金土五者之气,名曰五行。

言两仪既化,必有是五者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亦物之始成所秉者也。两仪既见,五行乃名。二五构精,万有始生。此属天地万物生生之本,莫之能外者也。

五行之气,因二为五,虽五仍二。然言其本质,必自五者始。后人或云为四,或云为三,其意大同。究不若别之为五,适合天地自然之气与数。试证之河图,可见其旨矣。

河图之中,点画成象,自一至十,各相连而不混,相离而不乖。其数之自然,足见其气之自在也。

气之动也,以二气之分合而后化。故生成之数,必属于天地。天地者,二气之所生也。物之生化,以五者为类,而水火木金土,以辨以名,以成其五行。水火木金土者,五行之所主也。故河图之数,生成自天地,而名类止于水火木金土,而天下万物莫不尽于是。

是故河图之象,即天地生化终始之图。其气与数,即天下万有分合变化之本。斯所以为天道之所见也,而圣人则之,因以明天道,以立天下万物有生成变化之规,而述之为易。则河图者,易之所自仿也。

易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云者,即河图中之数也。

河图以天地统全数,以水火木金土分配各数,而建立天地万物万数之本,以明天下之物,莫不有数,莫非生成于天地,而得其气与数以成其气数。自河图言之。则气数者自然成形。自物言之,则气与数皆出自天地。

盖天地亦在此气数中也。未有天地,气数已具。既有天地,气数周流,以成万物。故气数者,自天地以下,莫之能外也。

今言河图气数溯始于天地,盖自有象言之,即自天地建立后,而推溯万物生化所本,万有气数所由而已。图中自天一至地十,为数之根本,亦生成之根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则言水之生成之由来。以天之一,合地之六,而后水之生成始全。分之则水者得天之一以生、地之六以成,天生地成,是其气之备天地也。

天一地六,是其数之赅天地也。而水以成,此五行之一所自生也。火也、木也、金土也亦然,而土为其中心。故五十在中,水火木金四者,皆依乎土以立也。如一加五为六,故水为一六。二加五为七,故火为二七。三加五为八,故木为三八。四加五为九,故金为四九。土则五加五为十,故土为五十。此数所自合也。

天之数五,一三五七九。地之数五,二四六八十。生之数五,一二三四五。成之数五,六七八九十。其分也皆五。五则中央之数,中而不偏,动而能和。中和天地之道,土之德也。

故五行皆以五为其根,皆丽于土以为生,此自然之序也。天数之累为二十五,即一三五七九之和也。地数累为三十,即二四六八十之和也。二者虽分各半而数异,则即生有形之后,得天者不足,地者有余也。天地之总和五十有五,即二十五加三十,以成天地生成全数。

为大衍之数而余五。五即中央之数,二气之全,五行之本,为天地数之妙用,即河图之中,天地之心也。明此五数之妙用,则通天地之数,直见天地之心,而万物生化之序,无不明矣。

故一至十者,天地生成之数根。而五者,天地生成数之中极。此河图四列各数,而独以五十建立中极。其旨趣之微妙,有不尽矣。

五位相得各有合者,言数各五而必合,始能致生化之用。如一天数也,生数也;六地数也,成数也;二数合而后水以成。以合则前数化、新数成。一六既合,天地之气已化,而水乃成,此由数之合也。水之成分,得天之一、地之六,故水中所含者属天者一、属地者六。天地既化,水数乃见。

凡五行之生化皆然,皆由二气之合也。五行亦有合矣,如水与木、木与火、火与土、土与金、金与水,各以其合而生化万物,则各以其数之合,而生成新数,故变化至无穷焉。

然二气之合与分,恒相得。五行则或得或否,如水与火、火与金、金与木、木与土、土与水、皆相害相制而不相得。则数之因,亦有相消相除相加相乘之异。其相得也,则生成之。其制害也,则克化之。由其数验之可知者也。

故天一与地六合,一陰一陽,合乎道也。若天一与地二,则不生成矣。若天一与天三,更无所生成,以其不相得而不能合也。故生化之序,必因相得而后合。合则生成之功见。不得则相反,反则变化之数成。

故天一至地十之数,实包举天下生成变化之数,以至无尽,不可纪极,而莫外于合否二字。

由是可见天地造化之源,万物生成变化之序,皆在河图中。展转推求,以穷其气数所至,则无不知之。

如天一地十之数,实数之根;二气者,气之本;五行者,万物生成之本;皆造化之始基。

天地人物之原质,由一而二而三,而后万物以生以成,其道固昭昭矣。二者两仪,三者两仪合化五行是也。

二五构精,妙合而凝。天地因縕,万物化醇;此由三而生万物也。故河图天地之数,生成之本数也;五行分合之数,万物所自生化之本也。

由其位言之,则按乎天地之定序,南北东西方位,而相得者也。故一六以水居北,三八以木居东,二七以火居南,四九以金居西,五十以土建立中极,以应四方而通天地。此地为世界中心,凭之以测天地之生长万物。

所谓极也,天地之极,即数之中,即五也。河图言五十,洛书则仅言五,以五已足赅十。十即二五,天地根数。只存纯数,不必及其余盈。故言五而土之数已足。

不似水之必兼一六也。其所合也,往往因其生化见之。故一六之合,二七之合,皆孚自然之序。

而五与二五之十,尤可见矣。若言五则十已见,虽三五四五,仍不失其五。故不必徵于成数,而已知土之数之为十五。

盖以天之五、地之十,合而言之为十五,去其十仍存五,此五数示土已足,其数虽一而内藏十矣,此为言数者所当知也。

河图之数,以二数合而成一象。故十数合为五,以成水火木金土。唯其合也,有变化见焉。以六为成数之始,又地数也;九为天数之终,又成数也;二数实天地之主数。故易乾用九,坤用六。乾天,陽也。坤地,陰也。陽数用九,陰数用六,此中亦有自然之序存焉。

试就河图观之,自北之陽数一始,转东之三、南之七、西之九、与中央之五,其次自然顺行,为一三五七九,是陽数始一终九。九则陽气已极,曰老陽,亦曰纯陽,故乾取之为用。

再就图之陰数观之,陽终则陰始。陽数终于西之九,即交于同方之四。陰数自四始,转而南之二、东之八、北之六、合中央之十,其次亦自然逆行,为四二十八六,是陰数始四终六。以六为至陰,陰气亦极于六,故陰数用六。以与陽九相接而正相得。

盖以图平列其数观之。陽之数自一至九,陰之数自四至六,自成一环,不待移易。陽气方终,陰气即起。陰气甫尽。陽气即伸。陽老于西而陰即始于西,陰极于北而陽即始于北,二者相环相合,以成五行,周流无尽,以遂其生生不息之道。

而天地以立,万有以生,一切事物,于以循环变化,此则大气自然之序,大道自存之规,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也。唯圣人则之,而制为易以象其度。

而因陰陽之尽,知乾坤之用在九与六,故取九六以代乾坤。全易无非由乾坤生,则全易之数无非自九六出。九在易即一,六在易即二,与即九与六。故卦中有乾者,名曰九,如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是也。卦中有坤者,名曰六,如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是也。

人不知九六之来自河图之数,而不明用九用六,与一之为九、二之为六何义。实由不习河图,遂不解九六之为陽陰之主数。陽主九,陰主六,唯河图已明示之。易虽言九六,未指所出,后人莫能解。故河图者,全易所本。欲明易象而忘河图,宜其惝怳于文字间,而不得圣人取象之旨趣矣。

河图之数,因陰陽之分合变化无尽,而万物之气数由此以见,全易卦爻皆由此推移转变而来,以象天下万物万事。其始则仍是二气五形而已。图中之象虽寥寥,而生化之物不可纪极。不仅此也,就图数之次序,而推及其未来与其过去,则天地未生之前,与世界变迁之例,皆可由此数以得之。盖数者推之千万无尽也,加减乘除而已,或分、或合、或奇、或偶,各致其用,用无穷则所生化亦无穷,要在知其用耳。

乾坤用九六,为天地大用,亦数之总纲。由九六而生化者不可纪极,而不外乎中极,此图以五为中心也。试就陰陽各数直列之,一三五七九与四二十八六,两者相偶而加之,其和皆五,此即天地之心,为陰陽二数之中极,亦陰陽二气之中和。天以此立极,世以此立枢,万物以此为纽,故并育不害,并行不悖,并生存往复不失其序。此神之所存,道之所见,而为易之中极者也。

故陽者顺行而奇,陰者逆行而偶,而皆集于中五,以为主宰之区,以行鬼神,而通变化。此所谓位之相得而有合者,以其建中立极,而不失其次也。

河图言数本乎气、通乎道,实天地之精华自然流露,而垂象于人,以示其例,非偶然所值者,亦非怪诞难稽者。

圣人则之,而易象以成。言道者之所宗,言数者之所本。即一切方术,亦莫不由是以为推衍之准。实人文所自始也。圣人在世感于天神,而图乃见。图为圣人出也,故欲深究图之妙义,必自圣人所作之易求之。易者依图为象,推衍其用。其例固繁,而其初则河图之所见而已。

本文关键词:自然与人文类作文,自然与人文遗产,自然与人文是什么意思,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知识点,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研究。这就是关于《自然与人文的博物学,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三人高雅的结拜称号,游戏三人结拜称谓搞笑

下一篇: 十大悲剧,探寻古典悲剧的内涵与魅力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