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关于【湖北方言冷知识】,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湖北方言冷知识:盘点湖北话: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2、湖北方言冷知识,听湖北人说方言

1、湖北方言冷知识:盘点湖北话: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我是湖北人,但我却听不懂湖北话

据统计,湖北大概有700万人在省外务工,在省外的湖北人经常能碰到自己的老乡,但很奇怪,湖北老乡却不能用方言交流,除非他们真的来自一个乡。作为一个湖北人,却听不懂湖北话,这是一件非常尬的事情。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东北三省的人走到全国各地都会操着一口非常容易辨别的东北腔,在四川和重庆拥有1亿多人说着统一的四川话,而在湖北却很难用一种湖北话来统一方言。在武汉,中心城区的武汉话都有差异,更别提黄陂、新洲和江夏了。在鄂西地区,虽然相互之间能听到彼此的话,但腔调还是有较大差异,很容易被误解为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而在鄂东,简直是鸟语花香,108万人口的鄂州却出现多种语系,黄石和大冶已经融城,但黄石话和大冶话却天差地别!

湖北话,不是难懂不难懂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一个湖北人能说清楚,哪种湖北方言可以真正代表湖北话?

为什么没有统一的湖北方言

湖北方言不能统一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总结二点:

1、历史原因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水陆交通便利、九省通达,自古人口流动性就比较大,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都和湖北有关。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西晋末年,有近百万人从北方向南迁徙,其中留在湖北荆州地区的就有十万人左右。唐朝安史之乱,又有大批北方人为避战乱逃往南方,很多就近居留在襄阳、荆州地区。宋朝时,北方辽、金、蒙古轮番上阵南进中原,据统计有近五百万人口大规模南迁,很多人居留在湖北境内。

以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对湖北的人口结构冲击非常大,如此大规模来自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移民的到来,对湖北地区方言的冲击可想而知。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大事对湖北方言影响很大,一个是“江西填湖广”,另一个是“湖广填四川”。明朝初年,受长期战乱影响,湖广人口骤减,于是就出现了民间俗语称的“江西填湖广”事件,大规模江西人口迁往鄂东,因此黄石、咸宁一带的方言带有浓厚的赣语风格。到了明末清初,受战乱影响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又有了“湖广填四川”,湖北人口大规模迁往四川,湖北人口结构再次出现变化。

总之,作为中部之中的省份,每次人口大规模迁徙总会途径湖北,湖北人也会迁往外地,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各种方言不断融合!

2、地理原因

湖北西面是大巴山区,东北是大别山区,西北是武当山,东南还有幕阜山,且境内的长江、汉江以及千余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横穿而过,将整个地域切分成了各种细碎的小块,阻碍了省内不同市之间交流,使得湖北方言被各大方言区瓜分。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湖北方言难度等级:你能听懂几级?

一级难度:荆州话,包括以荆州为主的江汉平原地区。荆州方言应该是最能代表湖北话的方言,所有湖北人都能听懂,毫无压力。

二级难度:襄阳话,包括襄阳、随州;十堰和荆门部分地区。受中原官话影响很大,与普通话差异不大,所有湖北人几乎都能听懂。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三级难度:宜昌话,包括宜昌、恩施和十堰大部分地区。由于靠近重庆,具有浓厚的鄂西和巴蜀特色,所有湖北人几乎都能听懂。

四级难度:武汉话,主要包括武汉市区。武汉话,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随着武汉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目前说武汉话的人越来越少。武汉话比襄阳和宜昌话稍微难懂,湖北人基本能听懂。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五级难度:黄陂话,包括武汉黄陂和新洲,孝感地区和黄冈部分地区。黄陂话在湖北有较大影响力,比如楚剧和湖北大鼓。比武汉话略难懂一点。

六级难度:黄梅话,包括黄梅话,蕲春话,武穴话,浠水话。黄梅话主要源于赣语官话,但又被划入江淮官话。对于外地人来说有点难懂,大部分湖北人应该能听懂。

七级难度:鄂城话。包括鄂城区、华容区,黄石部分地区、黄州、江夏等地区。该方言被称为是“四不像”方言,江淮官话、赣语、西南官话各种语系杂交的产物。从七级开始,湖北自己人开始听不懂了。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八级难度:赤壁话。主要包括赤壁方言和嘉鱼方言。语系不详,偏赣语系。这里的方言是真的很难懂,一般湖北人勉强能听懂一些。

九级难度:大冶话。主要包括大冶话,鄂州太和话,黄石部分方言,咸安话,通山话,阳新话。典型赣语,除了黄石(黄石市区除外)和咸宁的人之外,湖北其他地方的人完全听不懂。

十级难度:通城话,主要包括通城方言,崇阳方言。属赣语,地狱级别。难度之大就连同一个县的的人都听不懂彼此在说什么,除非是来自一个乡。

总结:湖北位于中国中部之中,交通便利,江河山川纵横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对湖北人口结构冲击很大,“江西填湖广”让湖北方言难度系数直线上升。目前,没有一种湖北方言能真正代表湖北方言。

2、湖北方言冷知识,听湖北人说方言

湖北省的汉语方言有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方言,其中西南官话是主体。

开栏语:

穷乡僻壤,市井之间,凡夫俗子,贩夫走卒,通用乡言俚语。

乡言俚语大多浅白,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或幽默诙谐,或鞭辟入里,往往一语惊人。

最是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里那胡屠户,一顿夹七夹八,骂的穷女婿范进摸门不着。开头一句“不要失了你的时了”,就打开了乡言俚语的闸门。

还有那鲁迅笔下的阿Q,一句“孙子打爷爷”,把人逗乐了,笑中含泪。

回到现实,听重庆掌掴男司机被扇回的保时捷女司机说“我打个电话全改”,知道女司机眼里有一套社会潜规则。

生活之中,于人群之间,倾耳细听,天长日久,能听到冒着烟火气的乡言俚语,与身份匹配,却又意味深长,隐含的信息五花八门,细细咀嚼,能窥见一个多数人看不见的社会。

不时用心记下一丝半点,偶尔博自己一乐,往往自顾自笑个不停。

笑得久了,终究不肯独享,遂提笔记下,于晨早之时,奉上开心早点,合成《乡言俚语》。

是为序。

2019-08-01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乡言俚语61】那时候几造业喔

农村人对家乡美味的记忆,大抵因为贫穷,于是,总惦记着舌尖上的乡愁。外地人尝过了,往往觉得味道不过如此。

人们对家乡味道的偏爱里,和着岁月的记忆和对对饥饿的感伤,乡亲见了面,抚今追昔,不时感叹一句,“那时几造业喔!”

在湖北孝感应城家乡,听惯了“造业”,自己总觉得应该是“遭孽”,是异化的方言读音。

跟同事在饭堂吃饭,屡屡听到抱怨,说这不好吃,那味道不好,而我总把饭菜吃个精光,感觉没有不好吃的东西,心里知道,自己经历了造业的人生阶段,吃什么都香,习惯光盘。

在饭堂里,看周围人吃过的饭盆,就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底色。

跟新生代说造业,对方往往投过来打死也不信的神情,觉得言过其实,他们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人生!

有一年交不起2块钱学费,整整一个学期没有书本,上课时只能拿眼睛瞟同桌的书,冬天穿着单裤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期末考试语数都得了第一名,也没有唤起老师的怜悯。

跟乡亲说贫寒,许多人跟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才确信,饥饿不是自己一家的记忆,那是时代的错。

眼下,很少人有饥饿的时候,吃不饱饭的年代似乎真的过去了,但贫寒还是与影随行。

去年因为培训走进复旦大学,跟中国顶级学府天之骄子共进一日三餐,知道而今大学饭堂跟当年不同,品种多出很多,不像当年一个饭堂阿姨叔叔守着几盆菜,任学子选择,而是分出高、中、低价区,学子根据自己的选择排队。几天观察发现,高价区永远门可罗雀,低价区从来不缺排队者。

自己觉得跟那些豆蔻年华的学子排在一起自惭形秽,便走到中高价区,听同行的年轻同事感叹,“终于实现了饭堂自由。”

忽然起了疑问,今天的寒门学子,会不会生出造业的感慨?

2018年以707分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的河北女孩王心仪,因曾经写过的一篇《感谢贫穷》,被人们当成了励志女神。上大学后,王心仪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报名应征入伍,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士兵。

也许,王心仪的人生底色,让她的人生感悟和人生选择总是与众不同,有同龄人少有的坚韧,这是新生代身上稀缺的品质。

而今,跟家乡为人父母者说穷人孩子早立志,他们多苦笑着,心里有难言之隐。我知道,贫穷再难以激荡起更多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他们中的不少人被自卑纠缠,先在应试教育中落伍,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有的不免自我放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2020-10-15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掉底子是出丑、丢人、丢面子的意思。

【乡言俚语62】掉底子

湖北人好面子,表面光没顾好,或自叹,或被人诟病,往往说“掉底子”。

这掉底子,有出丑、丢人、丢面子之意。

底子与面子相对应,大抵因为旧时代物资匮乏,人们顾得了面子,顾不了底子,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害怕露了馅,失了体面,所以忌讳掉底子。

一次回乡,在集镇见了一个留守同学,聊起同学聚会,这位留守同学说,好久不参加同学聚会了。说起原因,他说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饭后留下打麻将,他经济实力有限,不敢上牌桌,就当了看客。一位财大气粗的同学当晚有意输钱博同学一乐。不料,财大气粗的同学不时有电话打来,有生意上的事要处理,便请留守同学“挑土”,输赢无所谓。留守同学觉得被小瞧了,掉了底气,发誓以后不再参加同学会。

湖北人面子观有多强?同乡说,在省城武汉经商务工,看到不少人把当地最好的黄鹤楼烟放在上衣外口袋里,有意无意让人看到;把自己日常抽的普通烟藏在内口袋里。

小时候在家乡耳濡目染,听得多的是三个女婿的故事,有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穷女婿,往往不受老丈人待见,被连襟挤兑,偶有逆袭之举。

更多的时候,听乡邻夫妻吵架,老婆最伤老公面子的一句话是,“你不看看人家×家。”这像极了《范进中举》里的骂穷女婿的胡屠户那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每每这时,老公便觉气短,被老婆打中了七寸,顿时失了威风,不再大声。

湖北人这样的面子观从何而来?历史上,千湖之省湖北乃鱼米之乡,武汉九省通衢商贾云集,荆楚大地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楚霸王项羽出自这里,三国争夺焦点是这里,“天下第一街”汉正街也在这里。特殊的地缘优势,造就了这方土地人文荟萃,形成湖北人外向型性格,得“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誉。

敢为人先、争强好胜精神融入湖北人血脉,往往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不断追逐成功。久而久之,那些实力不济或竞争落败者容易打肿脸充胖子,顾此失彼,掉底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便被人挂在嘴上。

这样的面子文化,激发了这块土地上的进取精神,许多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即使暂时失了面子,也能激发人们闯劲,最典型的是离家出走时撂下一句话,“不混出人模狗样绝不回家。”

于是,在这块土地上,经常上演衣锦还乡的故事,大抵是早年贫穷或情场失意者积郁在心,事业有成后返乡为自己挽回面子,往往开了豪车返乡,在熟人面前一掷万金。

只是,不安于现状的湖北人多离乡背井,家乡反倒空心化了,留守者越来越稀少,意味着看客不足,乡村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舞台。

这些年,家乡人保持着返乡操办喜事的传统,搭起喜棚,请来乐队热闹一番,却一次次遭遇冷场,不时引来邻里吐槽,觉得吵闹。

再回家乡,似乎听不到“掉底子”的自谑和嘲讽了,在短暂的相聚中,每个人都展示着光鲜的一面,似乎已经看不见底子了。

2020-10-25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湖北家乡农村老人见面习惯问候“你还扎实吧”?

【乡言俚语63】你还扎实吧?

在湖北孝感应城家乡,上了年纪的好兄弟、好姐妹见了面,习惯问候一声:“你还扎实吧?”

读过书之后,迅速将这一说法转换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扎不扎实,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国之栋梁来说,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从使者口中套出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后,欣然告知身边将领“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心里为对手命不久矣得意。

英雄迟暮影响的是江山社稷,蜀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态,姜维北伐注定无功而返。

对于乡间老人来说,扎不扎实,是关乎家运的家之大事。于是,许多老人祈祷自己身体硬朗,能帮子孙后代多担待一点,积攒一点家业;哪怕不能让子孙衣食无忧,也不希望成为家庭的累赘。

在村里见过耄耋之年的老者久别重逢,四只干枯的手握在一起,久久不松开,问候对方“你还扎实吧”?而后叹息浑身都是毛病。这个时候,他们心里的扎实,就是生活能自理。

没有伺候过中风后半身不遂老人的,可能理解不了老人不扎实的烦恼,那是一个需要男劳力才能对付的活。

特别在多子女年代,家有老人是个宝,老人可以在家带孙辈乃至重孙辈,让劳动力安心劳作。然而,这些家庭一旦老人病重,尤其到了卧床不起境地,就如天塌地陷一般,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混乱。

也许,正是这样的遭遇,让农村老人对“扎不扎实”格外看重。

而今,家乡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者以老人孩子居多,老人若不扎实,对后辈的影响也许更甚,因为,一旦留守老人病倒,在外务工经商者就得放下手头工作事业,生活来源突然中断,赖以养家糊口生计成了问题。

春节返乡洗车时,曾跟开家庭洗车店的中年夫妻交流,他们说,常年在甘肃兰州做服装生意,两个孩子交给留守老人照顾,不料,两个老人年岁大了,身体不济,担不起照顾孙辈的重任,将中年夫妻召唤回来。于是,中年夫妻不得不放弃外乡的服装生意,回乡开了家庭洗车行和送水行,就近照顾孩子和老人。

另一对60多岁的老人,过去一向勤扒苦做,身体看上去扎实,儿子也把孩子托付给他们。不料,回家见了他们,说起儿孙,他们说刚刚把孙女送到在广州的儿子媳妇那里,因为孙女一场高烧,辗转于医院与家之间,婆婆就病倒了,深恐担不起照顾孙女的重任,出现闪失。

国庆中秋黄金周返乡,偶遇乡邻,有的五六十岁就突发中风,年纪轻轻坐上轮椅,家乡人习惯称他们瘫了,昔日生龙活虎的家中梁柱一夜倒塌,不得不专人照顾,甚至放弃家庭生意。

见到未老先衰者,对“你还扎实吧”有了新的认知,知道农村是个风雨飘摇的港湾,家庭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人健康长寿。对不少家庭来说,一旦老人逝去,家可能就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2020-10-28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日白佬指爱聊天、说大话、吹牛、撒谎的人。

【乡言俚语64】日白佬

小时候,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那些吃得开的人,多是巧舌如簧的人,吃嘴皮子饭,乡人送他们一个称号:日白佬。

这些日白佬,往往能吹善侃,谎话连篇,说的比唱的好听,乡人评价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乡人眼里不靠谱,信任度较低。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恰恰是这些日白佬,带领乡人蹚出了一条条致富路。

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家乡土产贩到外地,在那个短缺经济年代,带出了家乡最早的货郎。

最不可思议的生意是,远程贩卖金银,有的拿假首饰假银元套取别人的真首饰真银元,但多数贩卖的是真货,通过地下渠道流通,形成远近闻名的黄金村。

早期,家乡流行一种跨省贩卖鱼秧子的生意,由日白佬带着走村串乡,多数成年男子参与过。他们从家乡出发,采买了鱼秧子,用桶担着,翻山越岭,把致富的种苗送到偏远落后地区。

在家乡闲聊时,听日白佬炫耀假卖鱼秧子,多数时候卖的只是水,鱼秧子要留着继续做道具。双方谈好价,他们在买家眼皮底下,从桶里舀了水,充当鱼苗放进塘里,同伴乘势搅动水,制造水欢鱼跃的假象。多数时候蒙骗过关,偶有失手,被人追打,狼狈逃窜。

我曾跟日白佬同桌吃饭,其时自己还是个学生,听了生意描述,怒而起身,指责对方是扯白佬,做的是坑蒙拐骗的勾当,实在不光彩。

被一个孩子数落一通,日白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闹了个不欢而散,家长竟然没有怪罪我。

中学大宿舍内,同学时而吹吹牛,有学过武术的要好同学,把自己和师傅吹得神乎其神,我跟着他学了花拳绣腿。有一次,这位同学又吹开了,恰老师布置作文,我顺势把这位同学的日白佬式言行实录下来。没想到的是,老师将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当班朗读,同室同学不约而同瞄向这位同学。等下了课,回到宿舍,这位同学气势汹汹追问:“谁写的?”我知道闯了大祸,悄悄拿了作文本,到僻静处撕碎扔掉,然后若无其事回到宿舍,将这个秘密隐藏至深。

后来,家乡日白佬蹚出来的生意路穿帮了,被新的货郎生意替代。新货郎主要将家乡省城武汉“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的小商品贩到大西南,走出了新一代农民老板,那是后话。

而今,世易时移,身边常见伶牙利嘴的能人,像极了小时候鄙视的日白佬,却发现,他们在社会上穿针引线,游刃有余,许多时候,他们扮演的是掮客。

印象最深的一个掮客,把一政一商撮合到一起,转身就向商人索取100万元,后来东窗事发,做过的龌龊事成了坊间笑谈。

再回家乡,那些日白佬多垂垂老矣,跟他们聊天,偶尔会翻出当年的威水史,他们眉宇间再见不到当年的神采飞扬,岁月将他们的棱角磨圆了。

2020-11-13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斥人心里冇得数,有轻蔑、鄙视之意。

【乡言俚语65】你心里冇得数?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被人骂一句“你心里冇得数”?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被赵太爷反问,“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一句“你心里冇得数”,言者居高临下,心里有鄙视之感。

骂人者或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另一方境界不高;或以强者自居,贬损弱者能力不足成就有限;或以智者自居,挑剔愚笨者不会审时度势。背后是乡村无时无处不在的鄙视链,带着恃强凌弱的优越感。

小时候见过乡下人吵架,逞口舌之快,互相揭短,专挑对方的短板,往往说到一方的痛处,如男女作风不正、游手好闲者偷鸡摸狗,被揭短的一方要么情绪失控,要么偃旗息鼓,从此结下梁子,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吵架一方有时放出“你心里冇得数”,带着强烈的威慑意味,另一方若心知肚明,猜到对方接下来想说什么,担心丑事败露,可能知难而退,悻悻离去,止息一场纷争,为自己保全面子。

于是,在乡间,不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方火冒三丈,一跳三尺高,咄咄逼人。不料,被对方一句“你心里冇得数”镇住,自己明白了七八分,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顿时清醒过来,自己平息愤怒,知难而退,一台好戏戛然而止,观者不免有些失落,带着猜测的心散去,揣度刚才没有说出口的话。

透析乡下鄙视链的成因,大抵因为乡下人势利,这是乡村熟人社会生生不息的市侩,一如《儒林外史》里的胡屠户,即使面对中举前的女婿范进,也不惜拿城里张府上的那些老爷来嘲讽,讥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乡下人说话多直来直去,不大会曲里拐弯,更不懂得骂人不带脏字,也就显得粗鄙,往往哪壶不开提哪壶,让人当面下不来台,天长日久,也就四处结怨,八方树敌,引来闲言碎语,互相攻讦,惹出很多是非。

偏偏乡村是个缺少隐私的地方,男男女女即使两个人独自说话,说到是非处,也习惯凑到另一方耳根,像说一个秘密。许多丑事,就经由这样的秘而不宣越传越远,酿成乡村舆论事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乡下人的鄙视链是灾难性的,往往冤冤相报,许多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乡亲,抛却亲情友情,反目成仇,日后相互使绊,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埋下祸患。

自己搜索小时候遭遇的“你心里冇得数”,多是因为贫寒。而今,那些当年鄙视自己的乡邻,要么发迹了,要么落魄了。回想起来,反倒希望再听一次“你心里冇得数”,但乡邻日渐生疏,已经没有多少机会重复这样的鄙视了。

2020-12-05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长虱子多因为邋遢。

【乡言俚语66】懒得搔虱子

乡村记忆中,有一个冬天脱下棉衣找虱子的画面,有时将虱子放到嘴里,恨恨地一咬牙,听到一声脆响,虱子粉身碎骨,心里便有了快意。

后来听到乡邻骂懒汉“懒得搔虱子”,意思是懒得连弄东西吃都不肯,饿了就捉自己身上的虱子吃。回想自己搔虱子的过往,头上和身上都长了虱子,便羞红了脸,知道自己也是懒惰之人,为人所不齿。

心里为自己辩解,小时候搔虱子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贫穷,往往一个冬天只有一套冬衣,穿着穿着就长了虱子。冬天天寒地冻,那时没有淋浴,洗澡只能用木盆装了温水,用塑料防寒罩罩着,钻进防寒罩里完成,一个星期才洗一次澡,天长日久便长出虱子。

那时家乡人拿河南人作比,为自己冬天一个星期洗一次澡开脱,说河南缺水,见过河南人一个月才洗一次澡甚至一个冬天洗一次澡。

虱子留下的记忆痛苦不堪,“懒得搔虱子”的责难也演化出“懒得烧蛇吃”版,而我一直认定,“懒得搔虱子”更接近言者本意。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人们对懒汉不待见,觉得人都有一双手,只要肯干活,总不至于饿死。

在乡下,流传许多懒汉活活饿死的故事,拿来警醒游手好闲的人。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有父母出远门,不放心独自留守的懒孩子,给他烙了一张大饼,足够他吃到父母归来,因担心留守孩子懒得拿饼,就将饼中间挖空,套在留守孩子脖子上,孩子张嘴就能吃到饼。不料,等父母归来,看到的是饿死的孩子,孩子只吃了嘴跟前的饼,都懒得伸手挪动一下饼。

小时候对这样的传说深信不疑,都没有质疑,饥饿的人本能地会寻找食物,不至于懒到守着饼饿死。

但在村里确乎见过懒汉的,就像《咱们的牛百岁》里砸牛百岁家锅的懒汉田福。电影里有没有懒汉田福搔虱子的画面已经记不清了,但生活中的懒汉田福应该有搔虱子的情节。

村里跟田福一样的懒汉,被家人乃至乡邻斥责“好吃懒做”,他们横手不拿直手不拎,颇像我和“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互相斥责的形象。

在我们家,“家长”往往一边做家务,一边损我百无一用。我斜躺在沙发上鼓励“家长”,赞她“小蜜蜂,嗡嗡嗡”。轮到我报复她了,将削了皮的水果送到她嘴边,模仿着岳母的口吻讥笑她:“削削好了,咬你自己咬哈。”

放眼身边,许多小家庭在“懒得搔虱子”式的相互责难中,家庭角色错位,男厨娘、女汉子层出不穷,朋友圈出现不少以下厨为乐的男子汉,自嘲以伺候夫人为荣,但一些男孩已开始厌倦小厨男角色,对婚姻家庭生出恐惧。折中的办法是,许多人选择了外卖快递,把快递小哥变成大热的职业。

在虱子越来越少见的今天,我们相信,“懒得搔虱子”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懒人经济造就的懒惰的人生已经淹没社会。

2020-12-0-10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一句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夸了两座城市人。

【乡言俚语67】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

要评一句最能表现湖北人性格的话,也许非这一句莫属: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

这句话里,用词都是贬义的,但都带着自谦的炫耀,炫的是一个个地方人的聪明。尤其是压轴的那句,以一个“天门苕”敌十个“汉川佬”,把天门人的骄傲表现到极致。

“苕”在湖北语境里,带着贬损人的恶意。骂一个人“像个苕”“苕头芋脑”“苕吃哈胀”,就是挖苦这个人没头脑,就知道吃,被苕和芋头这类高淀粉食物塞住了心窟眼。

都说惟楚有才,那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用头多表现湖北人头脑发达,有一个头脑胜过九个头脑的意蕴。

在湖北,要回答哪个地方人最聪明,孝感人不服黄陂人,汉川人不服黄陂人和孝感人。到天门人不服汉川人时,湖北人民都服了,因为天门是公认的“状元之乡”。

这“状元之乡”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

从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天门的高考升学率就在湖北乃至全国遥遥领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2日第九版曾发表《江汉才子出天门》。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挤过高考独木桥的过来人,笔者对天门的体会是切身的。

小学高年级时,上过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忽然要求我们搬来八仙饭桌,买来煤油灯,每天晚自修挑灯夜读,说是从天门学来的。

后来上了高中,有同学转学去天门,成绩突飞猛进金榜题名。于是,笔者也跟风去试了一回,去了紧邻家乡城市的皂市,试探的只是一所镇上的高中,但被无情拒绝了。

前些年回乡,知道家乡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天门就读,给天门教育投出了信任票。跨市就读的这些学生,小学就开始住校,半个月才回一次家,有的父母跟去陪读,一时形成风气。

三年前,天门人到我的家乡城市创办应城外国语学校,当年就火了,一些考取名校应城一中的学子,转而选择了这所新学校,给本地名校带来较大冲击。

当天门从吸引外市学生前往就读到向外市输出学校时,对天门应试教育的信任乃至迷信又跨越了一步,不得不相信,“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所言不虚。

以地域为单元的互不服输里,藏着湖北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孕育出湖北人的敢为人先,也衍生出湖北人无时无处不在的窝里斗,被指“一个湖北人一条龙,三个湖北人一条虫”,与抱团取暖的温州人南辕北辙。

于是,在湖北话语空间里,常常听到“他算老几”的鄙视,看到《水浒传》里108将一般的小圈子排位,感受一个族群的孤军奋战甚至自相残杀,让人唏嘘不已。

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看到孤独的湖北英雄,叹息“湖北人的江湖我们不懂”。

2020-12-11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猪往往用来调侃人。

【乡言俚语68】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一句“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别人说出来与自己说出来,意思是相反的。

拿这句话调侃别人,带着贬损的意味,意思是说,别人都懂的东西你还不懂?!

被别人调侃不懂时,拿这句话回击,反问对方,意思是自己虽然没有亲历,难道一点都不懂?你不要小瞧人。

猪在中国语境里是愚笨的象征。骂人蠢,往往拿猪作比,嫌它好吃懒惰,吃了睡睡了吃,等着挨宰,一生碌碌无为。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云:“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家乡人的说法跟曹雪芹差不多,只是字眼有所变化,但加重了疑问语气,表达的内涵却丰富得多。

小时候听到大人说“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双方的抬杠就开始升级,经常进入互损模式,专揭对方短处,闹个不欢而散。

小时候听了这话,心里总不免疑惑,为何总拿猪说事?毕竟,生活中,鸡鸭鱼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但贫寒的生活经历告诉自己,只有猪肉是那时乡下人最刻骨铭心的。毕竟,鸡鸭养了可以生蛋,经常能享受到它们的成果;鱼虾在河沟和田地里长年存在,只要勤快就能捉了回家解馋。只有这猪,要养够一年,等寒冬腊月,才舍得宰了过年,新鲜肉吃上几顿,其余的腌制了过年待客,节后也省着吃,许多时候能吃到夏天农忙。

记忆里,腊肉挂在堂屋里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总也舍不得吃,因此更显珍贵。

小时候,最羡慕邻居屠户,年前替人宰猪,主家往往以不会处理的猪肠相赠,屠户家门口便常年挂着腌制的猪肠,似乎永远吃不完。

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著名摄影人贺延光回忆旧时光,说短缺经济年代,一次去同学家,偷偷潜入厨房觅食,在橱柜里看到盘中一块生猪肉,馋意大发。犹疑之间,恰主人回家,他听到动静,来不及细想,抓了生肉就往嘴里塞,就这样生吞下去,在对方家长发现之前仓惶逃离。

眼下跟年轻人说猪肉金贵,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因为猪肉几乎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没有家庭为吃不起猪肉发愁。

只是这两年,因为非洲猪瘟影响和许多地方限养生猪,猪肉价格经过一轮狂飙突进后居高不下,有的家庭开始减少猪肉消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制品在肉制品类食品消费中所占份额超过60%,以致猪肉价格成为扰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关键因素,在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的当下,有人戏称CPI为“中国猪肉指数”。

而今回想“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勾起的都是饥饿的记忆,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胎记。

2020-12-15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一句犟嘴打断牙,带着恃强凌弱的意味。

【乡言俚语69】犟嘴打断牙

“你还敢犟嘴?小心打得你满地找牙!”

小时候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听恃强凌弱者这一声威胁,立即噤声,或灰溜溜退场,知道自己没有犟嘴的本钱,心里听从了乡下人的智慧:惹不起,躲得起。

这打得满地找牙的场景却是见过的,有人当街打斗,挨揍一方被对方一拳打在面部,顿时口鼻出血,之后不是挥拳反击,而是蹲下来满地寻找,原来是找寻被打落的牙齿。

被打落的多是门牙,关乎面子,在乡下人眼里,打落门牙等于破了相,说话漏着风,成为一个难堪的人生疮疤,沦为乡间的笑柄。

小时候不懂事,见了被打得满地找牙者,少了对被打者的同情,反倒有对打人者的暗暗赞叹,多少有些幸灾乐祸。

年岁渐长,自己有了力气,添了犟嘴的底气,便对霸凌行为有了新的认知。

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在家教训我,随手操起地上的鞋子,高高举起,做出一个抽打的姿势。我并不退让,伸出右手,重重地当胸推了父亲一把。父亲踉跄着退后几步,眼睛里流露出惊讶之色,悄悄地放下了鞋子。记忆里,从那之后,父亲没有再对我施加体罚,我在心里暗喜,自己的拳头硬了。

生活中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反转剧,曾经的强者后来失了势,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反超,后来寻来复仇,演绎打得满地找牙的一幕,只是双方互换了角色。

在一个用拳头说话的时空里,犟嘴打断牙的威慑,透着强者的蛮不讲理,演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虽简单粗暴,但以拳服人,只是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从家乡到广东珠三角,一个多数人连架都懒得吵的地方,偶尔回顾家乡人用拳头说话的岁月,心里寻思,是怎样的地域文化塑造了家乡人的勇武好斗?

家乡所在的江汉平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省城武汉更是九省通衢,荆楚大地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造就了湖北人“九头鸟”的形象。

在《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笔下,乡土社会最激烈的是土地之争,就是生存空间之争。

江汉平原肥田沃土养育了一代代楚人,也把自己变成了三农问题的集大成者,成为学者观察三农问题的最佳窗口。《新乡土中国》作者贺雪峰在这里带出了“华中乡土派”三农研究团队;李昌平在这里写出了《我向总理说实话》,发出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语惊四座;孝感儿媳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又一次将湖北三农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你还敢犟嘴”逻辑下,造就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族群撕裂,形成湖北人不服输的地域性格,多了敢想、敢闯、敢冒险的勇气,却少了包容、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以致“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江西老表”。

而今,当“犟嘴打断牙”重出江湖,自己总会不由自主翻出“打得满地找牙”的家乡记忆。

2021-01-17

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

撮虾子指偶尔赚点小外快。

【乡言俚语70】撮虾子

两个湖北老乡久别重逢,交流近况。

问:最近在哪里发财?

答:撮虾子。

这“撮虾子”乃自谦之词,意思是打零工,赚点小钱帮补家用,说的是大实话。

与“撮虾子”相对应的是“捉大鱼”,在湖北语境里,两者用来区分做小事与干大事。

干大事者呼风唤雨,做小事者蝼蚁般生存,一句“撮虾子”,道出了自谦者的卑微,毕竟捞来的虾米微不足道。

鱼虾的世界里,小虾处在食物链最底端,民间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河泥的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一条鱼虾食物链。

这样的食物链,在一些家庭鱼缸里偶有上演。

家庭鱼缸里养了金鱼,偶尔夜晚带孩子到小区湖畔捞鱼,借助手机电筒照向湖面,对着鱼群,一捞网下去,捞起许多小游鱼。或者贴着湖岸扫过去,将栖身河岸的小虾一网打尽。回家后将小鱼连同虾米一起倒进金鱼缸,看着金鱼一口一个,将小鱼变成盘中餐,却并不对长满须发的虾米下口。只是,一段时间之后再看鱼缸里,虾米的踪影渐渐消失,要么是饿死后被吃掉,要么是被馋嘴的金鱼生吞了。

然而,在乡村看久了“捉大鱼”与“撮虾子”的故事,发现许多反转剧正在上演。

邻村一个能人在北方一个省会城市参股投资气站,一掷千万金,村邻大以为奇,纷纷借款给他收点利息。不料,能人投资失败,村邻的借款打了水漂,给能人打出恶评,甚至直呼他骗子。

类似反转剧在乡间看多了,发现“撮虾子”的人人生有了起色,最新的发现是,一二十年前到北京上海做保姆的乡下女子,而今用多年做保姆的积蓄,回家乡省城买了房子,有的买了不止一套。

跟家乡一些“撮虾子”的乡邻交流,有人在工地帮工,一天有五六百块钱收入;有人给城市家庭装空调、衣架之类,一天也有差不多的收入。这样算下来,只要身体吃得消,天天出工,一个月能有一万多块钱收入,远远超过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体面工资。

听他们说“撮虾子”的人生感悟,他们说,而今只要肯干,在省城不担心找不到活做,只是,他们做的活,很多年轻人不屑一顾。

跟踪东莞图书馆留言感动中国的家乡应城农民工吴桂春,知道他当年从东莞离职后先回了家乡省城,跟同乡到建设工地做小工,一天收入四五百元。春节过后他跟着同乡去了鄂尔多斯,栖身亲戚一家小厂。离开了公众视线,他从媒体聚焦的公众人物变成了“撮虾子”一族。

我曾在村路上见到上了年纪的村民挤在农用车开放式车厢里,从邻村插秧回来,主家以一顿丰盛的午餐相待,一天插秧费是140块钱,这是他们“撮虾子”的报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村留守者,他们的孩子多在城市打拼,有一份合同制工作,偶尔利用休息时间“撮虾子”。

生活中见过许多“撮虾子”的人:有的白天上班,晚上炒更甚至通宵不眠不休;有的一天做几份工,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背负着家庭重任的中老年人,一代人的岁月静好中往往有他们的负重前行。

这是一个颠覆人们认知的时代,人生成败得失转换太快,当人们一次次为成功者欢呼的时候,不要忘了向那些“撮虾子”的劳动者投去尊敬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勤勉诠释劳动的价值和自力更生的尊严。

2021-10-17

附:已发表《乡言俚语》部分篇目(头条)

乡言俚语20讲

https://www.toutiao.com/a6736569640274625035/

乡言俚语21-30

https://www.toutiao.com/a6741891456736166403/

乡言俚语31-40

https://www.toutiao.com/a6748825711785542147/

乡言俚语41-50

https://www.toutiao.com/a6755424411358069256/

乡言俚语51-60

https://www.toutiao.com/i6906388055050043908/

本文关键词:湖北方言常用语,湖北方言常用语300句视频,湖北方言一段话,湖北 方言,湖北方言词典。这就是关于《湖北方言冷知识,连湖北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大杂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天涯论坛网杂谈(天涯论坛网)

下一篇: 驾轻就熟是什么意思,“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等155组近义成语和36个多义成语总汇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