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日本统治下的 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日本统治下的 以及日本占领 后的统治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史话汪伪时期日本人在 的建设活动
2、1937 1945 一直被日本统治吗?
史话汪伪时期日本人在 的建设活动
自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 城,至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在 陆军总部大礼堂投降签字,日本实际控制 将近8年。日军在攻打 期间和占领 后的几个月内所进行的轰炸、屠杀和掳掠对这座 民国的首都造成了极大破坏,摧毁了国民政府之前十年建设的大量成果。此后8年,尽管日方曾先后扶持了 市自治委员会、梁 维新政府和1940年3月成立的汪精卫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用以维持城市运作,却仍然难以使 恢复原有的繁荣。
汪伪时期 城市满目疮痍,建筑废墟遍布,物资贫瘠,人才凋零。因此, 建筑业的修缮和新建并重,建筑工程规模小,建筑设计和建造水准有限。由于战争破坏严重, 特别市工务局督促和监管对民用建筑物的修复工作、主管对政府损坏建筑物的修复工作,贯穿了整个汪伪时期。
根据1945年9月的移交清册,该时期 特别市的建筑执照发放(1940 1945年)至1118号,修缮执照发放至1249号,可以推断出该时期的修缮工程数量略多于新建工程。在专业人才方面,该时期活跃于 的 师仅查有6人,9另有日本建筑师及事务所若干。这一情形与战前中外建筑师人才济济的繁荣局面大相径庭。
汪伪时期,除了经济萧条之外, 特别市的政治和文化状况也受到了日本的强权控制。而考察当时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活动,可以具体而微地观察到中方政府和日方领事之间的权力角逐,以及中方对日方既附和又排斥的微妙态度。日方曾要求 特别市工务局普查抗日意义碑,对中方政府人员进行日语培训,其中也包括从事建筑设计的工务局技士。同时,他们扶植中方曾经留学过日本的人员势力,在 建立留日会会所等。汪伪行政院虽然通令与日人周旋应谦恭,仍然尽可能保护中方利益,限制日本人的权利范围。如市工务局虽然无法干涉日本领事馆批准日本人占用本地民宅,却通过不批准建筑修缮工程来阻挠日方的实际使用。市工务局即便急缺建筑设计人才,也排斥日本建筑师在局内任职。
日人街
日军控制 之后,大肆占用 城内建筑物。首当其冲的是划出城市内最好的地区和最好的建筑物供日本人使用,建立了"日人街"。至今可以找到当时日方建造的一些痕迹。1938年1月9日,最早的一批日侨商店在 市中心一帯的"日人街"开张。日人街设置在市内最繁华地区,面积大约220町步(一町步约合15亩)。最初以军内小商店为主,逐步增加各类商业。除军人、军属外,居住此地的日本人(包括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籍人、中 湾籍人)约达300人。
随着日军占领 的时间渐长,日本侨民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据中国 史学家经盛鸿统计,截至1941年6月, 共有日本居留民12816人,占 全市居民的2.06%,日商企业近1200家;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时,在 的日侨数约11000人。一些日侨还投资开业开办一些中小工厂。如日商渊本次二投资5万元资金在糖坊桥60号开设了 铁工厂;另日商在汉中路开办了晃明洋行,并设有机械厂。日侨和日资企业的增多必然带来对于地产的需求。
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在整个汪伪时期,日侨可以直接向日本领事馆申请占有 城市中的空置房屋或地块,并直接由日本建筑师提供建筑改造或兴建方案,中方仅对工程略作查勘。这些案例中,住宅占很大比重。如株式会社兴南公司设计部设计的廊东街54号森川勇雄修筑房屋方案,其平面为一典型的带壁橱的和式住宅 1944年3月7日赵汶恺勘查日商大园洋服洋行工程,由领事馆许可居住,设计承包商为今村工务所;同日他也勘查了新建日本式花房所及温床等,拟开设实相 。中方政府如可查及原房主或地主的姓名,往往称兴建手续和产权不合规程,禁止建造活动。如1943年的维新路225号、碑亭巷53号日商建筑改造,由 工务所绘制设计图纸,但未获得中方政府批准,这两处房产应该没有实际建造。这或可视为对日方控制的一种微弱反抗。
五台山神社
1938年《读卖新闻》消息中提到的 神社与现存的 五台山日本神社相吻合。五台山神社原为一组带鸟居的近代日式建筑群,现鸟居不存,仅存两座大殿。建筑物外墙均为混凝土,屋架为木构,材料运用类似当时的 建筑,细节上带有和风。其 座大殿屋脊有菊花纹样瓦当,是神社本殿的特征之ー。本殿常用于放置神体。另一座大殿应是祭祀使用的拜殿。两座大殿周边的路灯风格与之协调,当为同期作品。
神社预算为40万日元,在同时期 民国地域范围内(不包括关东洲、伪满洲国和台湾地区)的神社中建造费用最高,于1940年2月11日执行了造营报告活动。 五台山神社实际包括两个神社,一个是 护国神社,一个是 神社。前者创立于1942年5月2日以战死的日本军人、警察为祭祀对象。后者则创立于1942年10月,所祭为天照大神、 和国魂大神,氏子数为3413户。 护国神社位于 神社范围内。神社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神职人员负责,处理重要事项则需得到当地日本领事馆许可。五台山神社的建筑师为日本人高见一郎
神社两社合一,规格较高,在中国的日本神社中比较特殊。 民国地域范围内(不包括关东洲、伪满洲国和台湾地区)的日本神社共建造过56处,包括最早建造于1915年3月的青岛台东镇神社,建造于1942年10月的 神社是最后一处建造的。这56处神社中只有 和九江两处神社内包含供奉军人军族英灵的护国神社。
日本建筑师与建筑事务所
受到战争影响,欧美建筑师在该时期罕见于 ,只有部分日本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活跃于汪伪时期的 地区。根据现存档案,可查的日本建筑师与建筑事务所有高见一郎、水野组 支店、株式会社兴南公司设计部、今村工务所、 工务所等。他们的委托人多数是日方军事和特务机构、企业以及日本侨民,其委托项目的建造地多半位于 的日人街区域。在该时期的 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项目修建和建造是各自独立的体系。
该时期活跃于 地区的日本建筑事务所之一是水野组 支店。1939年至1941年5月水野组 支店在不到两年半时间内的设计项目清单包括千元以上项目52个,千元以下项目171个,总项目金额达到134.6985万日元,其中绝大多数项目位于 ,其余位于马鞍山、秣陵蚌埠、芜湖等邻近城市。
该事务所在几年的业务扩张之后,也希望参入中方项目,故向汪伪政府的工务局申请,请准参与投标工程。仅水野组 支店的项目数量就超过了当时 政府专业人员、开业技师所进行的项目数量。可以想象,日本人当时在 占据了政治、经济的主导权,有充分的实力开展各类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