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余庆开头的上联】,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纳余庆开头的上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我国第一幅春联与三个男人的恩怨纠葛2、纳余庆开头的上联,天下第一联新年纳余庆1、纳余庆开头的上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我国第一幅春联与三个男人的恩怨纠葛
文||王官令仪
又到一年除夕日,家家户户贴春联。中国人过年,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
那么,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什么时候有的,又是谁写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位亡国之君:孟昶。
孟昶是五代后蜀的亡国之君,在亡国前一年,他写下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联是好联,可这幅春联里牵涉到的两个人,却成了孟昶的噩梦。
新春辞旧岁,新人换旧人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后蜀的亡国之君,他16岁即位,初期也算是个霸气有为的君主,不仅诛杀了恃功骄横的大将李仁罕,让满朝文武慑服,而且攻城略地,扩张了后蜀的国土。
当时中原战乱频繁,而蜀中相对安宁,加之蜀中富庶,美人如云,于是孟昶和大臣们开始玩物丧志,孟昶纳花蕊夫人为贵妃,日日宴饮享乐。
孟昶虽然疏于国事,但对文化的发展却很上心。这也难怪,毕竟他是一位会填词谱曲的文学青年嘛!
孟昶命人收集了当时的“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取名《花间集》,成了文人词曲之祖,还将《论语》等十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印行天下,而且他首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画院,把蜀中有名画师都邀来入驻,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
在这些文化功绩中,最有名的,要数他写出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孟昶和他创作的春联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964),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每年除夕,孟昶都要让学士们题写桃符,大概都是些避凶就吉的话,但都写的不工整,入不了文学青年孟昶的法眼。于是孟昶大手一挥:起开,接着大笔一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好诗句,好寓意,好对联,好工整!大臣们纷纷称赞。
“余庆”,就是先辈遗留下来的福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上联意思是新年到了,我们都能接纳和享受先代的遗泽,下联的意思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福泽绵延。
这幅对联里,首字和尾字合起来为“新春”,上下联合起来有“新春嘉节”四字,寓意多么美好!
然而,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是一个有着奇异直觉的女人,她隐约觉得,这是一副不吉利的对联。
为什么呢?原来,长春节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就已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他的诞辰日定名为了“长春节”,以作庆贺。
农历二月十六左右,也正是春节之后,也就是说孟昶写完“号长春”还没睡几个好觉,赵匡胤就在自己宫殿里庆祝着生日“长春节”,并在生日宴会上和大臣们商量如何讨伐后蜀。
余庆,则更奇巧,因为宋太祖手下有个大将叫吕余庆。宋太祖在自己的长春节上,正想着攻灭蜀国后,将吕余庆派往成都驻守。
如此看来,这在当时真正不是一副好对联,不知是孟昶乌鸦嘴,还是他有预言的能力,总之这个年过得有点糟心。
宋太祖赵匡胤生日是“长春节”
就这样新年刚过,965年,宋太祖赵匡胤便派兵消灭了后蜀,并将孟昶和花蕊夫人等三十几人掳到了宋都汴京,同时任命吕余庆去做原后蜀都城成都府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据史籍记载:“吕余庆本名胤,字余庆,因避赵匡胤讳,以字行,乾德三年知成都府,严刑治乱,军中畏服。”
真是没想到,纳余庆,原来是迎来了吕余庆,号长春,是给赵匡胤过生日!
新年题写春联,本是为祈求吉祥和国泰民安,没想到孟昶的一副春联却成了亡国的先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悲剧,不过对宋朝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喜事呢。
吕余庆接替孟昶后,把成都治理的不错。不过孟昶被赵匡胤俘虏后,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先是,赵匡胤嫌孟昶太奢侈,摔了他的夜壶,因为孟昶的夜壶居然用七种珍宝来装饰,岂有此理,宋室皇宫里的饮食器具也没这么奢华吧!
接着,赵匡胤看上了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于是把花蕊夫人收为己用,可怜一代文学青年孟昶,七天后就不明不白的死掉了。
赵匡胤摔了孟昶的夜壶
新桃换旧符,桃符成春联
自从亡国后主孟昶题写了春联的范本之后,过年题写春联开始流行起来,北宋时已是家家户户有春联了。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其实最初都是为了辟邪驱鬼神的,而桃符到了孟昶之后,就逐渐转变为题写新年的祝福和祈愿了。
春联自孟昶始
在孟昶之前,桃符一直是古人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木板上画有神荼、郁垒两位驱鬼神的画像。
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沧海上有个度朔山,山上一棵巨大的桃树,树枝间有个门,有鬼经常出入。门边有两个神,就是神荼和郁垒,负责安检,对于那些十恶不赦的恶鬼,就用苇草捆起来,丢给老虎吃。
可是,人间鬼怪太多,神荼和郁垒两人忙不过来,于是黄帝便灵机一动,制作了两个桃木人摆门两边,并在门上画上神荼、郁垒和老虎的画像,发现驱鬼效果是一样的。
就这样,黄帝向全国颁布了一道诏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木刻制神荼、郁垒门神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以保平安。后来,人们嫌刻桃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上神荼和郁垒的像,并写上两神的名字,发现效果同样好。第二年除夕,将旧的取下,换上新的。
桃符门神
再后来,人们在桃符上除了画神荼和郁垒的神像外,也写一些吉祥语,只是写的不怎么工整好看。直到孟昶写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时,才算有了第一副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也许是孟昶改变了原来桃符画门神像以驱魔除鬼的传统,才遭到了亡国的报应。但也正是因为他,让春节少了一些迷信的色彩,而多了几分热闹喜庆的气氛。
孟昶之后,桃符逐渐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到了明朝,人们开始将对联写在红纸上,这才成为今天家家户户门前贴的红色春联。
如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幅对联,再也不是孟昶当年一语成谶的亡国之对了,而是一副寓意着祥和美好、福泽绵长的佳对,可以尽管帖。贴春联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从右往左贴,可别贴错了。
2、纳余庆开头的上联,天下第一联新年纳余庆
今日赏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应该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关于春节的顺口溜了!
中国人过春节,有两种说法:一是“一进腊月便是年”!“腊月”就是祭祀月,“腊”本是古代的一种祭礼!
再一种是“一过小年便是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大年三十是除夕,正月初一是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年过完!故有“老李老马歇十六”的俗谚!
在上述顺口溜中,遗漏了一种很重要的过节活动:除夕日,除旧布新贴春联!
说起春联,就不能不提,我国古代的第一副春联——由后蜀主孟昶亲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按照最基本的联则,这副春联并不工稳!因为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词性不同:“庆”是动词,而下联的“春”则是名词!
这副春联,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具有开先河、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元旦(中国古代称春节为“元旦”“元日”)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
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降妖除魔的“门神”。
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这副对联之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成作者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孟昶所书的这副春联,仍然是题写在桃符上的。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认为,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字面上看,“新年”和“嘉节”都是偏正关系的合成词,意同:新的年节,美好的节日。
“纳”是动词,“享受”之意,“纳福”“纳凉”之“纳”即此意。“号”可以是动词,可以是名词。世人多以为是动词,“预示、意味”的意思。但“号(háo)”作为动词,只有“号叫、哀号”之类的用法,是“叫唤、大声哭”的意思。
愚以为这里的“号( hào)”作名词解更为合适!意思是:这个佳节的名称叫春节;春节一到,春意便常在了!
“余庆”对“长春”,虽不很工,但寓意绝佳。现在我们常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庆有余”从“纳余庆”衍化而来,但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是庆贺有余钱、有余粮等等;后者则是“享受先代为后代遗留下来的福泽”,系从《易•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演化而来,与“积得阴功”意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
对联的上乘之作,自然是工对、严对。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有一些奇联、佳联,并不以文害义,为追求形式的工稳而牵强附会。后蜀主孟昶即兴撰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为中国历史上对联王国里的第一副联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工稳与否,苛求不得!
关于这副春联,有四种说法:
一是《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二是《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余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余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三是《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四是《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用最后一种说法。“末年”,指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从语意来看,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有趣的是,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后蜀的都城成都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自己的生日——农历二月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天下竟有这样巧的事?莫非是后人杜撰附会?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本文关键词: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的意,什么纳余庆,新年纳余庆嘉节启新芳,新年纳佘庆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下联。这就是关于《纳余庆开头的上联,我国第一幅春联与三个男人的恩怨纠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