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是什么 增长的拼音怎么读增长思维模型,其实很简单,可惜你真的未必知道。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企业。所以这篇文章值得多读几遍,刻意练习。首先介绍一本书《良性增长》,这本书说的是,增长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今天从企业角度来讲,当然也可以隐射到自身
增长思维模型,其实很简单,可惜你真的未必知道。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企业。所以这篇文章值得多读几遍,刻意练习。
首先介绍一本书《良性增长》,这本书说的是,增长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今天从企业角度来讲,当然也可以隐射到自身的发展。
良性增长就是改变心智模式,用客户需求出发,来审视自己的企业。
如何改变心智模式呢?
第一步:重新定义你的增长边界,找到一个更大的市场;
第二步:在这个更大市场,发现不连续性,找到你的切入点。
第一部分:怎么重新定义新的增长边界?
举个例子:有的企业用产品定义自己的边界,比如饮料公司,服装公司,影视公司;也有用技术定义,比如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等等
这种定义没错,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限制一条明确的硬边界。
怎么解决呢?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当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经有了很大占有率,但是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怎么办?一开始都想从百事可乐手里抢市场,但是这个就像考试,60到90容易,90到100太难了。
针对这个问题,可口可乐重新定义边界,目标不是碳酸饮料市场,而是尽可能占领消费者的胃,满足人类一切引用需求,这样至少可以增长30倍,所以可口可乐开始布局新产品线,到更大的市场去。
这就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并且是隐藏在明面需求下的人类最本质、最底层、永恒的需求。
再比如苹果公司,不是制造数码产品定义,而是创造这个世界的极致变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比如迪士尼,定位创造快乐而不是影视公司或者娱乐场
第二部分
重新划定边界后,对外,怎么找准市场切入点,对内,怎么改变企业的基因。
对外,怎么找准市场切入点:
找到“不连续性”,只有存在不连续性,就有机会。记住任何市场都没有所谓的绝对成熟市场,也就永远存在不连续性。
比如,星巴克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咖啡,对休闲方式的需求。以前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但是,假如反过来,从客户需求来看。你会发现,星巴克满足的,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在休闲时间,对咖啡的需求。但是办公室时间,那些在写字楼里的白领,却只能喝速溶咖啡。这就是一个新机会。所以瑞幸咖啡快速增长。
再比如,美团的酒店业务。当年,美团开始做酒店业务时,携程、途牛、去哪之类的企业,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好像也没机会。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这些企业满足的,只是出行期间,在外地订酒店的需求。而实际住酒店的,除了外地来的,还有很多是本地人。于是,他们就针对本地人对本地酒店的需求,开发了自己的产品。从这个点切入市场之后,再一步步扩大产品线。
对内,要实现统一共识,这是很难的。怎么做呢?
用“黄金圈”的思维方法,设计企业愿景,就是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过程,通过不断追问。
比如,一个做新能源汽车的公司。按照黄金圈法则,它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显然,这是一个新能源汽车公司。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做?也很好回答,做法是采用先进的环保能源技术,让汽车既具备足够的动力,又不会带来污染。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会带来什么结果?当然,结果有很多。比如,公司能盈利、用户会获得更好的体验、解决绿色出行问题,等等。这时,你要从中选取,最能打动人的那个结果。对新能源汽车来说,很可能是,留给后世子孙,一个更加生机盎然,更加洁净的地球。
到这一步,这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黄金圈,已经很清晰了。
但是,到这步还没完,关键是下一步。你真正对人讲的时候,要把这三个问题顺序倒过来。也就是,先说为什么,再说怎么办,最后说是什么。比如,我们公司的愿景是,留给后世子孙一个更洁净的地球。在这个目的下,我们的做法是,从绿色出行开始。在这套做法下,我们目前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按照这个顺序讲下来,感染力就会强很多。假如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套方法来设计自己的企业文化。
比如,苹果公司会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突破。这句话回答的是为什么。然后再说,我们的方式是把产品设计做到极致。这是在回答怎么办。最后再说,本着这套方法,我们目前做出了好用的手机。这就是在回答是什么。
顺便一说,这套方法不光对企业有用,对个人也同样有用。大多数演讲都是这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