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光岳楼上翰墨香2、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聊城名胜古迹之-古东昌府八大景1、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光岳楼上翰墨香
郭沫若题字
丰子恺为光岳楼题写的藏头联
丰子恺赠画
启功为光岳楼题写的“共登青云梯”
施闰章题写的“泰岱东来作翠屏”
施闰章书丹拓片
■ 刘文涛
光岳楼是聊城最著名的古建之一,也是聊城的地标建筑。近年来,我每年都有几个月在聊城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地点都离聊城老城不远,闲暇时我爱去光岳楼转转。仰望斯楼,冲霄凌汉,如翚如翼。斯楼永固,而四时之景不同,我常来常看常新。我对古建一窍不通,但对悬于楼上各层的匾额、楹联很感兴趣,这些匾额的书丹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家,他们是如何与光岳楼结缘的?这些匾额、楹联的背后故事是怎样的?
魏聊先生是光岳楼管理处原主任,守望光岳楼40余载,对光岳楼上的砖瓦榫卯、前世今生都熟稔至极。下面所有的见闻和故事,几乎都来自他的讲述。
一楼清代安耀拔题“宇宙文衡”,二楼清康熙帝题“神光钟映”,清代状元邓钟岳题“太平楼阁”,清代解岚题“就日瞻云”,四楼清乾隆题“光岳楼”等匾额,都是原就存在,后因战争动乱,原匾毁坏, 现在的这些都是后来根据老照片及其他资料复原的。而现在悬挂在二楼北侧的郭沫若先生题的“光岳楼”,二楼敞轩口启功先生题的“共登青云梯”,平台东大门施闰章先生题的“泰岱东来作翠屏”等匾额,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立,资料翔实,间有魏聊先生解惑,不会有大讹误。
先说郭老题写的“光岳楼”匾。说此匾额,就不能不提李士钊先生。李先生是聊城老城里人,上世纪30年代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抗战后参与《抗战日报》创办工作。1945年为中国赴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代表团翻译《联合国歌》。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担任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武训学校校长,他曾邀请郭老为该校教授。1957年回到山东任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967年被“遣返”老家聊城,后在地方印刷厂做校对员。1974年是光岳楼建成600周年,李先生萌生请郭沫若先生为光岳楼题匾额的想法。囿于当时特殊环境,他无法进京,就写信给茅盾先生代为转达。郭老知晓后,很快写好并寄到聊城。同样的内容郭老写了两幅,一为繁体字,一为简体字,后选取繁体字幅放大刻制了匾额,悬于光岳楼上至今。郭老题字原件现珍藏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我还见过一张照片,是郭老题写的墨宝刻成匾额后,李先生与匾额的一张合影。李先生头戴“火车头”帽子,穿着宽松的棉衣棉裤,昂首挺胸站在高及肩膀的匾额前,嘴角微翘,双手攥拳,那种在逆境中的乐观神态让人难忘。
还是1974年,李先生也邀请丰子恺为光岳楼题字。丰先生于1975年立春当日(那天正是南方的小年),为光岳楼撰并书写一对联:“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上款题“光岳楼补壁”,下款落“乙卯立春丰子恺撰并书”。这是一副很巧妙的藏头联,上下联首字恰是光岳楼的“光岳”二字。丰先生的字以魏碑为基,掺入行书、章草笔法,使生硬的铭石之法多了些许灵动,自成特色。丰先生1975年9月15日在上海病逝,这副对联是在丰先生去世前7个月时所书,弥足珍贵。这副对联后来被放大刻成抱柱联,挂在光岳楼二楼乾隆行宫大门左右两侧,为古楼增辉无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丰先生除了为光岳楼撰写了这副对联外,还给过光岳楼一幅画。画上远山苍黛朦胧,近崖壁立奇险,悬崖上一楼阁,悬崖下苍松几株,生于石隙。远山近崖间为一汪碧水,水上有舟,舟上有人,舟中人与楼阁中人风物互观。画左上角题;“山明水秀,光岳楼补壁,子恺画。”下钤“石门丰氏”印。有人说此画有山有楼阁,是不是丰先生未到过聊城,没见过光岳楼,仅凭光岳楼名字想象出来的画面。我观察原物照片后不太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这幅画是丰先生之前已画完并落款,李先生邀请丰先生为光岳楼赐墨宝时,丰先生仅是找出了这张有高山有楼阁的画,补题了个上款而已。并不是专门为光岳楼所画。我的证据是“山明水秀”这几个字和“光岳楼补壁”几个字的墨色不同,可能不是同一时间所书。不管怎样,这都是聊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而玉成此事者,竟是尚处逆境中的李士钊先生。
不光是光岳楼,海源阁、范筑先纪念馆、聊城公园等名胜,都有李士钊先生邀请全国名家的题字留存。他还是聊城最早文物档案的整理者,他对聊城的现代文物保护与文物管理事业有开创之功。
启功先生题写的“共登青云梯”匾额悬于墩台上的敞轩内檐。登光岳楼,从方形墩台底部东侧进入逼仄的梯道,踏着青砖铺就的踏道,铆着一股劲向上攀,踏道的尽头就是墩台上的敞轩。就在为刚才因铆劲而仰天喘口大气时,一抬头就能看见启功先生题写的匾额。应景应情应需,恰到好处。匾额上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应该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石门最高顶》一诗。诗中有“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后来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化用了谢灵运的这句诗。启功先生题在这里一语双关,既表达了登梯上楼的现实,更表达了更上一层的追求与祈愿。这幅题字,是1988年魏聊主任与当时聊城文博界老前辈张竞放先生,去北京托请吴九龙先生到启功先生处求取的。张先生大学毕业后先就职于山东省博物馆,后调回聊城。吴九龙先生北大考古系毕业后也曾就职于山东省博物馆。他们是前后同事。吴先生又是临沂银雀山汉简的发掘者、整理者、研究者,后被调入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是简牍、兵书及古代军事史研究的大家。而启功先生更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古代字画鉴定工作,吴先生研究简牍,与启功先生相稔也很正常。启功先生不但题写了“共登青云梯”,还题写了“聊城博物馆”的牌匾。
再说平台东大门门楣上施闰章题写的“泰岱东来作翠屏”匾额。原来并没有这块匾,但事情的发生、存在就是有这么多巧合。施闰章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文学家。顺治十三年任山东学政,两年后,淄川人蒲松龄以县、府、道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受教于施闰章。也就是说,施闰章是蒲松龄的老师。顺治十八年施氏又调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再之后蒲氏虽在考场上屡试不中,但却因一部《聊斋志异》名垂千古。《聊斋》里的名篇《胭脂》,讲的就是发生在东昌府的故事,这是部无妖无鬼的公案小说,胭脂案延续了蒲松龄以曲折离奇见长的著文特征。蒲氏在故事中安排最后抽丝剥茧理出完整证据链的明公,正是自己的恩师施闰章。胭脂之案或许确有一二的真实性,反正后来传成东昌女子胭脂常于光岳楼旁的东昌湖畔梳妆,东昌湖又叫了胭脂湖。到了康熙六年九月,蒲松龄书中描绘的力破奇案的施闰章来到了聊城,并在光岳楼上夜饮,并留下了一首诗:“危楼千载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拂槛寒星晴历历,侵衣银汉昼泠泠。地连朔雪孤城白,天人齐烟一带青。尊酒未酣人欲散,西风黄鹄度空冥。”最后还刻成了碑。康熙六年施氏来登光岳楼时,蒲氏应不知,此时蒲氏写的《聊斋志异》也尚未成书。但后来,发生在光岳楼下的奇案在蒲氏笔下诞生,小说中审理侦破此案的主角却真实地登过光岳楼,还写了诗,刻成碑,碑还在。一座光岳楼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串联起来,真事离奇得像故事,故事也有了真实的痕迹,我觉得这比聊斋里的故事还精彩。施氏诗中的“泰岱东来作翠屏”,我觉得是光岳楼现存诗篇中最磅礴大气的一句。光岳之名初意是有光于岱岳,而施氏借酒劲诗意一出,就成了岱宗泰山仅仅是光岳楼东边的一道翠绿色天然屏风了。后来的有心人把这诗句从诗碑中摘出来刻成匾额,挂在东门门楣上,正对着岱宗泰山,实在是高。
光岳楼上除了匾额,楼内鲁班龛左右金柱上的对联也是文书俱佳。文是民国年间聊城县长孙桐丰所撰:“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该联原物已毁,现存是山东大学著名教授蒋维崧先生于1992年重新书写的。蒋先生写得不飘不滞,含蓄隽永,这是我见过的他行书联中的精品。
一座光岳楼,已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沧桑。其最初的军事瞭望功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剩下的是阅尽世间波诡云谲后的积淀与厚重。而这一块块匾额和楹联上的文字,就如同是解读这座厚重楼阁的一枚枚钥匙。因为每一幅文字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曲折又动人的故事,光岳楼上,历史悠长,翰墨飘香。
(作者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2、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聊城名胜古迹之-古东昌府八大景
【光岳晓晴】光岳即光岳楼。
光岳楼旧称“古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它是用从运河运来的修城余下的木料所建的一座更鼓楼。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
光岳楼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高9.38米。底边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渐有收分。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 光岳楼下楼门的右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乾隆题写的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楼。
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小门门额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西侧小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侧小门则是登楼的唯一通道,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洞宽1.86米。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4级至梯台。楼台南壁设有一小窗,供通风采光之用,北转升37级至平台,再升15级达台面,共计56级。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所用木料来自苏禄国(今菲律宾)。
一楼门侧立一石碑,上刻乾隆帝诗刻一首,为其八十岁最后一次南下归途中所作。当时光岳楼为其行宫,就在二楼。
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为4.05米,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尽间面阔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楼身之回廊。楼本身平面面阔进深皆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0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露清水砖墙。每面明间设板门两扇,无门饰。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楼面两次间开窗。内槽金柱共计12根,直径亦0.60米,髹黑漆。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
在南门一楼檐下,悬有木刻横匾一方,“宇宙文衡”为康熙年间董沐所题。
二楼檐下,悬有木刻横匾“神光鐘暎”,为清康熙皇帝所题。传说康熙皇帝曾四次登临光岳楼,有一次康熙登临光岳楼,见南方有一道彩虹出现,于是亲题匾额《神光钟暎》,“神光鐘暎”的意思是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神光鐘暎”匾,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
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
第三层系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进深皆5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拱科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使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等在这座楼上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层东次间由北向南上13级台阶抵第四层。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共有柱28根,面阔进深皆3间,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明间面阔5.66米,大于其它各层明间,目的是为十字脊加长,提高光岳楼的重心,使之在外观上更加雄伟。明间设窗6扇,次间装冰纹圆窗。中间为空井,四周设栏杆。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楼中心为一大莲实,四围横木上有红蓝绿四种颜色的莲实,体形较中间莲实略小。莲实都雕工精美,色泽艳丽。据传楼内以莲实为饰取其水意,以镇火神。的确,光岳楼自建成至今,从未遭遇火灾,所以当地人至今以莲实为吉祥物。
清朝乾隆皇帝11次东巡、南巡,9次过聊城,6次登光岳楼。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宫之一。楼上悬挂的“神光钟瑛”匾额系清朝康熙皇帝所题,意为东岳之神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乾隆皇帝登光岳楼时,称赞聊城:“高下耕桑俯沃野,北南水陆接通衢”。
附属文物 有石碑7通,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分别立于一楼廊下四周,其中南面3 通,东面2通,北面2通。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
【附件】登光岳楼即事
登光岳楼即事
乾隆
层栏画构入云区,耸峙城中镇西隅。
高下耕桑俯沃野,北南水陆接通衢。
虹光奕奕扶梁焕,泰岳岩岩罨牖铺,
长记短诗初读遍,子安牛斗句曾无。
【巢父遗牧】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传说中高士巢父曾隐居聊城,以下是传说故事:尧从16岁开始为天子治理天下,他在位时,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把天下划分为9州,9州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聊城时属兖州之域。国家昌盛富强,毛泽东诗中曾夸赞“唐尧虞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尧在位70年,到了86岁的时候,他觉得年老体衰,不能担负天子之责,就想传位让贤。
一日,他对上朝的群臣说:“四岳:朕在位七十年,你们诸侯之中有能顺事用天命的人,接替我吗?”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他“顽凶”心术不正,好与人争讼,说话不讲道理,故不能用。又有人推荐共工,尧说共工好夸夸其谈,办事极少,表面恭顺,背后却干坏事,故也不能用。尧见大家推荐不出合适的人选,便提出让主管四岳的官员来接替他的职位,四岳推辞说,无才无德,不堪胜任。后来,尧便访朝野,广为举荐,后来,听说有个叫巢父的人是个人才,尧便想请他出山。
胸怀济世安邦之策的巢父,在聊城一带躬耕放牧,隐居不出。他在树上修筑了一个巢,夜晚就躲进巢里睡眠,人们都称他为巢父。尧派去的人找到了巢父,请他出来治理国家,允诺要以天下相让。巢父丝毫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尧的邀请。尧没有办法,又打算去寻找许由。许由是巢父多年的好友。巢父得知后,提前传话给许由说:“你赶快躲避起你的形体,藏匿起你的锋芒,否则,你就不再是我的朋友”。
尧终于找到了许由,告诉他要让与君位。许由同样拒不接受,逃到河南登封县东南的箕山之下,开垦荒地,耕耘播种,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后来,尧打听到许由的下落,再次托人请他出山去做九州长。许由非常厌恶,认为这些话更加龌龊和卑劣,以至于他的耳朵也因为听到这种脏话的缘故而变得污浊不堪。他于是起程到了颍河之滨,不停地用河水去冲洗他的耳朵。
多年以后,许由再次遇到正在放牧的巢父,许由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告诉巢父自己如何从箕山之下辗转到了颍河之滨。巢父听后淡淡地说:“如果,你深居山林,心如磐石,不贪图利益,不去接触权贵,那么,自然就不会有人拿爵禄来干扰你了”。他们谈话之间,许由又回想起“九州长”的事,不由得又去溪边洗耳。巢父责备许由道:“你真的担心脏话会沾污了你的耳朵,那么你洗耳就不会污染了溪水,而污水难道不会弄脏了我正在饮水的牛口吗?”许由无言以对。巢父说完,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尧经过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最终选定舜为其继任人。巢父和许由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世代传颂。二人并称巢许,亦作巢由。《汉书·鲍宣传》中有“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句。古代有才学的人,而又隐居不仕,含有一种洁身自好,飞遁鸣高的意境,故备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巢父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生活放牧的地方,修建了巢父墓。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此处的“旧治”,是指巢陵故城的旧聊城县治所而言。
清嘉庆《东昌府志》载:“石晋陵城,开运二年河决王城毁,……曾在聊城一带放牧,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死后葬于聊城”。聊城古有巢陵城,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的大石槽村西。
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崇武连墙】明清时期漕运码头。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俗称“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位于今聊城东关闸口以南800米处的古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聊城运河大码头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明清两代运河畅通时,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大码头一带,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大码头附近曾有一御碑,是清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税收而立。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1994年4月,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云春曙】依绿园
依绿园坐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到市粮食局西墙,略作长方形,占地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
“丽农山房”为依绿园主建筑。丽农山房西边累土为山,名曰华山,山房南面也有土山,名为南章。南章左右分别是名为邀月的游廊和称作蓼庵的水榭,两建筑东面是通往晚晴书屋和砥斋的双桥。双桥之间有小玲珑馆和名为可亭丽的房间。山房北面有轩房一处,三面临水,故名枕流漱石台。此轩西北有一亭,“绿云深处”的名字正好迎合依绿园的原名“绿云楼”。
依绿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不仅在古城内有,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部分。据说,因为靠近运河,乾隆东巡来聊城的时候就在北园接见地方官员。”如今,依绿园的陈迹也已经消失殆尽。
当年,郑板桥来东昌府,夜降大雪。第二天,众人踏雪观竹,当时知名画家吴竹堂,即兴泼墨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郑板桥欣然为面南的一处园中宅子题写了“喜雪斋”,以示文人清高自洁的秉性。喜雪斋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是清代书法家、清官刘墉撰写——“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
据聊城市财政局邓钟岳之第八代传人邓树堂先生介绍:东昌府衙(包括依绿园,依绿园为府衙的后花园,因靠近城墙西北角的绿云楼而得名,园内有“十八景”。绿云楼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绿云春曙”)。地址在今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及西花园,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
园内亭台、池榭、小桥、幽阁疏密谐和,假山峥嵘,翠峰叠秀,花木繁茂,溪水长流,晚景书屋、丽农山房、绿云深处等12景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五百年前聊城一大胜景。
依绿园亦称道署花园。源于宋、盛于清,毁于民国初年,因其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
【古甃铺琼】古甃即古井,在今聊城旧城的西北角,传说井底是白玉铺砌,井水清澈碧莹,一望即可见底。井壁长满茸茸之青苔,与水中之晶莹琼玉相映。
注:甃音:zhōu昼,甃的本义为井壁。《说文》:“甃,井壁也”。段玉裁注:“井壁者,谓用砖为井垣也”。《五经文字》:“甃,砖垒井”。参20页西关古井条。
【圣泉携雨】聊古庙相传为上古高阳氏颛顼衣冠冢及供奉拜祭。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
圣水井,位于聊城东昌府区闫寺镇审李庄东、聊古庙遗址附近,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雨”。
圣水井近似普通砖井,因弃用已久,蔓延的杂草几乎把井口湮没了,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冷清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寂寞的古井。井壁的砖面布满青苔,好似翡翠点缀其上,井水清澈可鉴。井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青砖和青瓦的碎块,随手便能捡到一片年代久远的陶片或瓷片。以前在井和陵墓前曾有聊古庙,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殿顶起脊,飞檐斗拱,殿内雕梁画栋,庙的整体结构布局得当、协调紧凑。庙内大殿供有高阳氏颛顼的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和后妃神像,1945年聊古庙被毁掉,现只剩下遗址在诉说着历史。据说古时山东瘟疫流行,死亡百姓不计其数,上天为救下界百姓而赐了这口井,百姓喝井水便可治瘟疫。瘟疫流行时,唯这儿的百姓不得瘟疫,就是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
【仙阁云护】指万寿观的“昊天阁”。
万寿观在今万寿观街,现海源阁宾馆西院墙外。万寿观是明代古建筑群,道家胜地,供奉上八仙及下八仙。计划重建,为东昌府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原聊城的名胜万寿观楼阁两壁上所书的“龙”、“虎”二字系 邓钟岳书,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铁塔烟霏】铁塔指护国隆兴寺寺塔。
2006年国务院公布聊城铁塔为第六批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铁塔本身没有铭记,地方文献中亦无记载,从塔的形制与浮雕风格上分析比较,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是聊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明永乐年间曾经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由僧人募捐重立。
聊城铁塔原为护国隆兴寺寺塔,是中国为数极少的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铁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铁塔原为13层,由于风灾地震,年久失修,上部8层和塔顶在百年前倒塌,仅存下部5层塔身与塔座。1973年3月,聊城县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组织人员,对铁塔进行了清理和重修。重立后的铁塔为12层,通高15.8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占地10.50平方米,塔座牙脚四角成卷云状,束腰四面均有伎乐人物浮雕,或站立,或舞蹈,束腰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金刚力士,怒目凸腹,手按双膝下蹲,作顶托状。塔身用生铁仿木结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宝装覆莲,塔身八面设置四个假门与四个假窗。门额上有门簪四枚,簪面成削角方形,假门上均有铺首和门钉,东西方做成半掩门式。二至七层塔身无门窗雕饰,八至十层仅雕饰格窗。各层倚柱、斗拱与一层相同,每层塔身都有腰檐平座,平座均为四铺作单,围绕栏杆,腰檐仿木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垅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顶置仰莲葫芦瓶式宝刹。1973年铁塔地宫出土有石棺、银函、辟支佛舍利。
本文关键词:聊城市的著名景点,聊城有什么著名的古建筑,聊城著名的景点有哪些,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介绍,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图片。这就是关于《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光岳楼上翰墨香》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