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绝对值教学反思(绝对值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绝对值教学反思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绝对值教学反思以及绝对值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有哪些

2、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有哪些

新学期的伊始,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一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绝对值”。   二、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 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有关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教学精心设置问题串,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有思维层次或不同理解深度的问题,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教学过程中 时向学生提供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的主动式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归纳、概括绝对值的若干性质,提炼上述活动中对绝对值代数解释的理解和应用,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语言及数学符号去表示。   2、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理解相反数、绝对值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绝对值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即讨论︱a︱与a之间的关系;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教材地位:本节紧承前一节《数轴》的内容,首先从数字特征角度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然后又借助数轴,从几何角度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同时自然从几何的角度引入绝对值的概念,然后又进行了代数解释。理解并 绝对值的概念是有理数大小比较和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又自然过渡到下节课的《有理数的加法》中去。思维及教学活动连接紧密,使前后形成整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有理数的意义,并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初步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初步发展了创新意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及技能   (1)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   (2)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3)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经历从相反数到绝对值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2)初步形成反思意识,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   四、教学重点   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从相反数的代数定义探究其几何本质,从绝对值的几何定义里理解它的代数解释。并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绝对值问题中有关非负数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七、课前准备   1、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2、学具:直尺或三角板。   八、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二   一、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课型:讲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消元”思想,初步 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3.经历化未知为已知的探索过程,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在解题过程中 “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探索新知;第 节:巩固新知;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买门票”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   设他们中有x个成人,y个儿童,我们得到了方程组x+y=8,5x+3y=34,成人和儿童到底去了多少人呢?在上一节课的“做一做”中,我们通过检验x=5,y=3是不是方程x+y=8和方程5x+3y=34的解,从而得知这个解既是x+y=8的解,也是5x+3y=34的解,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是方程组x+y=8,5x+3y=34的解。所以成人和儿童分别去了5人和3人。   提出问题: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都有无数多个,而方程组的解是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前面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这个公共解,但如果数据不巧,这可没那么容易,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回顾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不是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该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规范表达)   解:设去了x个成人,则去了(8-x)个儿童。   根据题意,得5x+3(8-x)=34,解得x=5。   将x=5代入8-x=8-5=3。   答:去了5个成人,3个儿童。   在学生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设未知数有何不同?列出的方程和方程组又有何联系?对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何启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回答, 师 时地引导与补充,力求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后能得出以下的一些要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设有两个未知数:x个成人,y个儿童。列一元一次方程只设了一个未知数:x个成人,儿童去的个数通过去的总人数与去的成人数相比较,得出(8-x)个。因此y应该等于(8-x)。而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方程x+y=8,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推出y=8-x。   2.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中5x+3(8-x)=34与方程组中的第二个方程5x+3y=34相类似,只需把 5x+3y=34中的“y”用“(8-x)”代替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可寻求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将新知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旧知识(一元一次方程)便可。   (由学生来回答)上一节课我们就已知道方程组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的是同一个未知量,所以将x+y=8变形得y=8-x,我们把y=8-x代入方程5x+3y=34,这样就有5x+3(8-x)=34,“二元”化成“一元”。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善于思考。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 解决。下面我们完整地解一下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师把解答的详细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一起来完成)   解:x+y=8,①5x+3y=34,②   由①得y=8-x,③   将③代入②得5x+3(8-x)=34,解得x=5。   把x=5代入③得y=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x=5,y=3。   (提醒学生进行检验,即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组,必然使原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都同时成立,如不成立,则可知解有问题)   下面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解答上一节的“谁的包裹多”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用已经获取的经验去解决 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规范的板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 时地加以辅导,以期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领会“代入消元法”的真实含义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第 节:巩固新知   1.解下列方程组:   (1)3x+2y=14,①x=y+3;②(2)2x+3y=16,①x+4y=13。②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完成或教师指导完成)   解:(1)将②代入①,得3(y+3)+2y=14。   解得y=1。   把y=1代入②,得x=4。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x=4,y=1。   (2)由②得x=13-4y。③   将③代入①,得2(13-4y)+3y=16。   解得y=2。   将y=2代入③得x=5。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x=5,y=2。   (2)题需先进行恒等变形,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获得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学生消元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同,所以教学中不必强求解答过程的 ,但要提出如何选择将哪个方程恒等变形、消去哪个未知数能使运算较为简单,让学生在解题中进行思考)   (教师在解完后要引导学生再次就解出的结果进行思考,判断它们是否是原方程组的解,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组解的含义以及学会检验方程组解的方法)   2.思考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评价,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1)给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取个什么名字好?   (2)上面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3)主要步骤有哪些?   (4)我们观察例题的解 发现,我们在解方程组之前,首先要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变形后的方程较简单和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的方程变形,这是关键的一步。你认为选择未知数有何特点的方程变形好呢?   (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索、讨论过程中的独特想法,请学生小组的代表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其余学生可以补充,力求让学 够回答出以下的要点,教师要板书要点,在学生回答时注意进行积极评价)   (1)在解上面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都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变形,即用含其 个未知数的代教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代入另一个未变形的方程,从而由“二元”转化为“一元”,达到消元的目的。我们将这种方法叫代入消元法。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   (3)解上述方程组的步骤:   第一步:在已知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选择一个 当的方程,将它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把此代数式代入没有变形的另一个方程中,可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步: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四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回到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或变形后的方程(一般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把方程组的解表示出来;   第六步:检验(口算或笔算在草稿纸上进行),即把求得的解代入每一个方程看是否成立。   (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尽量选取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是1的方程进行变形;若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都不是1,则选取系数的绝对值较小的方程变形。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1.教材随堂练习(在随堂练习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各个学生消元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同,可以不必强调解答过程 。可能会出现整体代换的思想,若有条件可以提出,为下一课做点铺垫也可以)   2.补充练习: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x+2y=4,2x-y=3;(2)3x-4y=19,x+2y=3;(3)3x-2y=7,x+32-y=0(注意分数线有括号功能)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把“二元”变为“一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其主要步骤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便可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再将所求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便求出了一对未知数的值,即求得了方程组的解。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 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 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 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 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 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 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 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 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 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应 用 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 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 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 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 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 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 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helpp;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helpp;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 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 , ,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 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 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 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 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1. 初一上册数学绝对值试题及答案 2. 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的应用练习试卷 3.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5. 七年级绝对值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数学是一种演绎的东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平时的训练很重要,要站在一个高的地点来看,改变情况,改变条件,或者更高一层来看,就是个新东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 七年级数学 相反数的教学 反思 与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范文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会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和 多重符号化简的规律。

在设计教学时,是先让学生把3对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又为本节做准备。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三对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观察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出现2个,进一步可发现这两个点表示的数只有符号不同,由此引出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相反数。通过从符号、数字两方面来比较,分析其特征,刻画相反数的模型:数a 的相反数是-a。再通过求具体数值的相反数归纳出: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0。并强调清楚-a不是负数。在难点的处理上利用相反数的概念进行化简。在任何一个数前面添一个“-”号, 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例如:-(-6)表示-6的相反数,即是 6。

-[-(-6)] 表示-(-6)的相反数,即是 -6。

再让学生归纳出多重符号化简的规律,是由“-”号的个数来定,当“-”号个数为偶数是,化简结果为正;当“-”号个数为奇数是,化简结果为负。

在这节课上,我遵循学习应是学习者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相反数,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总结 出简化符号规律,学生兴趣很高,气氛热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把相反数和倒数混淆在一起,这一点在设计教学时没有想到。应在练习中编写几道分别求同一个数的相反数和倒数的题目,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分别求出3的相反数和倒数。这样让学生 相反数是指一对数,它们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倒数也是指一对数,它们的绝对值不等,符号相同。另外把多重符号化简的习题的难度、数量控制好,难度不要大,题目 量 。 通过本节课的反思,我想从这几方面加强课堂教学:1.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思维驰骋的 ,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 的契机,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 方法 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 “ 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4.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从而使学 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学有所获,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范文2

本节课我是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设计并实施的。我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 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 经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一个操作、三个讨论。

相反数这节课是在数轴一节课后学习的,而数轴又是初中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图形,所以我重点利用数轴对相反数进行讲解。我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数轴,并将数轴沿原点对折,感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对称性。通过对折还比较容易地解决了0的相反数是0这一难点。( 对折后原点与本身重合。)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地方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通过观察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两数,讨论它们的异同点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第二次讨论是让学生讨论是否任何有理数都有相反数;第三次讨论是让学生讨论化简双重符号的数的规律。通过参与其中某些组的讨论,我感觉到学生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增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对0是否有相反数的讨论,同学们都很投入,讨论得很激烈,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无,他们都各持己见,最后在 引导下得出0的相反数是0的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觉得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 普通话讲得不够流利,在表达感情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以后在这方面会多作锻炼。其次就是我设置的三次讨论的时间都比较短,每次都只有2——3分钟,学生讨论得不够深入。可能设置少一两次讨论,而讨论的时间长一点会更好。最后就是这节课针对中考的练习少了一点。这些都是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加强的。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范文3

相反数这一课是有理数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一对相反数的特点并会写出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化 个数的多重符号。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本节课首先复习数轴的有关知识,在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5,-5,+2,-2,观察+5,-5到原点的距离,+2,-2到原点的距离。引出相反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归纳相反数的意义,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也会求数a的相反数,但是有些学生在求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时往往会犯几类错误,第一,求a+b的相反数,学生会写成a-b,或者把a-b的相反数写成a+b;第二,求a-b的相反数时,写成-a-b,不把a-b用括号括起来。

学习了负数之后,学生存在一个理解的误区,容易误认为带负号的数就是负数。比如学生通常会认为-a就是负数,事实上,-a是什么数取决于a。如果a是正数,那么-a是负数;如果a是负数,那么-a是正数。

还有部分学生对相反数的意义理解不清,一、相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而单独的一个数不能说成相反数;二、“只有”是指除符号以外,两个数完全相同,应与“只要符号不同”区分开,如+3和-3互为相反数,而+3与-2虽然符号不同,但它们不是相反数;三、对于相反数的代数意义不会运用,比如题目告诉我们说a+b与a-b互为相反数,学生根据这一句话不会列式,这可能是对相反数的代数意义理解不深。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练习,我认为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把每个概念弄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的意义和运用。会正确的解题就是要求学 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

★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 正数和负数课后反思

★ 数学数轴教学反思

★ 数轴教学反思 数轴课后反思

★ 七年级绝对值教学反思

★ 数轴数学教案及反思

★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 七年级数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 有理数课程教学反思

★ 数学课《有理数减法法则》反思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观察小蚂蚁的作文(小蚂蚁作文50字)

下一篇: 女生第一次是什么感受的简单介绍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