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如何用图形做春联(用自己的名字做对联刘欣语)

如何用图形做春联(用自己的名字做对联刘欣语)?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春联是新年的写照,下面是胡炀林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图形做春联

春联让生活多姿多彩,让年味回味无穷。 家在农村的我,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来过年,写春联自然就成了我的主笔。

记得刚上初中那年我才十五岁。大年三十这一天,天下着毛毛细雨,寒风中裹着鹅毛雪花,韵味着新年的到来,充满着新年的气息。吃过早饭,我便开始打扫卫生,掏沟排水,清洗板壁上头年留下的旧年画和对联遗墨,再贴上新买的年画。农村木板房都是做的花窗,为了装饰一新,便要按窗格图形用红白两色纸表上,从外面看上去成了漂亮的花窗格。我是我们家的老大,没人帮我,只有爷爷在一旁作作指导,全是我一个人忙碌着,一忙大半天,才算是做完这一些清扫装表“工程”。接着就开始写春联。因为老家的房子较宽,除了堂屋内外要贴上春联外,房子的每个柱子和窗户都要贴上大小不同的对联和横批。左邻右舍的叔叔伯伯看到我春联写得好,也都要我帮他们写上春联,春联写好了,他们又分不清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吃罢年夜饭,还得帮他们一家一户地贴上。这样,待到帮他们都贴好时,已是深夜。

回到家里,妈妈也才收拾完一年必须做完的事情,浇制完鲜红腊竹,帮我做好了用糍粑煮制的浆糊。那时乡里还没有电灯,妈妈一手拿着煤油灯,一手将春联挮给我整整齐齐地贴在柱子和门枋上。全部春联贴完时,已经鸡叫两遍,大概是凌晨三点多钟了,这时我也才安心地去睡下。

清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望着窗外的天空,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又来到了。我望着每家每户门前整整齐齐的一排排春联,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和思絮,春联它不仅让年味越来越浓,它更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幸福美满的向往。

用自己的名字做对联刘欣语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艺术研讨会现场

古有兰亭雅集,今有益合之会。近日,“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在武汉益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湖北省文联重点文艺扶持项目,也是第五届湖北书法艺术节的活动内容。与以往展览不同的是,本次展览以研讨代替热闹的开幕仪式,直奔主题,学术至上。武汉众多著名书画家、理论家齐聚于此,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对艺术家刘欣耕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以及延伸的绘画艺术展开了深入探讨。研讨会由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劲松主持。现将研讨会发言摘要整理,以飨读者。

艺术家刘欣耕致欢迎辞

刘欣耕:各位同道、各位朋友,大家在这么炎热的天气来参加我的展览活动,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欢迎。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梅花品格颂,这个展览原本是在春天举行,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现在,在炎热的夏天举办一个关于梅花主题的展览,但愿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清凉。

这个展览有书法、有绘画、有篆刻,我原本是搞书法、篆刻的,绘画前几年才开始搞。用一个现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跨界”,跨界就可能有很多问题,希望今天在座的画家们对我绘画的这一部分多多指教。我期待能在研讨会上有一些收获,能听到一些真诚的意见,对我今后的创作有所帮助。

湖北省书协秘书长李劲松参与并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李劲松(湖北省书协秘书长):刘欣耕先生是我们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现在的顾问,西泠印社的社员,中国书协前篆刻委员会的委员,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资深的出版人。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对他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以及延伸的绘画艺术,尤其是梅花艺术的创作进行座谈研究,大家的发言不分先后,时间亦可长可短,希望到会的艺术家都能够留下您精彩的评论。

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会长虞小风发言

虞小风(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会长):我来抛砖引玉。我跟欣耕兄是同道,欣耕兄人好、字好、画也好。书法我是外行,我觉得你的梅花画的很不错,有个人风格。作品以书入画,你占了很大便宜。很多画家画得好但是书法不好,有些人题款都要请人代笔,反过来再练字,这种情况很多。

书法家首先字好,把书法的用笔用到绘画当中去,我觉得你的梅花别开生面。刚刚我和天弓、本老还在研究,第一幅梅花《敢为天下先》的章法非常现代,你全部画的枝干,只点一朵梅,我觉得很新颖。把书法题款融入到画里面,整个章法看上去很协调,印章不是很突兀,但这幅画的感觉出来了。所以说,欣耕兄的绘画天赋也是非常高的,现在是梅花主题,我认为下一步四君子的题材可以继续做延伸。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艺术研讨会现场

李劲松(湖北省书协秘书长):谢谢小风先生对刘欣耕先生的创作表达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下面请各位艺术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对刘欣耕先生全方位的梳理、研讨,为我们呈现不一般的刘欣耕。

湖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铸公发言

铸公(湖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益合美术馆我是第一次来,这么优雅的环境,进来以后又看到欣耕兄的这些作品,顿感清凉。

改革开放40年以后,中国书画事业发展很快,创新意识也很强,个人面貌也很突出。因为我们搞协会工作,实际上是群众艺术工作,这么多年,也感受到了很多东西。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我们一起共事了30年,他的人品、个人修养造成了他的书法风格、篆刻风格,乃至绘画风格和人的精神状态的同一性,艺术是表达人的情感、表现人的精神追求最重要的一种展示,这些都在作品当中体现出来了,所以才有一种这样给人清凉的感受。

欣耕出道早,在我的心目中,他为人耿直诚恳,做事认真,体现在他的画里就有一股正气、清气。他70年代文革时期也画过油画,如毛主席的画像,写实的较多,这么多年搞书法,在书法报工作,绘画就停下来了。但我想底子还在,只要他想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可以进行。再加上书法的功底,他画的梅花笔笔生动,色彩的运用很讲究,很用心,很精到。

他篆刻创作早期以浙派为主,秦汉印是底功,90年代后有很多变化,尤其古玺形式的创作,其文字的运用,刀法章法,印面的艺术处理都具新意。书法早期写欧字、二王,后来篆书、隶书都临写,现在草书写得最多。几十年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现在已经70多岁了,其实这个年龄对书画家而言,正是黄金期,上升期。今天这个展览我很感动。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艺术研讨会现场

李劲松(湖北省书协秘书长):非常感谢铸公先生!40多年来,欣耕先生在书画、篆刻、绘画以及其他领域里面取得了艺术成就,铸公先生对欣耕先生一股正气、一股清气以及带给我们审美上高格调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德琳发言

黄德琳(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欣耕先生的展览。办个展很难,对一个作者来说,要求很高,出书也很难,特别是搞书法,如果涉猎不宽泛的话,看一件作品就是看所有的作品。欣耕个展不止办过一次,先前还出过一本集子,那个集子里也有绘画。一晃都是70多岁的人了,所以搞书法需要一辈子的努力,而且一辈子都在磨砺。

作为几十年的朋友,看的比较少的是他的隶书、篆书,这么多年我们主要看到的是他的草书,他的作品给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他的书卷气,不是一般的匠气、江湖气,作品能够传达一种铸公先生说的清气,是非常难的。

他其实不光画梅花,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梅花,梅花是不分时段的,它是人格的象征,品格的象征。从构图到气韵,他有自己独到的语言,不是看到别人怎样画他就怎样画,他有探索。书法方面他也有追求,篆刻方面也一样,都是有追求并都有成就。今天来,第一是祝贺,第二是学习。希望欣耕先生能够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高雅的精神享受。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艺术研讨会现场

李劲松(湖北省书协秘书长):刚刚黄德琳先生以书卷气切入,虽然欣耕先生对这个展览在盛夏展出还有点纠结,但是黄德琳先生说,梅花虽然绽放在严冬,但是它是一个人格的化身。我们在盛夏时节,品清气,品古韵,品品位,可以说是品人格、品魅力、品格调,刘欣耕先生把这样一个艺术盛宴、艺术大餐托给我们,我觉得黄主席点评得非常切题。

《书法报》副总编兰干武发言

兰干武(《书法报》副总编):刘欣耕先生是我们报社的老领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年在报社的时候他开辟了很多栏目,各种技法的讲座,使书法界受益了。

对于刘老师的艺术,刚刚有几位老师也讲了,有一股清气,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一般我们欣赏一幅作品,除技法外,可能就是气韵方面。清气、清雅,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书画艺术出于文人雅士,如果失去了清气,那就没什么可谈的。我记得庾亮评论王羲之就是五个字“清贵有鉴裁”,不仅是评论王羲之的书法,也是评论王羲之的为人。在刘先生的作品当中,也能感觉到一股清气,不管是人格,还是作品,他不做作,书画作品中也有清气的表现,非常好。

李劲松(湖北省书协秘书长):谢谢干武先生,作为书法报社的中坚力量,应该说也是薪火相传,一直都保持着我们严谨的作风,对书法传媒事业的追求可以说是一代一代的接力,感谢干武先生对书法前辈艺术的评价。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许伟东发言

许伟东(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我想说几点。第一点,当年刘欣耕老师在《书法报》当编辑的时候,我们还是小青年。那时候每周接到书法报,都把它当作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当时书法报的规模比现在要小,但是它发表的每篇文章,哪怕是小文章,我们都精心阅读。当时书法报的人特别认真,他们精心地约稿,约的都是非常合适的作者。我印象当中刘老师好像主持了一个《行书技法讲座》,后来又搞了一个《草书技法讲座》的系列文章,成了个专栏,后来那个专栏又变成了书,成为了畅销书。它是真正的大专家写的小文章,真正的深入浅出,找最合适的专家写最合适的古代书法家,对他们进行精细的分析,分析的真是鞭辟入里。比如找曹宝麟老师分析米芾,王镛老师分析汉代的东西,真的是找到了非常对的专家分析了非常对的对象,而且文章写得真是好,远比现在那些博士写得长篇文章、所谓的官样文章要好得多。这一代人非常精心的付出,哺育了我们后一代年轻的书法家,薪火相传。

第二点,刘老师从事的创作很多,还有绘画,但是我不懂绘画,我也很少研究印章,我谈谈对书法的感受。刘老师的书法有行书、草书,还有其他的书体,隶书,有时候还有行楷,很多种书体都有很重要的精品。这里面给我印象特别强烈的就是草书,他的草书显然是融合了章草和今草两种,草书有很多字往两边伸展,这样就会产生浑厚、苍茫、开阔的感觉,但是这样的伸展要付出一个代价,就是可能会影响字上下前后的节奏。但是我们仔细一看,他没有影响,我就在分析为什么刘老师写的草书没有影响节奏呢?第一,从今天现场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墨色的变化,墨色的变化也可以带来节奏的向前,持续推进;另外就是他的作品看上去追求的是比较粗犷的风格,但实际上他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致,他的草书里很好地贯彻了一种综合,粗犷与严谨的综合,激情与理性的综合,修饰得非常好,有很多矛盾都综合地解决了。

另外,刘老师的草书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是现在国展、流行大展中很多作者忽视的东西,很多作者不注重线条中段力量的保持。比如一个线条起笔很重,结尾收拾的也很注意,但是中间那一段力量和气息的贯穿不够,很多作者在这一方面有问题。我为什么喜欢刘老师的草书,因为我觉得他在这方面保持得非常好,线条的中段能够保持力量,这是一件草书从头到尾能够保持饱满的激情非常关键的一个秘诀。

其实我们对古代的名家都采取的是褒奖的态度,但他们对细节的部分不一定都收拾的那么好,比如徐渭,徐渭在技术细节上有瑕疵,但徐渭的气势很足。我去年专门到南京看了徐渭的个展,我觉得很生动。我看了刘老师的草书,大部分的气势都保持得很好,技术细节控制得也很好。我个人觉得刘老师可以再放开一点,他为人非常的严谨、细心,再放开一点可能会释放更多的魅力。

刚刚大家讲到年龄的问题,一不小心我们老师辈的书法家都已经70岁了,我们也从小青年到50岁了,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其实大家可能都有个体会,中国传统艺术都有个特点,就是入门容易深造难,入门很容易,但是每上一步都会更加的艰难,达到一个水准以后很难再突破自己。我们感觉50岁刚入门,很多单位60岁就得退休,但其实到了60岁正是找到感觉,开始发起努力冲锋的时候。其实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到了70岁,正是高峰时段,应该趁这个时候再出一批精品。几个老师都在这里,我希望不光是刘老师,铸公老师、黄德琳老师、徐本一老师、张天弓老师,抓紧这个时间段出一些作品,给后辈书法家留下更多的精品和启发。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发言

徐本一(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我跟刘欣耕先生的相识是在文革时期。文革时期,书法、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四旧,我在学校里亲眼看到一张章太炎的对联被烧了。像欣耕我们这些40年代的一拨人,文革时期刚刚20岁,我们是逍遥派,对传统文化是留恋的,表面上在扫四旧,心里其实是很痛苦的,他受到了唐醉石先生的熏陶,受到了陈定可、杨白陶先生的教导。在那个时候,20多岁的青年跟今天20多岁的青年完全不是一个文化氛围,当时20多岁的青年有一颗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心,这个种子还在我们身上,那时20多岁到40多岁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是很少的,不像现在多。我觉得受到了老一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老师的教导,使我们年轻的心保存了一枚小小的火种。通过书法、篆刻的学习,最后下放、参加工作,一直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怀着敬重之心,这点非常珍贵。到了70年代文革结束的时候,欣耕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那时候还是个小小青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改革开放至今40周年,其实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从60年代开始,20多岁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敬重,50多年不间断的坚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印各方面取得自己的成就,这一路走过来非常辛苦,现在也走到了关键时刻了。刚刚伟东讲,最后一段路怎么跑?你是20多岁跑到70多岁,后面的人生要不断地跑,最后一段是冲刺阶段。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展览现场

70岁、80岁、90岁、100岁,怎么走?我想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每天醒来就想今天总要用点纸,我家里的纸都用不完了,怎么把它用完。纸就像农民的田地,总要开垦、播种、耕种、收获,怎样收获更大的南瓜、冬瓜,收获是我们搞。我们种下去的东西在,我们不在的时候,后辈怎么看,这个问题一想多了就睡不着。看了欣耕兄的书画印,回去睡不着了。

研讨会不能光讲好话,还要多讲问题,艺术这个东西要别人讲还不行,主要是自己体会,别人讲的东西你不一定接受得了,你要自己体悟到了才能有所收获。我们在未来10年、20年的路途中应该走得更好,勇攀高峰。这不是一句空话,有时候有些诱惑会使我们放慢脚步,但是今天看到欣耕的展览,对我来说是个加油站,回去好好干。

刘欣耕:绘画对我来说是随心涂鸦,里面有很多毛病,希望接下来的两位画家多提宝贵意见,只管批评。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一原发言

刘一原(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先生一直很低调。我每次看艺术展就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去看待这些作品,因为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你不会有偏见,也不会带专业上的成见。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去直面这个作品,获得这个作品对我的直接感受,这是最真实的感受。

我今天看到欣耕的展览,我觉得名字挺好的,名字看起来很一般,“梅花品格颂”,但确实体现了他整个展览的品格和思想。这个展览有个中心,我们知道作者要表现什么东西,那他为什么要取“梅花品格颂”?他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在创作这批作品的时候,更着重的是精神性的东西。

关于书法,我不是书法家,刚刚也有很多书法家说了,我还是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去面对这些作品。书法的艺术,以我的理解是书体的艺术,更是线条的艺术。其实对书法来说,作为艺术本体来说,它是体现线条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宗白华先生说,书法就是类似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它是表现线条的美。

欣耕书法作品,从线条本身来说,很苍劲、很厚重、很圆润,这种苍劲、厚重、圆润,不管是搞书法还是搞中国画的,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手段,作品中能表现出来相当好。他的许多作品表现出了气势凌人,气贯长虹。把一个字写得好看并不难,难的是你对线条的把握,要达到一种厚重、连贯,给人传达一种气息,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展览现场

其实我们面对一个艺术品的时候,首先是从这个作品看到这个人,看到这个人的品性和人格,我们看作品不只是看作品表面的东西,字好不好看,裱的好不好看,更多的是看它的内在,它的内在传达的一种信息。我更多的是看他写这幅字画过程中的状态,传递给我的什么气息。因为人只有在这种审美当中,他才能够真正地感觉到,而不是表面上,所以我是很认真地看了他这些作品,我在里面转了三圈,他的作品确实很厚重、很圆润,而且传达的信息量也很大,感觉很带劲。

至于你的绘画,你不要以为自己不是个专业画家,应该让专业的画家多提意见,这是多余的。米家山水就是自己画出来的,一个书法家,不要背太多的包袱,以书入画,该怎么画就怎么画,就是要画的跟专业画家不一样,不要跟在画家后面套。我觉得你应该把握自身,你真正的参照系是古代的经典,绘画也好,书法历代的经典太多了,我们用不完。

我觉得现在的艺术不要有太多的框框,因为艺术是为自己,你如何在自己选取的艺术上面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提高,这个很重要。还要不断地向经典学习,提升自身。今天看到这个展览我很感动,也给了我进一步的启示,谢谢大家。

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施江城发言

施江城(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我跟刘欣耕先生是多年的朋友。这里我先讲一件事,我跟张军合作了一张三峡大坝合拢的作品,后来叫《高峡平湖图》,这张画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后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长期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一个叫复兴之路的展览中,每天的观众很多,现在天天如此。为什么说这幅画呢?当时这张画需要一方印,画上的印章不是开玩笑的,我们手上的章都太小,那张画很大,36米,那时候我跟刘欣耕先生交谈不多,但是对他的艺术、人品印象非常深。当时我跟张军一致意见让刘先生给我们刻这个章,那个章刻的非常成功。也就是说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我们的那幅作品当中,章是刘先生的,你的作品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

书画家除了个人感情之外,在艺术上是相通的。我们中国的文化尽管是博大精深,实际上它的发展是非常坎坷的,受了很多磨难,毁了很多好东西,好不容易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某种意义比形式上的批斗还要厉害,它是对审美意识的坚守,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坚守。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在这个文化体系里长大,你让我把这些东西丢掉我做不到,我必须这样了此一生,某种意义上好像是最终信仰。

看到欣耕这个展览,我感觉到他有很多追求。就这个展览而言,先讲一个大的概念,书画同源,这四个字我体会了一辈子。我过去喜欢油画,也搞过雕塑,西方的那些抽象的东西我都玩过,玩到最后我发现中国文化有个核心是西方没有的,就是我们的笔墨结构。笔墨结构是通过心灵流露出的生命的轨迹,这个轨迹还不仅仅是线,它有很多人生哲理在里头,而且这种轨迹一旦和生活轨迹融合起来之后,它就无师自通了,规则都摆在一边,就是内心自然的流露。而且中国的祖先给我们发明了最好的载体,宣纸,它非常敏感,水彩和油画的材料都比不上宣纸。毛笔也不得了,八面出锋,尖齐圆健,横平竖直,西方的油画笔没有这个感觉,可能某种效果只能用刷子刷上去,它达不到毛笔的千变万化,如果得心应手,你怎么画都舒服,这是我的体会。

“梅花品格颂——刘欣耕书画篆刻展”展览现场

所以我觉得画家到了六七十岁,已经不是素描、造型、体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这些概念,最后就是看你的笔墨,看你的一砖一瓦。好多人的东西放大看那几笔,如果那几笔是僵的,那整张画都不想看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画,可能全国美展还能得个什么奖,但是已经吸引不了我们这些人了。很多画家翻不了这个门槛,倒不是说现在的画家不行,是因为他在书法上功力不够,甚至有的画家书法意识都没有,然后画国画很可悲。

我很同意刘一原的观点,就是说你的画,不要跟画家比,画家有很多,你虽然没有专业画画,但是你书法的高度已经在那了,你只要把它搬过来,管它什么造型不造型,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只提一点,不要画得太满,画面简单一点,越简单你的书法味道就容易出来,满了之后,就考虑别的东西去了,越简单,笔墨结构就越容易出来。

我对欣耕的书法最欣赏的一点是诚朴的感觉,很朴实,而且给人感觉很真诚,不张扬、不做作。有些人名气很大,但给我感觉他是在以做作的办法表现他的率真。其实一个人诚朴也好、厚实也好,才气张扬也好,洒脱也好,本性就在那摆着,你就很诚朴,实际上你不妨再放一点。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孟庆星发言

孟庆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博士):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感觉到刘老师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勇于进取的精神让人敬佩。我想谈的一点就是人书俱老的话题,人书俱老是有条件的。人老书不一定老,有的人老了就是生理上老了,但是他的艺术反而退化了,有的人老了艺术也在逐渐提升,这里面肯定有一个他自身的艺术逻辑。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独特的心理追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独特的艺术追求,那么他即使年龄很大,他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反而退化,因为他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他要什么,但是我们今天通过刘老师的这个展览我能感觉到他对艺术的追求是非常清晰的,就是我想要什么,我想干什么,他是非常清晰的。前面有老师谈到有清气,这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刘老师在审美追求上还有一点就是飞动的追求,还有求古的追求,我觉得这两点也非常重要。虽然刘老师的底子是书体,但我们看刘老师的书法,有一种飞动的气势,我想这是刘老师书法包括篆刻的一种特质,还有一个就是求古,古色古香,刘老师的作品中也有章草的东西,他是往前在找。

刘老师是搞书法篆刻的,但他在绘画上也做了探索,今天也有很多书画作品。因为我是在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我们书法专业是放在国画系,今天我也想顺带提出一个问题,就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探讨一个画家书法字,画家搞书法这种类型,但是现在我觉得当国画自身受到西方的造型影响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传统的笔墨在国画这个系统中有的时候慢慢流失了,我感觉现在很多画国画的顶着国画的名字不一定是纯粹的国画语言。我们在探讨画家书法字,我们能不能也探讨一个书法家的绘画作品的问题。

刘老师从书法的角度切入到绘画里面去,有些东西还是很宝贵的,就是笔墨的语言,我们系的一些画国画的老师,因为他们接受了很严格的西方造型,他们画着画着就画到西方造型那边去了。我觉得我们搞书法的,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路径切入到绘画里面去,也未尝不可。刘老师也在探索这个问题,刘老师的这种创作类型让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书法家的绘画问题,怎么去呈现?西方很多造型的东西入侵到国画里面的时候是否书法家的切入变得非常有意义?我就谈这些,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张天弓发言

张天弓(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对这个展览,一是祝贺,二是学习,三是受刺激。受刺激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都在考虑这个事情,搞了一辈子的书法、书画,到了我们60多岁的这个年纪,我们前面的东西我们怎么梳理,下一步怎么走。今天参加这个会非常好,很轻松,听到我们这些老画家、书法家的见解我很受启发。

刚刚大家说的我都同意,我今天想说什么呢?第一个,你有优势,就是我们书法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道,一个是人。道我们可以说的很高,哲学的道,人生的道,宇宙的道,也可以说的很具体,技法里也有。再一个就是人,自己的个性,你有优势的就是曾主编《书法报》这一块,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经典的东西、精华的东西融合起来,这是你的优势。这也是你的作品中大家所说的清气,书卷气,而且很有气势。我是比较寻旧的,研究中国古代审美的话,第一个,书法确实得有气,第二个需要有势,气和势可以合在一起,也可以分开,它们都是你的优势。

第二个我说一下你的书法,篆书和隶书我看到了,我看你的章草的面貌要多一点。我认为书法里面就是两大式,字式、笔式、体式取横式的上扬之式,再一个就是今体的下回之式。草书这一块,章草跟今草,你合在一起搞,现在不太多,这是你有新意的地方,还有一个笔画比较正,排得比较紧,比较满,气势非常充沛,那么你能够调节它的生动变化就靠运笔和燥润,再一个就是靠笔感,这一块它能够跟它有一种合作变化的东西。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要改变,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要上台阶的时候,为什么你的展览我特别愿意来看呢,我喜欢看年代跟我们比较相近,个展是他的整体,是对他一生追求的总结概括,概括的时候我们就能面对问题,你写的东西我们怎样看,怎样梳理,怎样提炼,下一步我最后冲一把,你今天给我们很多启发,预祝你下一回的作品更上一层楼,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湖北黄梅五祖寺首座印禅法师发言

印禅法师(湖北黄梅五祖寺首座):感谢刘老师的盛情邀请,其实我是一个外行,我是一个僧人,但是今天几个老师回顾历史的时候,也加深了我的认识。印象当中的刘老师是个文气很足的老先生,我们有两次接触,一次是在五祖寺,上一次我们搞了一次春季雅集活动,刘老师来了。这是第二次,今天全面地看到刘老师的作品,确实跟之前在杂志上看到的刘老师的作品不一样。

首先,我就从我的专业——禅的方面来讲。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有个对话,就是大家对禅有个误区,好像书画只要讲禅意,就是画面很简,在哪画几笔就是禅意,我们觉得这是错误的。其实禅是无所不包容的,简单是禅,繁也是禅,静是禅,动也是禅,我觉得不是把画面留的简单就一定是禅了,色和空,动和静,繁与简之间是通过笔墨的虚实体现出来的,今天我能从展览的诸多作品中感觉到虚和实的对比,色和空的对比。第二,因为刘老师很早从事篆刻,所以我觉得他下笔有用刀的感觉,金石味也扑面而来。第三,作为晚辈,我们学习的话还是看到很多传承和古人的关系,包括王铎、徐渭,甚至吴昌硕的东西我们都能看到,所以传承很重要。

汉风书画院院长、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刘成春发言

刘成春(汉风书画院院长、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刚刚大家讲得都非常好,刘老师是我们汉风书画院的顾问,办一个个人展览,有两个爆发,一个是作品的爆发,他要对自己的作品有个大的检验,第二个是人品的爆发,举办一个展览能够来这么多人,而且层次很高,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说明刘老师的人品魅力。

第二想谈的就是,书法家作画,确确实实不一样。我觉得写字难,它就是一张白纸,那么一点墨色,就要把它构成出来。绘画有颜色,有形体,东西越多,它反而越好做。

我们50年代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很严重,文革开始的时候才刚刚七八岁,那个年代我们对传统完全是打乱的,毛笔都没有了,40年代人可能稍微好一点。施江城老师说得特别好,你想翻这个坡你没有办法,我们在国画院看的很清楚,那些有成就的画家在书法上都是有造诣的。现在讲该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我们该干的时候没干,现在再干真的是有点难。从我们这个角度讲,刘老师从书法转入绘画你是占便宜了,你的优势太明显了,从你的画中也能看到这些东西,作品的章法、韵律,你这么多年书法篆刻的学养都在你绘画上有所表现。

我觉得刚刚一原老师、江城老师都讲得很好,您走您自己的路,您的笔法超过了很多画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主要是在解决素描的问题,结构的问题,很多时间花在这个上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还很欠缺,现在要补课太晚了。您就按照您自己的路往下走,已经走得很好了。

职业画家、武汉益合美术馆顾问李建刚发言

李建刚(职业画家、武汉益合美术馆顾问): 我第一次跟刘老师见面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刘老师身上的文人气,书卷气,非常敬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这样的艺术家。我在看了刘老师的作品之后,也确实感觉到了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的品格,文人气息,今天这个研讨会真的非常成功,我也深受启发。

艺术家刘欣耕致感谢词

刘欣耕:今天研讨会的学术气氛和实实在在的收效,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大家对我作品的评论和分析,让我深化了对艺术创作的认识,明白了不少问题。有的先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我将认真思考、体悟,在今后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行,不负众望,努力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再次谢谢大家!

李劲松(湖北省书协秘书长):至此,整个研讨会已接近尾声了。今天的会议别开生面,直奔主题,学术之上,卓识远见,具有普遍意义。徐本一先生、刘一原先生、施江城先生对艺术家刘欣耕在守文化正脉方面做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铸公先生、黄德琳先生、印禅法师、虞小风先生从清雅、清高的梅花绽放的品性方面对艺术家刘欣耕融书入画、入印方面作了深刻解读,兰干武先生、孟庆星先生、许伟东先生对艺术家刘欣耕钻研艺术、薪火相传、只问耕耘、但求我意的寒梅精神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刘成春先生、李建刚先生从伏枥老骥、鸿鹄千里之志方面表达了对艺术家刘欣耕的赞扬之情。谢谢大家的评判和研讨。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钢材今日行情(不锈钢今日行情走势)

下一篇: 8鉁婐煆?d~馃挦鏄粈涔堟剰鎬濓紙8 D浠€涔堟剰鎬濓級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