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何用虎形容(为什么用老虎形容男人)?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虎年说虎③|民俗图景中的老虎,驱邪避灾的神秘力量,下面是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生活如何用虎形容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对于威武、勇猛的老虎,古代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崇拜又畏惧。老虎因此也走入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寻常生活中,在幻化多姿的民俗图景中占有一席之地。
虎头鞋。 宋宁 摄
在南京博物院正在举办的“庆嘉年——十二生肖文化专题展”上,一双小巧的虎头鞋颇为引人注目。虎头鞋,顾名思义,其鞋头呈虎头模样,鞋面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虎头鞋做工复杂,小小的虎头上就采用了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老虎的嘴、眉毛、鼻子、眼睛等处均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出老虎的威猛姿态。
虎头鞋不仅仅是工艺品、日用品,更是包含着民俗趣味的吉祥物,古人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小孩子满周岁或者生日时要穿虎头鞋,民间认为,这样可以为孩子辟邪,保佑娃娃们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各种老虎造型的民俗物品。 宋宁 摄
“虎头鞋是重要的民俗物品,也反映了老虎的民俗学价值,尤其是在端午节民俗中,老虎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说,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此时已接近盛夏,气候炎热,蚊蝇活跃,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人们尤其是小孩子容易受到以蜈蚣、壁虎、蝎子、蜘蛛、蛇等“五毒”为代表的各种毒物的侵害。古人想到了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希望借助它的神力,使孩子们免受毒虫侵扰。具体的做法是,给孩子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披“老虎被”,这一民俗在江苏各地普遍存在,影响深远。
民间喜闻乐见的老虎工艺品 宋宁 摄
记录南京民俗的《金陵岁时记·老虎被》:“五色绢布,饰为天师骑虎形,系小儿背后,曰‘老虎被’”。《岁华忆语·桃虎长命缕》:“闺中儿女采桃叶盈筐,叠折之,粘作虎形,饰以绣,极璀璨精致。又以五色线编作绦,曰长命缕,剪彩缝作天师,或小虎、黍角状,大裁如指,垂绦上,俾小儿系之。”《岁华忆语·端阳》:“于小儿额用雄黄书‘王’字,以象虎形,云易长成。”汇集清代苏州民俗的《清嘉录·老虎头老虎肚兜》:“编线为虎头形,系小儿胸前,以示服猛,谓之老虎头。又小儿系赤色裙襕,亦彩绣为虎形,谓之老虎肚兜。”从前述四条记载看,至少从清代开始,南京、苏州等地就有端午节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画“王”字模仿老虎的习俗。而在其他地区,还有用黄布为孩子做虎形枕头、让孩子玩布老虎,佩戴老虎符、用杏黄布缝制小老虎挂在房门之上等驱疫辟邪等方法。
著名画家丰子恺所画的端午民俗,给孩子额头画“虎”字
除了孩子,妇女们也会在端午节这天插一朵绣着精美虎纹的绒花,或者佩戴刻有老虎图案的首饰。清代费轩《梦香词》:“扬州好,重五忆儿家。钗上绿摇荞麦虎,臂向红纵绿绒蛇,符胜一些些。”清代韦柏森在描写高邮风情的《菱川竹枝词》中也写道:“金炉一瓣降香焚,何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这些都是爱美的清代扬州女子以老虎为装饰,期盼健康平安的写照。
端午节孩子们做虎头鞋。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江苏传统年俗中,也有“老虎”身影。苏州人家除夕守夜的装饰中有一种“老虎柏子花”。顾禄《清嘉录·老虎柏子花》:“年夜,像生花铺以柏叶点铜绿,并剪彩绒为虎形,扎成小朵,名曰‘老虎花’。有旁缀小虎者,曰‘子孙老虎’。或剪人物为寿星、和合、招财进宝、麒麟送子之类,多取吉谶,号为‘柏子花’。”这种老虎花由像生花(人造花)铺子出售,用柏树叶子染成铜绿色,将彩色绒布剪成老虎形状,扎成花朵,名为“老虎花”。讲究的,还要在“老虎花”旁边缀上小老虎,称作“子孙老虎”。
猜灯谜也被称为“射虎” 视觉中国 供图
张灯结彩,热闹过年,文脉悠远的江苏各地都有着猜灯谜习俗。《岁华忆语》中说,清代的南京人特别喜欢猜灯谜,“文人学士,暇时制为谜语,新年鲜事,则张条于衢,曰‘春灯候教’。万头攒动,聚影一灯,忽然有悟,高声请问,则群耳倾注,或拍手狂噱,此游戏之近雅者。”活灵活现地写出文人猜灯谜的生动场面。灯谜在过去又名“灯虎”,猜谜也叫“射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这么一句:“门前榜出雕虫技,座上邀来射虎人。未知所列各条灯谜,均能射中否?”猜谜为何称为“射虎”,一种说法认为,猜谜本来叫做射覆,也就是将一个东西用罩子罩起来(覆),然后给予提示,让人们去猜(射)。后来,“射覆”讹传为“射虎”;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猜灯谜难度高,探求谜底,犹如射中隐藏在草丛中的老虎那样难。
过去岁月里的“老虎灶”
老虎凶猛威风的形象,也深深渗入市井生活之中。旧时,苏州、扬州、南京、镇江这些古城的街巷里,烧水卖水的茶水炉子很是常见,有“老虎灶”的别名。这是因为烧水的炉膛口开在前方,远望犹如老虎张开大嘴;而灶尾竖起的烟囱管则像老虎高高翘起的尾巴。老虎窗,是一种斜屋面上凸出的窗子,用于采光和通风,犹如老虎大大的眼睛。这种老虎窗在南京、扬州等地一些近现代建筑上依然能够看到。
老虎脚爪,一种曾经在苏南常见的美食
日常食物,也能和老虎扯上关系。苏州、上海等地有一种传统小吃,叫唤“老虎脚爪”,镇江、扬州等地则习惯称为京江脐或者金刚脐。这种面食表皮为深黄色,六个角分得很开,老虎的脚爪,故而得名。“老虎脚爪是一种带有甜味的无馅烘饼,曾风靡一时,可惜现在已经不容易见到了,成为记忆中的味道。”苏州文史作家嵇元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宁 摄
编辑: 王慧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为什么用老虎形容男人
#真知新坐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虎的有趣故事,比如耳熟能详的武松打虎。在方言里也有很多用“虎”来进行表达的情况,而且其中的含义只能依靠表达人的语气去分辨。“你咋这虎了”表达责备;“妈呀!他真虎了”表达调侃。而这种出自民间的不同选择性表达可追溯到甲骨文中的拜虎情结了。
甲骨文中的字初看都不是字,但通过方向的调整或者想象,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猜出所表达的意思,比如“虎”,将字旋转90度,可以看到一只张牙舞爪的动物,它就是虎。千百年过去了,老虎摇头摆尾、想开血盆大口的形象依然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
从商周开始,我们的古人对老虎这种生物既恐惧又极度崇拜,虎的形象甚至出现在祭祀的物件上,用来保佑祖先。而政府对于虎的认可主要表现在军队上,首先很多武官特意用虎来命名,成为虎将。其次用于调动军队的虎符的出现。在古代,调动军队是件大事,这事也得交给虎来处理。一只完整的虎符分为两半,右半边在君主手里,左半边在将军手里,只有虎符合一,军队才能被调派。
老虎的形象在中国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时而是一种威胁,时而是一种保障。我们对于虎,既有畏惧,也有喜欢,看到壮实的小男孩,我们会形容“虎头虎脑”“虎虎生威”来表达喜欢,但是又会用“狐假虎威”“为虎作伥”“养虎为患”来表达厌恶或者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