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中式教育特点?

一、中式教育特点?

中式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纪律性、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积极的思想和自律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律,强调学生要有自觉性,不能违反规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尊重师长,服从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此外,中式教育强调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文化素养、学习技能、智力发展、体育锻炼等方面都要有所进步;同时,积极的思想和自律的价值观是中式教育的特点之一,学生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中式教育文案?

中式教育它以简明的语言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上的教育知识,引领学习者走向中国传统和现代知识的深度体验。

它们通常涵盖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遗产及思想精髓,如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思想,礼书,论语及做人道理。

三、中式教育好吗?

中式教育的优点:

1、中国式教育保证了一个底线公平,主要是高考。

对一个地区内的大多数人而言,分数年前人人平等。并且目前还找不到更合理的替代方式。因此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用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式教育有九年义务教育,更高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权利,都有获得知识的权利。九年教育下来,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学界精英,但是生活日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扫除了文盲,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3、中国式教育适应范围广。

中国式教育适合的是大部分人,目前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注重了因材施教,开放了许多兴趣课,让孩子做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错的教育方式。

四、中式教育的优势?

1、我国的现状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有种“恃宠生娇”的态势。为了避免孩子在家里横行霸道,家长通常采用“从严”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孩子心目树立绝对的权威。

  2、父母想在孩子的心里树立家长的权威,并不能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国教育方式的严厉,令孩子觉得父母是不可侵犯的,遇到事情不能够随意顶撞父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别人面前要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正因为父母的强权教育,很多时候,中国的孩子在外人的眼里都是乖宝宝,不会轻易给父母带来麻烦。

  3、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孩子不论到哪里,考试都很厉害,勤奋、认真、踏实,学霸很多。在学生期间,灌输了大量各方面的知识,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我国的学生能吃苦,在同样的条件下,比外国学生更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五、如何定义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就是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就是重复、训练以及“粉笔加口授”式的整班教学方式。2014年开始,英国引进了以上海模式为主的中式教育,并在2016年开始正式推广实施,全英将有8000所小学采用中式教育方法。

六、中式教育教学规律?

1、简捷律。

2、育人律。

3、发展律。

4、二主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七、中式课堂教育方式?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分为了:讲解、讲述、讲读以及讲演四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学科和学段。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

2.问答法:也称为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问,学生答”的一种方法;优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语言变表达能力,但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3.谈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但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的实验等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方法;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2.参观法: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参观”。

学习重点在于能够准确区分参观法和演示法,参观法更加侧重的是事物实地参观,往往是在教室外,例如:去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工厂等;演示法更加侧重教室内的参观,例如:教具模型、PPT、图片、视频等。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进行操作,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技能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一种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习作业法:也称为“实习法”,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学习的重点在于区分实习作业法和练习法,练习法更加侧重从学习知识到掌握知识的过程,而实习作业发更加侧重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

包括了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两者都侧重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欣赏教学法是欣赏客观事物的真善美,也就是原本存在的事物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例如老师直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桂林山水的魅力;而情景教学法侧重教师人为创设的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例如:在讲解“背影”一文时,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从而感受父爱。

八、中式教育是什么?

中式教育,就是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就是重复、训练以及“粉笔加口授”式的整班教学方式。

2014年开始,英国引进了以上海模式为主的中式教育,并在2016年开始正式推广实施,全英将有8000所小学采用中式教育方法。

九、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的区别?

1.教育的目的不同。

美式教育更注重个人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中国比较注重标准答案和求同性。2.教育的方式不同。美式教育是以小型教育为主,人数比较少,能够自由发挥的时间更多。

十、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区别?

一、人才培养不同。西式教育始终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经验科学为中心,培养的是经验科学领域的科技型人才,“三观”认知严重西化;中式教育始终以生命科学为中心,以儒佛道等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圣贤文化为中心,培养的是恪守君子之道的生命型人才,“三观”认知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质。

释义:

西式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的当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西方的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度认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自然就越来越西方化:追求自我无限张扬,强调个人极端自由。物质发展至上,精神空虚无着落。

中式教育的教学内容是生命科学,是东方传统圣贤文化,培养的首先是学习者健全的人格,是恪守君子之道,与生命同体的贤人、圣人,其次才是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师者为人师表,垂范经典,学统形传,道统心传。学习者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熏习圣贤境界与气象,对经典产生深深的认同,进而由接纳经典转为活出经典,实现圣贤经典之传递。中式教育人才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始终根植于生命,惟道是从。

二、教书育人侧重不同。西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教书,坚持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尺度,教学理念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标准统一,因而教出学子的能力和水准基本统一;中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始终以身心成长和生命觉醒为中心,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学子百花齐放,成就也因人而异。

释义:

西式教育培养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科技人才,这些科技人才当然也有道德人格要求,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首要的。因此,西式教育教书大于育人,学习者有学习的“门槛”,更多是用同一个理念、同一种方式和同一种教材来组织教学,辅之以思想道德教育。由此教出来的学子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就是基本统一的。

相较于西式教育,中式教育认为成人的意义大于成才。不同于西式教育重视知识和能力,中式教育更注重育人,育人不分对象,有教无类。注重教学子如何做人,引导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他们如何立德、立功、立言。故在成长过程中,学子一切所学所行永远以生命觉醒为中心,不会发生偏离。正因为师出有名,道统有续,所以会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成就各异,皆人性通达圆满。

三、揭示的真理不同。中西式教育的内容同为科学,都追求真理,但各自所揭示真理的属性不同。西式教育揭示的是“物之理”“相对之理”“形构之理”和“形而下之理”,皆为客体性真理;中式教育揭示的是“性之理”“绝对之理”“存在之理”和“形而上之理”,都是主体性真理。

释义:

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证明,中西式教育都行之有效。只是中西方文明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质,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真理路向。西方文明以探索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变化规律为其根本,重在研究外在的客体世界、现象世界。相应地,西式教育揭示的真理是客体性真理(又称物之理、形而下之理、形构之理、相对之理)。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以探索生命的内涵和真相为其根本,重在研究内在的主体世界、本体世界。与之对应,中式教育所揭示的真理是主体性真理(又称性之理、形而上之理、存在之理、绝对之理)。

四、实现的目标不同。西式教育以帮助人类实现外在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这种自由和解放是短暂的、一时的;中式教育能够帮助人类获得内在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是永恒的、终极的。

释义:

西式教育传递的是经验智慧。经验智慧可以帮助人类从各种外在的自然条件限制以及社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外在解放和自由。这种解放和自由处在佛家谓之的娑婆世界(又称“染世界”)的层面,娑婆世界本身就是缺憾的、不完美的,这就天然地注定了外在的解放和自由是短暂的、一时的。

中式教育传递的是先验智慧。先验智慧可以帮助人类从内在身心(包括生死、无明、业障、愚痴、颠倒、虚幻、烦恼等等)的各种束缚、负面情绪、生物本能和经验局限中越来越彻底地超越和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人格的大圆满、获得身心的彻底解放、获得人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也就是如其所是地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实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解放和自由处在真善美俱全的世界,真善美的世界就是圣贤境界(佛家称“净世界”),一旦实现,就是终极自由,即归于永恒。

五、获得的结果不同。西式教育只承认人有经验智慧,否认人有先验智慧,认为唯有上帝(神)才具有与生俱来的神智(即先验智慧)。通过教育,人只能获得建立在感官之上的感性认知和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的知性认知,即西式教育只能给人带来经验智慧。中式教育认为人同时具有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教育不仅能带给人经验智慧,也能开启人的先验智慧。

释义:

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承认人有经验智慧。但西式教育不承认人有先验智慧,否认人可以获得神智。如此,接受西式教育的人不会去主动打通先天与后天、先验与经验、性体与心体两个不同的世界。他认可和接受经验世界,只生活在经验世界。

中式教育在承认人有经验智慧的同时,还承认人类先天智慧本有。因此,接受中式教育的人将主动寻求开启先天智慧,并通过修行圆满而彻底地打通先天与后天、先验与经验、性体与心体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而安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

六、人性成长方向不同。西式教育视人为生物性存在,认为人性教育在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的生物性成长;中式教育视人为德性(佛性)存在,认为人性教育在于尊重生物性成长,净化升华人性以充分彰显人之德性(佛性)。

释义:

西式教育建基于西方文明之上。西方不承认人有神性,认为那是上帝才有的。同时又认为人是万物之主,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因而人性本质上以生物性为前提,所以人的生物性成长应得到充分的保障,人的生物性需求,如饮食需求、睡眠需求、性需求、享乐需求等应该得到充分的满足。

中式教育建基于东方文明之上,既承认人有生物性的一面,又认为人有神性的一面。不仅如此,中国人还认为万物一体,天人是合一的。有着“万物同体”“民胞物与”的意识基础,因此,中式教育视人为德性(佛性、神性)存在,尊重人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重视净化和升华人性需求,最终实现人之德性(又名佛性、神性等)的充分彰显。

七、教育对象认知不同。西式教育视人为工具性存在,是工具型教育;中式教育视人为价值性存在,是生命型教育。

释义:

西式教育将人视为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教育理念上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故西式教育注重手段、注重条件、注重形式、注重程序。西式教育像制造具备某种功用的工具一样,将人培养成为用以达成各种目的的特殊工具,即所谓从事某种工作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中式教育将人视为一种价值存在,教育理念上价值理性大于工具理性。中式教育正视人的生物性(身体健康)成长,但更为重视人的意识成长,即更重视人的人性成长和德性成长。故中式教育注重意识(精神)、注重理想、注重人格、注重品质。中式教育培养的是人的圣贤品格、圣贤境界和圣贤气象,让每一个人都能回归心性,像圣贤一样活着,人性饱满,德性充沛。

八、教育传承方式不同。西式教育是单一的学统传承,传承方式以形传为主;中式教育兼有学统与道统传承,传承方式是“三传(形传、心传、神传)”并用。

释义:

西式教育是单一的学统传承。所谓学统,是指师生在授受传递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一个个学科、学派或传统。学统属于形传范围,师生之间所传承的是人类后天形成的经验知识,所讨论的仅关乎人类的客体性真理。

中式教育也有学统传承,但更重视道统。所谓道统,是师生在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基础上直接授受智慧的传承。由于道统传的是境界、证量、品格、胸怀等,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虽然是三传皆有,但大多以心传和神传为主。

九、学习次第方法不同。西式教育从因位起步学习,强调循序渐进,从基础做起,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成才,是一种从因到果学习法;中式教育从果位起步学习,强调以圣贤和经典为示范,站在果位上不断深化、强化、充实、完善自己,是一种倒果为因学习法。

释义:

从因到果学习法以因果逻辑关系为前提,遵循由因及果的推演规律,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强调循规蹈矩,次第顺序,按部就班,量变质变。具体到学习上,要从基础——因位起步,严格按照一定次第循序学习。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智慧,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的。

倒果为因学习法是以因果起步关系倒置为前提,契入即因即果,超越因果的存在之理。具体到学习上,要从圣贤和经典——果位起步,一开始就站在果位,以圣贤和经典为标准,以虔诚、开放、接收之态度不断去认同、强化和稳固,活出圣贤经典,直至与圣贤经典一般无二,最终实现薪火相传,光明(圣贤经典之本质)长在。

十、师生关系角色不同。西式教育学(识)高者为师。师生之间强调关系平等,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无情感连接并不影响知识学习。中式教育德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为师者必得“师道尊严”,才能垂范经典,示现圣贤境界。求学者必须做到“尊师重道”,才能实现师生之间人格、境界、操守和品行等的传递、传承。

释义:

西式教育主要传承的是经验知识和技能,所以会以学识高者为师,老师的学识技能一定要高于学生。知识和技能对应的是人类的客体性之真理,既然是客体性的真理,师生之间是灌输与被灌输、教与被教的关系。教与学之间不需要情感基础,学生是否尊重老师并不会影响他学习成绩的优劣。极端情况下,较差的师生关系反倒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获得意外的学习成果。

中式教育传承的是道统(文脉、心脉、法脉),牢固而又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师徒关系是道统传承的先决条件。因此,中式教育里师居师位,生在生位,为师者必有“师道尊严”,为学者必要“尊师重道”,师生之间关系迥然。只有做到了“尊师重道”,方能实现师生、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否则心传、神传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沦为空谈和空想。

十一、教育表现不同。西式教育更多表现为应试教育、学历教育、学制教育,中式教育更多表现为心智教育(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终生教育。

释义:

西式教育有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分,人才成长重视客观检验,考试和测验成为衡量学识与技能不可或缺之手段。基于过关和选拔等不同目的之考试,会形成不同知识点和技能标准,进而影响到学习时限和学制安排,影响到教学环节的调整和改变。西式教育因此表现出应试教育、学历教育和学制教育等特征。

中式教育有蒙正之分(儒家语,佛家谓之无明与正觉),蒙昧之启发、转化贯穿个体人性成长的全过程,目标是饱满人性,成熟人格,正大德性,学达性天。注重以圣贤为榜样,以立志为启蒙之始,像圣贤一样活着。中式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志向的达成过程,就是个体智慧的开显过程,就是个体人格、境界、品格等圣贤化的过程。因此,中式教育必然表现出心智教育、人格教育和终生教育等特征。

十二、自我无我追求不同。西式教育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始终强调个体的自我人格化成长与发展;中式教育则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人格之“大”,不断消融自我,直至“我将无我”。

释义:

西式教育以生命的物质存在为前提,将生命整体性存在分割为个体生命,教育始终围绕生命体的存在和发展而展开。因此,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何留住员工?

下一篇: 潘阆《酒泉子》?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