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摆放着很多的牌位,这些牌位都是家族当中已经死去的人们,而这样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时间很长,名声很高。不过“祠堂”这种地方,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

咱们都知道,历史上咱们华夏中心长期是在北方,所以宗祠文化实际上是起源于北方。

像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是许多家族姓氏的根祖之地啊!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南方的,特别是在岭南地区,其宗祠文化氛围确实要比北方来得厚重。前段时间热播的《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林氏宗族的制度,在村子里,有时甚至凌驾于法律,其影响可见一斑。

作为发源地的北方之所以不如南方,那是主要还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北方战乱比较多,受到涉及的宗祠自然也就比较多。

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忙着打仗,百姓连最为起码的温饱都顾不上了,又怎么会有多余的精力去维持宗祠的完整,而且北方打仗让很多人逃难到了别的地方,北方宗祠自然也就荒废了。

特别是像三国乱世、五胡乱华、安史之乱这些动辄死伤数千万的乱世,北方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千里白骨,不少家族直接一个人都不剩了,哪还有什么宗祠?南方就不同了,古代的南方并不是政治中心,而且农业方面也经营得相当不错,在没有战乱的年代,百姓有吃的有住的,宗祠自然也就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

当然了,南方宗祠之所以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南迁之后,在当地开枝散叶之后才有的。前面说了,战乱时代,千里白骨,不少大家族,都选择南迁。像两晋时期的永嘉南渡;两宋时期的建炎南渡。家族迁移,宗祠自然也就跟着迁移了。

此外,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在大力开发南方,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移民。许多北方人就是因为移民,来到了南方,建立起了新的家族。

那个时候北方人初来乍到,相对比较弱小,所以就不断地建宗祠来巩固家族的存在感。

而且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人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方,她们都会建立新的宗祠,如此一来,这个宗祠就多了。

相较而言,北方那些大家族,成千上百年世代祖居于此,宗祠也比较固定,所以在数量要少于南方。但是就历史而言,往往要比南方宗祠来的长久。像晋祠、孔庙,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

最后除了前面说的战乱问题,还有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从建宗祠,到维护宗祠,都是需要用到钱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北方人口多,可是土地相对而言就分配得少了,在耕地比较缺乏的情况之下,粮食收入自然也就保证不了年年丰收了。

在古代的农耕时期,家族没有富裕起来,宗祠的维护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南方可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耕地的面积分配,还是南方气候条件,都是非常有利粮食收成的。有多余的财力去维护宗祠的完整性,这是北方当时很难做得到的。

我姓李,在我所住的自然村,有几百户李姓,一二千人,都属于一条血脉下来的。人与人之间,会有一个辈分排位,称谓不能错,就算比你小太多的,如果辈分高,你也得尊尊敬敬的用尊称。办事吃饭,辈分高的坐上座,辈分低的坐下座。敬酒也得先给长辈敬酒。

我们村建有祠堂,并立碑;祠堂在文革时“破四旧”,被摧毁了,现已经在原址重建;祠堂选址和朝向非常有讲究,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方方正正。

祠堂里有碑刻,刻的是孙权的牌位。不知道为何纪念的是孙权。虽然我们老家是属于湖北少有的赣语区,本地三国时代是赤壁之战所在地,有很多以吴国相关人名或历史事件命名的地理,比如黄盖湖、陆溪镇、跑马岭、赤壁~

碑刻在文革的时候,被沉湖了,90年代重修祠堂时又捞起来,涂油漆供了起来。

祠堂其实代表一种文化,南方各地不同。但基本作用是差不多的,就是管理和团结宗族的象征。

我们村也有专门的坟山,免费埋葬本家族亡故的人。坟冢、祠堂、正西方必须三点一线,象征着个人是宗族的一部分,和宗族密不可分的,个人兴,家族旺!能埋葬在祖坟里,这证明自己生前是得到家族认可的,死后能得到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当然,如果干了伤天害理坏事的人,就不允许上山。倒插门的女婿,死后一般也是不允许上山的,与风俗不符。

我们每年清明节,所有的村民都要去扫墓,除了给自己能记得名字的祖先祭拜,还要给所有葬在祖坟里的先祖烧香祭拜。

即使现在政府强制火葬,火葬后仍然入棺后再埋葬在家族的坟山上,立碑。这座坟山风水还极好,绿树环绕,依山傍水,正面向阳,按风水学来说,是极好的风水宝地,象征着人丁兴旺。关键是免费的,联想到现在很多城市人死不起,这算是宗族极大的福利了吧!

如果谁家老人过世,全村的所有家庭,都要派代表(成年男丁)去吊唁,除了放鞭炮,带白孝,然后就是三跪九叩,表示尊敬。

谁家有白事,家族内的成年人都无偿的给予帮助,比如做饭、唱葬歌、送葬、挖土、入棺、立碑等。

老年人还会无偿教会年轻人各种规矩、礼仪,年轻人也特别敬重长辈,长幼有序,其实都是宗祠文化的传承。

我们家族还有家谱,像树状图一样的,可以追溯上千年。每隔十年左右,就要重修一次家谱,将新生儿和嫁进来的媳妇加进去。所以,我们家族几乎所有人都是有记录的,哪怕你没什么成就,也是有记录的。

宗祠文化,是南方汉人传承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正面的作用。但现在因为城市化,很多几百年的家族聚居地已经慢慢没人了,可以说,城市化、现代化、文革等摧毁了南方汉人的宗祠文化。

在我看来,宗祠往往是弱者的庇护所,毕竟是同一血脉,如果宗族成员有难,大家或多或少会给予帮助。然而,城市化让宗祠文化消失了,很多农民变成无组织无根基的城市人,为了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反而没有在宗族的那种踏实感。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很艰难,关键是在遇到变故时,没有人能帮忙,所以很艰难。

北方信奉东北草仙的比较多,南方信奉道教的比较多,所以南方的祠堂多

由于种种原因,儒家文化和宗族观念虽然起源于北方,但是我们知道,南方对这些文化的吸收和保存其实做得更到位,南方山区比平原多

祠堂其实代表一种文化,南方各地不同。但基本作用是差不多的,就是管理和团结宗族的象征。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学号是什么?怎么查询学号?

下一篇: 农村白事礼仪大全咸阳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