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如何从剧本角度分析人物?

一、如何从剧本角度分析人物?

剧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剧本的主题思想

即剧作者通过剧本要对生活说些什么。它是含蓄地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行动中。有的剧本思想立意不止一个,也有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的。

二、事件、事实及段落划分

1、事件的寻找

事件就是“戏眼”,即戏的核心。找到并抓住它,每段、每幕乃至整个戏的重心就会清楚,导演才有能力去表达。

在一幕戏中可能只有一个事件,也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事件。还有两个连续发生,而且发生的时间接近,前一个事件导致第二个事件的发生。

2、 事实的寻找

事实分类:1、与人物有关的;2、与规定情境有关的;3、与剧情(情节)发展有关的。

3、 划分段落

划分后命名(内容概括,明确段落中的主要行动:人物名字加动词)

三、 人物及人物关系以及形象系统

人物分析:

1、 人物的价值观念

2、 人物的情感方式

3、 人物的思想方法

4、 人物的欲望

5、 人物的心态

6、 人物的历史对他产生的特殊影响

7、 人物的行为方式

8、 人物的生理状态

9、 人物的语言与形体特点

人物关系的分析:

一、 人物形象系统分析

1、 社会关系: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怎样?他的历史,他的经济地位,他的意趣与向往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从台词中找到依据。更重要的是从他周围的人物的台词中去找。如,别人对他的评价,介绍,议论。指责,以及在别的人物与他直接冲突的台词中去找。这样,便可以找出这一人物的行为逻辑性的规律来。

2、 分析人物对剧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与表现

3、 从剧本结构上看作者对他的安排,在全剧中他都有些什么直接行动?在剧本的冲突中,他是站在哪一方面的?

4、 作者的人物说明与舞台提示,对他都说了些什么?关于他的仪态,服饰,生理等方面都有些什么特点与表现?

剧中人物,各个人在剧本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任务不同,所以有轻有重。有的是“主体结构性人物”,他们推动剧情发展,展开矛盾斗争,行动性较强。既起故事性作用,也起情节性作用。有的是“一般情节性人物”,他们揭示环境某一方面,补充说明人物关系,或陪衬主体,丰富主体和内容、或适当应剧情结构需要,帮助矛盾冲突的进展。他们的任务相对比较轻松一点,甚或有的任务很轻,作家对他们的着墨不多而已。可是,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剧中人物。

既然是“人物形象系统”,则又需要从角色互相关系的角度来区分他们是“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还是“反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把相对立的两个阵营系统分开,更能有助于处理矛盾冲突和突出主题思想。

而反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是:

在形象系统中,更包括某些不出场的人物,以及包括某些重要的物件,动物等。他们在剧本中也占有一定的形象意义与形象分量。它是属于剧本的完整的形象群的。

如:在剧中几次出现的“信件”;如:原剧中没有出场的弗捷里柯.拉斯波尼等等。他们要么在剧中有着象征意义,要么直接与主题内容有关,与情节发展有关。

一般地说,“主体结构性人物”他的行动都是贯串全剧,是基本人物,作家对他的策划总是比较深些,有大量细节充实他,所以较为立体多面。而“一般情节性人物”占剧本的篇幅少些,描写也不可能很细微,只能是半立体的,还要在分析中以理推情,加以丰富与补充。有些戏特少的人物,则往往近乎于平面或剪影式,则需以大量直接间接生活经验予以充实、补充。这就得从其少量的台词中寻觅着隐约的感受,作为开展合理想象的根据。

同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研究角色性格,对于语言要特别注意。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的具体工具,角色的思想、意向、思维、冲突……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人物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而沟通的。在语言中最能反应出人物对事、对物的态度,人物说话的方式,正是我们理解他的一把钥匙。而且作家的创作风格特点,也是从语言中予以体现的。我们在人物语言中,可以发现关于他们的阶级和时代的特色,还可以得到某些警句、哲理,更提供深一步理解角色思想深度与高度的线索和素质。至于人物的社会地位、职业特点、文化程度、知识兴趣、民族气质,更容易在语言中揭示明白,可以直接让我们领会与了解。

四、矛盾冲突

有相互的行动就会有矛盾冲突,一部戏中会有多个矛盾冲突,要清楚整个戏中有多少对矛盾冲突,更要注意主要的冲突。

主要冲突就是全剧中最大的冲突,冲突的双方的行动是全剧发展的动力,没有了这个冲突全剧的其它冲突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如《雷雨》有许多对矛盾冲突,最主要的是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没有了这个冲突,整个戏就不能展开。

一对人物的冲突——《雷雨》;生存与生存环境的冲突——《茶馆》等等。

五、主线与辅线

是叙事的线索。是否构成线索要看它在全剧中是否有延续性。大多数的主要冲突在叙事上也是主线。不同的是,次要冲突可能有多个,但辅线的线索不会太多。搞清二者的孰轻孰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线一般要承载剧本的思想立意,但更多的是故事的主要发展线索。如:蘩漪与周萍是主线,周朴园和鲁侍萍是辅线。

六、贯穿行动、反贯穿行动、最高任务

贯穿行动:全剧的贯穿行动,剧中人物在这场斗争里追求一定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采取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行动。这一条奔赴同一个目标、贯串整个剧本、或此或彼地囊括了全部登场人物的行动线。它往往是全剧的推动力。

全剧的贯穿动作与角色的贯穿动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物的贯穿动作:人物在追求这一主要目标时所采取的最基本的行动,他的贯串全剧的基本行动性的内在意向,即角色的贯串行动。

全剧的反贯串行动:那些反对这个目标的人物,也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反行动),因此,就出现了一条反行动线。也就是与全剧贯串行动相对立的行动。

最高任务:

人物的最高任务:人物的主要生活任务,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全剧的最高任务:主题思想的深刻化,就是主题思想在行动中的具体化(行动着的主题思想)。就是全剧贯串行动的目的,是剧作者的立意所在,从内涵上讲等同于主题思想。

演出的最高任务:

七、剧本结构

1、按时序分:顺时序叙述、倒时序叙述、二者结合交叉进行

2、按时空分:现实时空、现实时空+心理时空、由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组成的多重时空、在同一时间展开多个空间

3、按结构分:单线结构、复线结构、散点结构、套层结构

八、风格

狭义的风格:风格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独创性,是他的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色。是由于作者的个性造成的。

广义的风格:是概括了某一历史时期许多艺术作品共同具有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的。它往往是因某一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这种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作者自觉地树立一面旗帜,有自己的纲领,如象征主义戏剧;有的是作者不自觉的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个流派虽然没有宣言,但不约而同地会有相同或相近的风格,如荒诞派戏剧。

无论那个作者或什么流派,都涉及到“形势与内容的关系的特点(或特色)”这个关键所在。这个关键所在可以将它认为是作者对艺术如何反映生活所运用和把握的一种表述方式。

导演对剧本风格的分析会使得导演理解剧作者如何去看待生活,又如何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这也就帮助导演理解了剧本的艺术特点,从而对未来演出艺术特色的创造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演出风格:演出风格就是这个剧目演出特有的艺术特色。它包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态度,对演出所期望产生的审美效果。如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生活化——艺术化?煽情——思索?

演出风格由演出中的多个创作因素组成,各个创作部门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他们都要服从演出的整体风格,而其中表演风格在演出风格的确立上起决定性的因素——表演风格决定了演出的风格。

九、体裁

“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鲁迅道出了体裁的定义。“体裁就是基于对现实的态度而产生的对题材的特定的解释……体裁取决于对事件的态度……”——古里叶夫

体裁就是对待剧本内容的态度以及他希望观众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剧本里的人和事。

导演对体裁的分析将决定他未来打算让观众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演出,来观照演出中的人和事。

体裁会对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演出体裁就是创作者对这个演出剧目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同时也是希望观众在看戏时所采取的态度。另外,体裁还是决定观众观剧审美距离的因素之一。比如,演剧采用了喜剧的题材,那么创作者无论自己还是希望观众对演出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是超然的,是俯视的目光,是高于剧中人的一种关照。同时,喜剧的体裁由于人类多年形成的演剧和观剧经验,它的演出中的人和事可以是夸张的,不用严格的生活逻辑去比量的。表演的体裁决定整个演出的体裁感,。

十、剧本背景资料及剧作者资料

1、有关剧作者本人的经历、生平、传记等。

2、剧作者的其他作品。

3、有关剧作者及作品的评论。

十一、规定情境

1、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包括大的背景(时间的、空间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民族的等等)和具体的时间、地点。

2、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行动(人的生活目标、意向、欲望、资质、思想、情绪、情感特质、动机、对待事物的态度)。

3、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心理状态(同2)。

4、特定的人物关系(外部规定情境就是剧本的事实、事件,也就是剧本的情节格调,剧中生活的外部结构和基础)。

5、已经发生的事实。

6、事件。

如何认识规定情境:

首先要对剧本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每一段、每一场、每一幕到全剧,从局部到整体去研究。再返过来,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去研究,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总之,规定情境所包括的六个方面都要研究,尤其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行动”和“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心理状态”要与演员认真研究。仅有研究是不够的,二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想象。想象一是要将文字的东西变成可视、可听的形象;二是要把那些原本模糊的、大致的东西具体化。这种想象也可以说过是对剧本的开掘。只有通过研究和想象才能使规定情境逐步在导演心中清晰起来。

如何使规定情境尖锐化:

规定情境是否尖锐往往决定一部戏是否有真正的冲突和人物的选择,也决定了戏是否好看。尽管剧本对规定情境有所限定,但导演仍要用富于想象的创造力来使规定情境更加尖锐,当然这种想象的基础是来自于对剧本的深入研究和开掘。

1、 让人物的行动更积极。

2、 抓住人物关系的特殊性

3、 发掘事实、事件对人物的作用

4、 从丰富和厚实的背景中寻找和产生动力

规定情境的变化:

规定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物行动的展开,人物关系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等等,都会使之发生变化。尤其是事件的发生往往会让原有的规定情境产生巨大的变化,甚至发生逆转。所以,要特别感受事件对于规定情境的作用。

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自然景观与醇厚浓郁独特魅力融为一体

三、从描写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

应该明确描写心理活动一定要为突出中心思想,为突出人物的品质、思想和性格服务,不能毫无目的地为写心理活动而写心理活动。

2.描写心理活动要以叙述为基础,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变化应揉在事情的发展变化之中,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心理活动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特点。不能干篇一律,也不能不考虑主人公的以上特点,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所描写的主人公头上,这样会使你笔下的人物不伦不类,成为败笔。

四、分析人物造型从哪些方面?

人物造型可以从外在形象、服装、发型、身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外在形象包括面部特征、身体姿态、神态等,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服装和发型则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

身材则可以更加精准地刻画人物的特征和身份。综合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外在特征,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更加具体的描述和表现。

五、哈姆雷特人物分析(从性格四方面分析)?

很多年前看过,肤浅讲几句啊,扭曲,纠结,该狠不狠,主角光环!

六、从文本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着复杂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其次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七、从什么角度分析女性人物形象?

分板一个女人的形象,可从衣着、言谈举止、处事方式等。

得体端正的衣着可看出女人稳重大方;对人和蔼、彬彬有礼、谦逊宽厚可看出女人善良有修养;做事有头有尾、拿捏自如可看出女人聪明有智慧!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女人的好形象是幸福人生的标志!

八、诗歌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几种?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九、举例分析“描写”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所以说、描写是表达方式的一种。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多用于记叙文中。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例如:被暴风雨压弯了腰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风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十、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卖炭翁120字?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猜灯谜猜灯谜大全及答案?

下一篇: 孩子五岁了,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