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官员叩拜描写?
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有文化底蕴的特点。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男子请安的姿势:
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
跪 安
“跪安”这个礼节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
召见的程序是这样: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
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
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
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须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
二、古代官员守丧时间?
守孝时间要随当地风俗而定,一般是三年。守孝一事由来已久。
西周初期,因周公制礼乐,因此世世代代留下了许多的礼仪,而且礼乐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并发展。
在古代官员因为父、母亡故,就得暂时辞官回乡守丧,这种情况称作“丁忧”,又叫“丁艰”、“守孝”等。这一制度开始于汉代。
三、古代称呼官员?
1、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2、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3、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4、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5、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四、古代官员官邸多大?
1、周代 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2、汉代 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3、唐代 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4、宋代 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5、明代 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旦范测既爻焕诧唯超沥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6、清代 清代与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大致相同:亲王府门五间,殿七间;郡王至镇国公府都是门三间,堂五间,但在门和堂的重数上有差别
五、邬姓最大官员古代大官员?
个人认为是邬单。
。。虽然是死后很久才被封的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崇宁四年八月,诏从国子司业蒋静之请,改用冕十二旒、服九章,而又绘图,颁之天下郡邑。其执圭立戟,乞并从王者制度。又言:『弟子公夏首、后处、公肩定、颜祖、鄡单[5],罕文黑、秦商、原抗籍[6]、乐欬从祀文宣王。臣考之《史记》,皆有其名。唐《开元礼》亦载祀典。乞皆赠侯爵,使预祭享。』]鄡单 原本作『邬单』,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改。《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考五 弟子公夏首、后处、公肩定、颜祖、【邬单】、罕父黑、秦商、原抗、乐欬、廉絜从祀文宣王,考之《史记》,皆有其名。《唐开元礼》亦载祀典。乞皆赠侯爵,使与祭享。”从之。九月十二日,诏公夏首封 钜平侯,后处胶东侯,公肩定梁父侯,颜祖富阳侯,【邬单】聊城侯,罕父黑祁乡侯,秦商冯翊侯,原抗乐平侯,乐欬建城侯,廉絜胙城侯。六、古代官员底线思维
古代官员底线思维: 以公德心和廉洁作为核心的道德准则
引言
在古代中国社会,官员身份地位崇高,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作为公仆,官员的行为举止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体现出公正、廉洁、忠诚和谦逊的品质。古代官员底线思维鼓励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对社会公众负责,同时以公德心为引领。
公德心的重要性
公德心是古代官员底线思维的核心,意味着官员们要首先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为之付出努力。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工作,更是为了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奉献。
一个具有公德心的官员会时刻关注社会的需要和意愿,积极倾听民众的声音,并在决策中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以个人得失为重,而是能够客观公正地判断和处理各种事务,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廉洁的原则
在古代中国,廉洁作为官员底线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官员的基本道德要求。廉洁意味着官员不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或谋取私利。官员应保持清廉的形象,并坚守道德底线。
廉洁的官员会严格要求自己,拒绝利用职务之便谋求个人利益。他们会对公共资源进行正确使用和分配,并公正地审查和处理与他们工作有关的事务。廉洁不仅是官员的自律行为,也是践行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底线思维的挑战
然而,古代官员底线思维在现实中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个人欲望和外部环境的诱惑,有些官员可能会违背公德心和廉洁原则,为个人利益而放弃底线。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官员自身的形象,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培养官员底线思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反腐败机制,严格落实廉政建设,打造清廉风气;教育部门应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官员的责任感和公德心;社会各界应监督官员的行为,倡导诚信和廉洁的价值观。
底线思维的现代启示
古代官员底线思维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公众对官员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因此,现代官员也应保持公德心和廉洁作为核心价值观。他们应秉持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行事,并主动回应公众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现代官员可以借鉴古代官员底线思维的原则和经验。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教育培训,官员的底线思维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结论
古代官员底线思维以公德心和廉洁作为核心价值观,鼓励官员为公众利益而工作,坚守道德底线。它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底线思维的发展,并确保官员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准则。希望未来的官员能够牢记古代官员底线思维的精神,不忘初心,为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七、古代官员喝什么茶?
古代官员喝茶也是各有各的所爱,有喜欢红茶的,有喜欢绿茶的,也有喜欢花茶和普洱的。
八、古代哪些官员住皇宫?
皇亲一般不能住皇宫,都是住各自的亲王府。皇子只有幼年和少年时候能住。皇子一般是14岁,有的朝代是16岁就必须要搬出皇宫,和皇亲一样住各种称号的王府。
如果是亲王大臣的话,只要是皇子的身份,就有一定特权,能够在一般情况下进出皇宫,拜见父母。
但如果是后宫,除非太后传召或者皇上传召,否则后宫唯一的男人只能是皇上,连守卫也只能在后宫的宫墙外巡逻,不得踏入宫墙半步。
九、古代官员怎么喝茶?
古代官员喝茶很讲究茶文化很悠久,有的话要沐浴净香才喝茶
十、古代官员早上几点上班?
古代官员早上卯时(早晨五至七时)上班。
鸡鸣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站队有学问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官员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的机关会议,出席者应坐的位次,照例都由会务组使用“名牌”标示,对名入座,不会搞错,古人没发明这个办法。所以“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老蔡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官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朝会是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
对于参加朝会的官员来讲,退朝即意味着上班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准备吃饭,故退朝又叫“退食”。《诗经·召南·羔羊》有“退食自公”一语,唐代起,京朝官在退朝后,都可在宫内饱餐一顿皇帝请客的“朝食”,“退食自公”遂成典故。元傅若金《寿王左丞》诗:“焚香风阁春开宴,鸣玉龙墀午散朝。”因见“退朝”与“散朝”又有微妙区别——散朝应该把吃过朝食的程序也计算在内.而此时已是中午了。
参加朝会,是古代京朝官每天按时上班的第一要务,凡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或朝班失仪,都属于违纪,历代均有处分条例。唐代起,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朝参,谓之“放朝”,这一制度为以后历朝沿袭。唐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云:“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明李东阳《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诗云:“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栉。”所述都是因天气缘故放朝。设想拂晓即起、五更趋朝的辛苦,难怪要当“君恩”歌颂了。
但放朝不等于放假,班仍旧要上。即使是正常天气,京朝官在退朝就食之后,亦多要去各自所属的机关“署事”,也就是办公。至于那些没有资格出席朝会的一般官员,以及属于办事员、勤杂人员范围的书吏、衙役等,也当在每天卯时(午前五至七时)即去机关工作。
上班到下班之间的一个段落,中饭以后,照例有一段午休时间可供个人自由支配。
各级地方机关的上班时间,与京朝相似,也有先参加长官主持的会议、然后各自办公的程序。按制度,包括各科书吏、各班衙役在内,所有的“做公”人员,都必须以击响云板七声为号,于每天黎明准时上班,然后书办分别领取各个科室的印章(签押),衙役分别进入各自班次的岗位,以及秘书、侍从开启公堂之门等,亦都有不同的信号,一点不得含糊。
点名签到很重要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5天处杖打100大板,满35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应点名检查实到人数的,有时一天几次,频频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点名笞打20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
类似的惩罚办法,又为五代宋元所沿袭。
违纪防不胜防
不过这都是写成文字的条令,事实上,古人较顶真重视的是按时上班。何时下班则并不严格。如元代的《至元新格》谓:“诸官府皆须平明治事,凡当日合行商议发遣之事,了则方散。”因知只要当天该办的公事了结了,就可以下班。其中吃中饭是一大关节,许多京朝机关都在午饭后,仅留一两个官员值班,余多回家,唯吏胥书办、役夫勤杂仍坚守岗位。比较而言,在总汇政务部门如中书门下、尚书内阁供职者,或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机要秘书之类,例须全日制坐班。
据《坚瓠集》记,宋太祖赵匡胤曾有一条专门针对州县官的警告:“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因知天高皇帝远,地方衙署考勤制度的废弛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再作进一步考察,或许上层的出勤违纪现象,反倒比下面更严重。以唐代为例,甚至连出席朝会这种高级政务活动,“淘糨糊”者也大有人在。如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御史台曾有专奏揭述,道是有文武常参官捏遣事由,不参加朝会,其实是在外宴游作乐,请“准常条已倍书罚”(《唐会要》卷六十)。相似的记载宋代也有,如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右巡使(相当于中央纪检委干部)张亿一气弹劾户部郎中、史馆修撰石中立等三十三人托词生病不赴朝会。皇帝下诏警告百官,对于那些动辄称病缺席旷职者,朝廷要派医官检验核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