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描写秋收果实的诗句

描写秋收果实的诗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描写秋收果实的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秋》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林僻来人少,山长去鸟微。高秋收画扇,久客掩荆扉。

懒慢头时栉,艰难带减围。将军犹汗马,天子尚戎衣。

白蒋风飙脆,殷柽晓夜稀。何年减豺虎,似有故园归。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声》

年代: 唐 作者: 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檐,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王御史野塘图歌》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野塘之水兮其色油油,以畜以泄兮灌我良畴。

弋有凫雁兮盟有鸥,我出而仕兮可则进,

脱如不可兮还我锄耰。水之上兮山之下,

稷黍枣栗兮野塘之坞。秋收其实兮于粲满筥,

车既膏兮马不前,退而家食兮孰予敢侮。

我思野塘兮繄古之沂,有怀其人兮瑟声希。

可由求赤兮贤宁不希,登之廊肆兮佩玉黼黻,

否则岂无春服兮咏雩风而与归。

《早起》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万事峥嵘入夜思,稍欣无病且无饥。

山田望稔秋收近,暑月乘凉早起宜。

暗捻须髯惊露湿,倦爬疥癣喜风吹。

买薪汲水营蔬茹,草草盘餐了一炊。

赠刘蓝田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

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

晚田始家食,馀布成我衣。

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

村豪

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鲁 东门观刈蒲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丁督护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江南田家

朝代:宋朝|作者:刘攽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

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

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

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

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

别州民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野老歌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农父

朝代:唐朝|作者: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田家词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悯农》

年代: 唐 作者: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称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赵为氏,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赵政。秦始皇13岁即王位,38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身世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赵氏所生。但也有观点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秦、赵王室同出一祖(《史记·秦本纪》),故始皇又称为赵政。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同时包括了这两种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说法是秦始皇是异人(即秦庄襄王)之子。但在《史记·吕不韦列传》[2]中,却又说是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经怀上吕不韦骨血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因为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因此异人并没有怀疑。

很多人质疑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一说的真实性,因为根据常识和医学统计,怀孕十二个月的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但也有人支持这个说法。

然而,还有学者认为,如果嬴政是吕不韦之子,在秦国朝廷众目睽睽之下,嬴政从小而大成长过程相貌,会是像秦庄襄王,还是像吕不韦,这恐非是吕不韦能力所能及之处。为此,成为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有力的实证论点之一。

二、登上王位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将进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异人当时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吕不韦是秦始皇登上王位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当吕不韦在赵国遇到人质异人时,吕不韦已经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吕不韦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与异人成了好朋友,并献上美人赵姬(即秦始皇的母亲)。为了让异人将来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异人,让他在赵国广交朋友,另外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由吕不韦亲自带去秦国以讨好太子安国君和其夫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吕不韦透过其弟与其姊说服华阳夫人收异人为义子,华阳夫人再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子嗣,如此可使华阳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宠。华阳夫人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亲自接见异人。因华阳夫人是由楚国嫁来的贵族,吕不韦采取“乡情攻势”,事先教异人穿楚服,说楚语,加上异人本身的应对得体,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令异人改名“子楚”,收为义子;又说服安国君立子楚为子嗣。如此一来异人变为安国君之嗣子,其在秦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前251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也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死了。随后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兼封文信侯。但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便死去了。

在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帮助嬴政铲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潜在威胁,包括嬴政的弟弟成蛟。吕不韦不仅大权独揽,还与太后(赵姬)偷情。随着嬴政日渐年长,吕不韦的行为有所收敛,并献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后。结果太后和嫪毐生下了两个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称“假父”,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嬴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秦王的军队,嫪毐最终逮捕。嬴政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诛灭三族,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嬴政随后把赵太后关进雍城的萯阳宫。

嬴政随后以失职为名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两年后,嬴政又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吕不韦服毒自杀。至此,嬴政扫清了政权内部的威胁,成为秦国名副其实的君王。

三、统一中国

同年,嬴政铲除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亲理国事。当年,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此后,嬴政广揽人才,励精图治,积极准备统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济济,文臣如尉缭子、李斯等人,武将如王翦、王贲、蒙武和蒙恬,还有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

从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王政17年灭韩、18年灭赵、20年灭魏、24年灭楚、25年灭燕、26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

最先被灭掉的是韩国,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3年后,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国俘虏了韩王,韩国灭亡。

前234年起,秦国多次攻打赵国,但受阻于赵国名将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国使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处死李牧。三个月后,赵军大败于秦军,赵王被俘,赵国灭亡。赵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联结燕国、魏国共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国被秦军吞灭。前224年秦老将王翦和蒙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败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燕王杀太子丹以求和,退守辽东。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获,燕国被彻底消灭。同年,代王被俘,赵国彻底灭亡。

前225年,秦将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为楚国大将军项燕所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以60万重兵,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歼项燕残部,楚国灭亡。

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前221年,其余五国已灭,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国大将王贲在灭掉燕国后,领兵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建,齐国灭亡。

至此,秦王嬴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国家。

四、集权统治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确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故决定称号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并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做了具体规定,例如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等等。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军事权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别主管宗庙礼仪、国家外交、中央财政等方面的政务。

秦始皇对国家体制做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其最为重大的举措就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而加强了君主的集权。在讨论国家体制时,李斯反对历史上的分封制,认为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天子无法有效控制,几代之后,关系疏远,最终致使周朝分崩离析。秦国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的手里。秦始皇支持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郡,郡下设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这样,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全国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秦朝还要求官吏必须通晓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学习法律,所谓“以吏为师”。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包括以农业生产来评估官吏之表现,以及鼓励开辟荒地,鼓励私田制[来源请求]以增加国家收入。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这些对于中国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秦始皇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来源请求],将六国之间原有的城墙拆除,疏通护城河,称为“决河川,堕城廓”,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及据险作乱。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但秦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丞相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焚书”,就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的统治,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只留下官方的思想学说和史书,以及关于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敢私藏禁书、非议政事的人(如侯生)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这一政策从前213年一直执行到前207年秦朝灭亡。但实际上,秦始皇确曾下令将一些禁书保存于皇家图书馆,直到项羽攻破咸阳后纵火,这些书籍才彻底消失。

所谓“坑儒”,即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和方士坑杀的事件。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以蒙恬北击匈奴,屠睢南平百越。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闽中四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五、大兴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也为了秦始皇个人的荣誉和享乐,他兴建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也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秦朝最为著名建筑当属万里长城。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了北筑长城工程,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并扩建,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为了修建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3]。然而,与现代留存的明长城相比,秦长城的工程规模远远不及,只是将秦、赵、燕旧有长城接驳为一体。

秦始皇进行了大范围的国家交通建设。前229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还修筑了灵渠(大运河)。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建成于前219年(始皇二十年)至前215年(二十三年)间。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项工程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华丽的宫殿。在统一六国之前,秦王已经有了不少宫殿。在征服六国期间,秦始皇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以致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4]。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旋即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4](虚数,表明人数众多)。虽然有人声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这个数量仍然是惊人的(特别是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数,一说当时总人口不过2000万)。据说,阿房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5]。《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描述说,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4]。 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 仅是完成地基而已[6][7][8]。至于阿房宫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除了阿房宫以外,秦始皇还兴建了兴乐宫、梁山宫等等。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4]。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4]。

秦始皇的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据说也是七十万人[4]。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以水银合金为陆地,满布机关,从上空看,像秦朝时国家的版图。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六、逝世

秦始皇晚年寻求长生不老。为求不老之药,他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逝。

秦始皇本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但太监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前206年,秦始皇逝世后4年,秦朝灭亡。

七、皇后

后世学者认为,秦王嬴政仍保留一个未灭的周封诸侯国-卫国。直至秦胡亥二世,才下令将其解国。最初,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任秦宰相后,必也为保卫自己家乡卫国而努力。当吕不韦失势,被流放而自杀的同时,至秦王嬴政群扫六合一统天下,却始终未动及卫国,直至秦胡亥二世。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原因必然是连系著秦王嬴政皇后身分的历史之谜。

八、子女

秦始皇子女记载于史书的约有28位(见孙楷著《秦会要》卷一),名字见于史书的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第十八子,见前)、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后来的秦二世。

九、相关事件和民间传说

荆轲曾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荆轲假装献燕督亢之地图于秦王,实际将匕首暗藏于地图之内。荆轲在秦王面前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一一讲解,“图穷匕现”。但秦王躲避及时,荆轲最终失败,被秦武士斩杀。

战国末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曾在易水之宾为前去刺秦的荆轲击筑送行,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后来,因为高渐离技艺高超,被秦始皇传进宫表演。但是秦始皇知道其是荆轲好友,于是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渐离双目虽瞎,却灌铅于筑中,在秦王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高渐离也没有成功,并以身殉。从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国诸侯。

相传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范喜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寻夫,但发现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于是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

“古俗不禁女子改嫁,亦无旌表守节之事,考守节树坊之始,盖本于始皇之奖巴寡妇清”。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一起行刺秦始皇,据说他们是用120斤的大铁椎,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未能成功。后来,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但被后代学者怀疑。

十、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钱同币”的大一统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9][10]。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谤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暴君”。

十一、正面评价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于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于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于手段过于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应该说,正是由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设[来源请求],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来源请求]。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来源请求],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有人认为[来源请求],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认为[来源请求],后世儒家倡导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国不依法而依人情礼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决,致使至今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在经济上,秦始皇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秦始皇还大力发展了全国的水陆交通,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并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此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统一币值,也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始皇在统治期间还发兵南征北讨,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载“北扩千里”,“百越之地,尽皆俯首”。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为了大力开发南越地区,秦始皇强令50万人口迁移进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长期的融合和统一。 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强令修筑了长城抵御匈奴,至今,万里长城已经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征性标志之一。

总之,秦始皇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堪称“千古一帝”。所谓“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历代君王无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来源请求]的[11],这也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反驳: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为早期中西方货物流通,西方特别喜爱中国的瓷器,直接称瓷器为中国之名)

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对秦始皇大加褒扬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非圣人意也,势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汉之政治,多沿秦法,间参以儒家之言。”“秦、汉政体,虽为君主专制,而其地方行政,犹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遗意。”“秦、汉之时,人民言论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于官治也。”“秦以专制,为后世诟病,而其实人民转有自治之权。”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专责女子以节义”,对男子也有对等的要求。“第执“焚书坑儒”一语,遽以为秦之对于古代文化摧灭无余,是实不善读史耳”。

十二、负面评价

字数限制,删去6862字。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放飞某一只风筝

在二千二百年前

中国大陆的

某一个乡村

太大的风

如果刮断了

系住风筝的纤绳

——那就会有

好几个国家的人民

先后看到这只不幸的风筝

二千二百年前的中国——

是七个强国和几十个小国

组成的诸侯纷争的世界

各个国家

都有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言

也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不的官阶

它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乘着飞奔的马车

从秦国飞跑到齐国的时间

——远远超过了今天从东京

飞到华盛顿的时间

它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

它的省与省之间或是区与区之间

也都有高山险隘或者激流险滩

将它们自然地分割成

一个个独立的封闭世界

——它天然地适合诸侯割据

——它比欧洲更适于形成

许多个独立的国家

这是一个世界!

从来没有人能消除

这个世界里列国纷争的狼烟

而且也没有人能消除

列国人民之间文化的差异

和相互交流的困难

然而,

由此上溯到二千五百年前

圣人孔子却作出了一个伟大的预言

预言说——

后世不知何一男子

自称秦始皇帝……

于是,

就有了秦始皇帝横空出世,——

他驱动万乘战车

如虎入狼群

他点燃遍地烽烟

似烈火焚天

离弦的铁箭

射穿了山一样的盾牌

飞驰的的车轮

碾平了企图反抗的关隘

草木与山河

都要打上秦王嗜血的烙印

诸侯割据

十一年间便成了

无影无踪的旧梦

——这是中国大陆上

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最伟大的一次统一

它不仅仅是地域的统一

而且是精神的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了文字和语言

便利了交流和交通

“焚书”——

焚掉了支撑各国再度独立的

文化与精神支柱

“坑儒”——

坑杀了支持各国再度独立的

“假儒”——即文化队伍

为后世汉武帝建立以儒为主的统一文化

——扫除了顽固的障碍

于是,

统一的语言文字

和统一的文化底蕴

将一个天然地

适于割据分裂的中国大陆

永远联成了统一的整体

于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

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

二千二百年间

著名的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不过五十三年

三国鼎立也仅有六十一年

——统一早已是这片大陆上的主调

而间或的分裂不过是简短的插曲

放飞于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再不会成为断线的孤篷

飘荡于统一核心之外的游子

终于会随着统一文化的涡流

惬意的踏上自己的轨途

于是,我呷一口

飘散着茉莉花香的清茶

品茗着它似浓伙淡的余韵

把目光引向一碧如洗的天空

——努力想发现那一只

魂牵梦萦的风筝

但是,那只风筝不在天空

因为它早已停在了我的心中

我赞叹着那个

二千二百年前逮住风筝的人

——“虎踞何雄哉”的秦始皇帝

他是天地间真正的英雄

他是万世不易的祖龙

他是唯一可以与

孔子并列的圣人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编辑本段【人物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异人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未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九月产子,生下了政,为异人与赵姬之子。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对于秦始皇来说,最熟悉的女性最莫过于母亲了。在秦始皇5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将他们母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的姬妾,所以“两个父亲”的传言一直伴随嬴政的成长,再加上赵国人的唾弃、鄙视都让年幼的秦始皇对母亲———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受。

秦始皇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出生在赵国一直到13岁,这个阶段正好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无法发展出对远在秦国父亲形象的认同,也无法发展出对母亲形象的认同,更无法发展出对仲父———吕不韦这个也许是亲生父亲形象的认同。这些复杂的状况造成了秦始皇复杂的心理感受。他必须依靠唯一的女性———母亲才能生存下来,他却又鄙视和讨厌自己母亲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他幼年心灵巨大的创伤。所有的这些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唯一的女性身上。

编辑本段【登上王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赵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编辑本段【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是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总方针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灭韩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闵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当口,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大西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同一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5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秦齐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攻破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编辑本段【首称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是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秦始皇赢政年表:

公元前221庚辰 二十六年

-220 辛巳 二十七年

-219 壬午 二十八年

-218 癸未 二十九年

-217 甲申 三十年

-216 乙酉 三十一年

-215 丙戌 三十二年

-214 丁亥 三十三年

-213 戊子 三十四年

-212 己丑 三十五年

-211 庚寅 三十六年

-210 辛卯 三十七年

【人物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异人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未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九月产子,生下了政,为异人与赵姬之子。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对于秦始皇来说,最熟悉的女性最莫过于母亲了。在秦始皇5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将他们母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的姬妾,所以“两个父亲”的传言一直伴随嬴政的成长,再加上赵国人的唾弃、鄙视都让年幼的秦始皇对母亲———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受。

秦始皇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出生在赵国一直到13岁,这个阶段正好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无法发展出对远在秦国父亲形象的认同,也无法发展出对母亲形象的认同,更无法发展出对仲父———吕不韦这个也许是亲生父亲形象的认同。这些复杂的状况造成了秦始皇复杂的心理感受。他必须依靠唯一的女性———母亲才能生存下来,他却又鄙视和讨厌自己母亲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他幼年心灵巨大的创伤。所有的这些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唯一的女性身上。

【登上王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赵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是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总方针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灭韩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闵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当口,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大西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同一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5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秦齐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攻破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身世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赵氏所生。但也有观点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秦、赵王室同出一祖(《史记·秦本纪》),故始皇又称为赵政。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同时包括了这两种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说法是秦始皇是异人(即秦庄襄王)之子。但在《史记·吕不韦列传》[2]中,却又说是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经怀上吕不韦骨血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因为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因此异人并没有怀疑。

很多人质疑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一说的真实性,因为根据常识和医学统计,怀孕十二个月的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但也有人支持这个说法。

然而,还有学者认为,如果嬴政是吕不韦之子,在秦国朝廷众目睽睽之下,嬴政从小而大成长过程相貌,会是像秦庄襄王,还是像吕不韦,这恐非是吕不韦能力所能及之处。为此,成为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有力的实证论点之一。

登上王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赵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同年,嬴政铲除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亲理国事。当年,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此后,嬴政广揽人才,励精图治,积极准备统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济济,文臣如尉缭子、李斯等人,武将如王翦、王贲、蒙武和蒙恬,还有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

从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王政17年灭韩、18年灭赵、20年灭魏、24年灭楚、25年灭燕、26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

最先被灭掉的是韩国,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3年后,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国俘虏了韩王,韩国灭亡。

前234年起,秦国多次攻打赵国,但受阻于赵国名将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国使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处死李牧。三个月后,赵军大败于秦军,赵王被俘,赵国灭亡。赵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联结燕国、魏国共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国被秦军吞灭。前224年秦老将王翦和蒙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败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燕王杀太子丹以求和,退守辽东。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获,燕国被彻底消灭。同年,代王被俘,赵国彻底灭亡。

前225年,秦将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为楚国大将军项燕所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以60万重兵,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歼项燕残部,楚国灭亡。

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前221年,其余五国已灭,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国大将王贲在灭掉燕国后,领兵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建,齐国灭亡。

至此,秦王嬴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国家。

首称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是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六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全面统一

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泰山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始皇之死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游,要求跟随着,皇上答应了他。十一月,走到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zhǔ,煮),经过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颂扬秦朝的功德。

始皇返回,途经吴地,从江乘县渡江。沿海岸北上,到达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寻找仙药,好几年也没找到,花费钱财很多,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说:“蓬莱仙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象人。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有机关的弓弩去等侯大鱼出来以便射它。从琅邪向北直到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之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

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生了病。始皇讨厌说“死”这个字,群臣没有敢说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厉害了,就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车府令赵高兼掌印玺事务的办公处,没有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就对此事严守秘密,不发布丧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wēn,温)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象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里很喜欢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继续往前走,从井陉到达九原。正赶上是暑天,皇上的尸体在辒凉车中发出了臭味,就下令随从官员让他们往车里装一石有腥臭气的鲍鱼,让人们分不清尸臭和鱼臭。

一路行进,从直道回到咸阳,发布治丧的公告。皇太子继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郦山。

皇后

后世学者认为,秦王嬴政仍保留一个未灭的周封诸侯国-卫国。直至秦胡亥二世,才下令将其解国。最初,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任秦宰相后,必也为保卫自己家乡卫国而努力。当吕不韦失势,被流放而自杀的同时,至秦王嬴政群扫六合一统天下,却始终未动及卫国,直至秦胡亥二世。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原因必然是连系著秦始皇嬴政皇后身分的历史之谜。

子女

秦始皇子女记载于史书的约有28位(见孙楷著《秦会要》卷一),名字见于史书的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第十八子,见前)、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后来的秦二世。

~~

论秦始皇和大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它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兼并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它实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大一统思想,留给人们宝贵的思想遗产。

因而,秦始皇作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功臣,被冠上了种种光环,“振长策而御宇内”,成为了后人心目中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雄才大略的伟大英雄、“千古一帝”,载入了光辉的史册。汉代御史大夫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就称秦始皇所完成的大业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中大夫偃亦说:“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史记.主父偃列传》]。然而事实上,我认为把大一统的功绩全加到秦始皇身上是不合适的。

首先,“解放后出版的几乎所有通史、断代史和关于秦始皇评价的文章,都毫无例外的支持这一种说法——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徐扬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的再探索》]。然而我以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客观地分析评述,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不可能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为满足人民利益而去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统一,实现中国社会的大一统。他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去考虑人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社会应当如何发展,更不用说会知道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了。他所在乎的所不断为之奋斗追求的无非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和剥削对象,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这完全是个人野心和地主阶级本性——兼并性的表现。事实上秦对六国发动的战争,给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还使秦与六国人民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仇怨,为日后秦国的灭亡也留下了隐患。所以我们不宜过度拔高他发动统一战争的主观动机;而他灭亡六国后所施行的一系列看似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如统一文字、禁锢思想,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颁布《秦律》等,撇开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采取极端手段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不说,他颁布这些政策的首要的主观的目的难道真的是使社会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吗?还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身统治,镇压人民反抗呢?

其次,战国时期封建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而兼并战争的发展趋势是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的战争,从而造成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历史特点。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全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换句话说,统一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不是任何一个伟人可以创造的。所以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幸运儿,他是等到果子熟了才来到果园中摘果子的。“当事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灭二周,置三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当嬴政登上王位时,秦已成为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当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固然秦始皇在招贤纳才、严明赏罚等方面显示出了他不凡的才能,但实现大一统绝对不能完全归功于他个人。

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争动乱的社会和人民需要大一统,他们需要的,是和平的安定的能够使人民休养生息,社会发展进步的统一。然而,秦始皇在完成了霸业之后给予他们的是什么呢?是暴政!

“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秦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然失之者仍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犯刑者无所告诉人与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同期之为怨,家下坏也。秦始皇身在之时,天下以坏矣,而弗自知也。……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汉书.贾山传》

“秦始皇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途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无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发令烦惨,刑罚暴酷……秦始乱之时吏之所以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而亡,为异姓福。”[《汉书.晁错传》]

“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汉书.董仲舒传》]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关于取消中考辩论赛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