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最新方向》一篇研究表明:人类并非天生就害怕蛇,但我们可以很快学会“怕它”。
怕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吗?19世纪末期,美国期刊上曾有一项研究:蛇会让30%的人感到不安,即使是视频或者照片。有些人从未见过蛇,但是他们第一次看到照片依然会感到毛骨悚然。
论文描述,人对蛇的恐惧,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与基因有关。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人类怕蛇的原因:很多蛇是有毒的,“自然选择”偏爱远离危险生物的人。
通俗点说:智力与文明的演化并非一蹴而就,远古时代,人(猿)必然经历过与蛇肉搏的阶段。由于蛇有毒,即使是一条小蛇都能以小博大,置人于死地。天生就不惧怕蛇的人(猿),看着毒蛇体型较小,便与之对抗,虽然蛇会吃败仗,但是人(猿)也会在蛇毒下身亡。
在这个过程中,不惧怕蛇的人逐渐被淘汰掉,“不怕蛇的基因”逐渐减少。还有一部分人拥有“怕蛇基因”,他们见蛇就会感到不安,便选择逃跑,这部分人存活率较高。于是,很多“怕蛇的基因”就传承了下来。但真的是这样吗?
婴儿实验解释看似完美,但只是推测,没有证据。生物学家始终没有在人类的基因中,找到能与蛇联系起来的基因。而且,该理论很快便被一个简单的实验所颠覆了。
2011年,罗格斯大学研究团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婴儿与蛇共处。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并不惧怕蛇,反而充满好奇,会爬过去触摸它们,而且蛇爬到婴儿身上,婴儿也不抗拒,甚至愿意跟蛇玩耍。这个实验一下子否定了“怕蛇基因”假说。
但很快便有生物学家出来“补漏”,理论的核心是:“怕蛇基因”可能需要等人成长到一定程度才会体现出来。因为人类婴儿本就属于“早产儿”,不具备辨别事物的能力。
例如:牛犊、马崽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独立行走,而婴儿却不能。初生的人类可能需要经历成长,当一些生理机能具有了辨别蛇的能力时才会引发恐惧,所以人怕蛇,但婴儿却不怕蛇。
面对这样的解释,研究团队调整了实验策略。
第一组实验将闪电、花朵、蛇等卡片放在一起,让7个月大的婴儿辨认,结果发现这些婴儿在蛇的卡片上停留的时间较长。
第二组实验让婴儿看一些视频,同时播放让人恐惧的音乐与让人快乐的音乐。研究人员发现,当播放恐惧的音乐时,婴儿会花更多的时间看与蛇相关的视频。这表明了什么?罗格斯大学研究团队中的Vanessa LoBue解释:
人类或许存在一些偏见,他们能够在一大堆事物中非常迅速地发现蛇,并将它们与恶心或糟糕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可怕的声音。”
第三组实验:研究人员向三岁的儿童展示了九张照片并让他们从中挑选目标物品。结果表明他们识别与学习蛇的速度要快于花朵,也快于青蛙和毛虫等其他与蛇相似的动物。而且,怕蛇的孩子和没产生恐惧的孩子同样都能很快地认出蛇。
怕蛇并非天生的,可以克服这些实验表明:所有人类都可以很快识别出蛇,这可能与蛇的花纹、没有四肢、弯曲的方式以及扭动方式有关,因为蛇的这种方式有别于其他常见的动物。
当婴儿学会恐惧时,或者听到可怕的声音时,有些婴儿会很快与蛇联系在一起,意味着有些人懂得什么是恐惧时,便能很快学会害怕蛇。人类的恐惧感并非与生俱来的,因此人类怕蛇并非天生的,婴儿不懂得恐惧时,他们并不怕蛇。
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家早已学会了“恐惧”,有些人看到蛇的图片瞬间就能将它与恐惧联系起来,因此从未见过蛇的人,第一次看图片也会怕蛇。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恐惧,是可以克服的,并非来自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