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打是什么意思(重庆方言打白是什么意思)
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500年后,法国人顾拜旦于19世纪末提出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并于1896年在雅典举办了首届奥运会。截止目前,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一般包括26个大项,如:田径、羽毛球、篮球、足球、拳击、自行车、体操、举重等。
虽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看似与古代中国毫不相干,但其实在东方世界,古人的休闲娱乐不只是吟诗饮酒作乐,也享受着五花八门,充满激情的各式体育运动。
射箭射箭是利用弓和弦,以弹力将箭射出的动作,常被用作狩猎和战争之中。至少在两万八千年前,古人就发明了弓箭。弓箭作为不可或缺的攻击武器,实用性极高,故人们会视射箭为一种运动加以锻鍊。古人亦因此编著众多关于射箭的理论和著述,如《射经》、《射诀》、《射训》、《射法指诀》等等。古代的射箭并不只限男性参加,女性亦可蹑足其间,譬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哀江头》:“辇前才人(才人指女官)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以及王建的《宫词.射生宫女宿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皆描述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射箭英姿。
古代的射箭更是“六艺”之一。《礼记・射义》更带出射箭所需的竞技精神:“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意思即是作为射手,要讲求仁道。射箭时,人要身心端正,才把箭射出。射失,不埋怨对手,反而应自我反思。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争夺。假如真的要争,便是比试射箭。比试前,大家谦恭有礼;比试后亦是如此,并互相敬酒,这样即使比试,也合符君子之礼。”
投壶除了射箭要用到箭矢,还有一项运动需要它,那便是投壶。投壶与现今铅球、标枪等投掷运动相似,却多了一份文雅的气息,玩法为众人轮流将箭矢抛投至壶中,投入最多者为之胜出。投壶本来只是士大夫阶层的玩意,用于宴会时招待客人,战国后逐渐流传民间。然而那时的投壶亦有“投礼”要遵守,例如投壶之前,主人盛情邀请宾客,宾客需婉拒两次,在主人的第三次邀请下,才能参与投壶(《礼记正义.卷五十九投壶第四十》)。直至唐代,投壶才不需依从以往的繁文缛节,变得简单和充满乐趣。
马术马术,古称“御”,同是“六艺”之一,早在一万五千年前古人类壁画中就出现了马的图案,不过当时的马是食物的一种,经驯化后才成为运输和骑载的工具,及后更广泛应用到狩猎和战场上。一匹好马,可以帮助战士战胜敌人,于是马术便成为一种体育予以训练,从而能精确地驾驭马匹,做到人马合一,故马术即指对马匹进行各种技巧和协调性的训练。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就讲述了一个赛马比赛以计取胜的故事。
齐国的将军田忌一次与其他公子赛马,并以千金作赌注。田忌的部下孙膑发现双方比赛的马匹都不分上下,于是他便把双方比赛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以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下马对上马,结果是两胜一负,田忌赢得赌注。
蹴鞠足球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 ,风靡万千球迷。足球的前身是中国的蹴鞠,与现代足球一样,玩法都是以脚控球。根据刘向的《别录》,蹴鞠由黄帝发明,而蹴鞠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史记.苏秦列传》,当时蹴鞠名为“蹋鞠”。更为有趣的是,古人玩蹴鞠亦懂得花式控球,俗称“白打”,即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部位控球,使“球终日不坠”,如同踢毽一样。
蹴鞠的魅力,使全国上下都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更记载了一个为蹴鞠而丧命的故事:
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确认其患上“牡疝”,便千叮万嘱要他不要过度操劳,否则会呕血而死。然而项处充耳不闻,仍去踢球,结果呕血身亡。
古人对蹴鞠的狂热更不亚于现在。宋代诗人陆游在其《晚春感事.四首.其四》 写到“蹴鞠场邉万人看,鞦韆旗下一春忙”,可见当时蹴鞠的受欢迎程度。
到了明朝,由于许多官吏沉迷蹴鞠,荒废政事,加上当时娼妓以玩蹴鞠的方式吸引客人,使蹴鞠逐渐变得低劣下流。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官吏、武士等严禁蹴鞠,根据《客座赘语.卷十》:“蹴圆的,卸脚……龙江卫指挥伏顒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圆,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军官违例玩蹴鞠,会被罚砍掉一条腿和发边远充军;清朝更进一步将禁令拓展至民间,蹴鞠就此没落。
击鞠击鞠,即骑在马上,持棍打球,与现今马球相似。对于击鞠的起源仍有待考究,三国时期曹植的《名都篇》:“连翩击鞠壤”便提到这项运动,说明至少在汉魏时期,击鞠便已存在。
唐代以后,由于深受皇帝喜爱,击鞠成为天下第一的运动。虽然如此,击鞠却只属贵族的运动,因为一般的老百姓根本买不起昂贵的马匹。当时只有长安的宫城、诸王和达官显宦的私宅,以及各州的官衙,才设置击鞠球场。击鞠所用到的球主要为柔韧的木材,呈圆形,大小如拳头,球体中空,外表会涂上鲜亮的颜色和进行精致的雕刻;球杆长1.5米左右,杆头弯如偃月,类似现在的曲棍球杆,以把迅速滚动的球挡住。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的击鞠好手,《封氏闻见记.第六卷.打球》记载他与吐蕃的击鞠比赛,表现出色,为大唐挽回声望。
睿宗景云年间,吐蕃遣使迎接金城公主,并带来一支十人的击鞠队,希望与大唐一决雌雄。吐蕃是游牧民族,善骑,马匹又精壮,比赛数场后,大唐的击鞠队都输了。于是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与嗣虢王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四人组队对战吐蕃击鞠队。开赛之后,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带领球队大获全胜,吐蕃大臣心服口服。
角抵角抵,即现今的摔跤、相扑,以简单的人体相搏和力量的较量来取胜。“角抵”一词源于“以角抵人”,《述异记》记载,上古时代的蚩尤部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部族头上装上像公牛的角,打仗时除了手脚并用,更以头上之角抵人,使敌方难以招架。这种“以角抵人”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人体相搏的摔跤活动。
角抵最初是训练士兵的方法,到了秦汉便演变成带有娱乐、表演性质的民间竞技运动。秦代统一六国后,由于秦始皇恐防六国遗民作乱,逐下令销毁天下兵器,使当时尚武的人民只能借角抵来宣泄。另外,《史记.李斯列传》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角)抵优俳之观”,可见当时宫廷与民间都很盛行角抵。《汉书·武帝纪》亦可看到因角抵而吸引人山人海的观众:“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
角抵到晋代更出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称——相扑。到了唐宋时期,角抵更设有类似“打擂台”的正式比赛。《梦粱录》:“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角抵比赛的胜出者会得到奖赏,故当时的赛事不但引人注目,更使人热血沸腾。
古代也有女子角抵,然而牵涉的往往是色情与不雅。宋代的女相扑手称作“女颭”,穿着暴露,她们的表演是男子角抵前的暖场节目,令全场的男人目不暇给。然而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表演却使宋仁宗欲罢不能,并赏赐女颭们不少银两。老臣司马光忍无可忍,愤然直谏《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臣窃闻圣驾御宣德门……内有妇人相扑,亦被赏赉……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诏有司严加禁约,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怒斥皇帝不应有伤大雅地观看色情表演。宋仁宗最后反省错误,并下令“扫黄”,从此女子角抵大为收敛,最终销声匿迹。
到了清代,朝廷更为角抵(当时人们开始称角抵为摔跤)设相关机构“善扑营”,负责皇帝的摔跤﹑射箭﹑马术等技能练习和向外国表演献技。
举重举重是中国传统的体育之一,古代崇尚力大无穷,因为武器杀伤力的高低,取决于使用者力量的大小,因此举重在古代已十分普及。古人在不同时期所举的“重物”都有所不同,因此古代对举重的名称亦有所差异,如翘关(举城门的大门栓)、扛鼎(举烧食物的大锅)、举石(举石质的举重器具)等。
古代不乏“大力士”,如《史记.项羽本纪》说到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以轻松托举青铜鼎。另外,至西晋起到清末,举重都被列为武考项目。唐代的举重考试要求负重行走,要“翘关五举”、“负米五斛行三十步”。《新安志.卷第十》就记载了唐代大力士汪节的故事。
汪节天生有神力,一次,汪节跟众人打赌,他能把桥边一个千斤重的石狮子“投之丈余”,将石狮子举起来抛着玩。众人都以为他耍嘴皮子,于是汪节便提起石狮子扔了数米远。其后即使十个人也无法将石狮子搬起,于是众人只好掏钱给汪节请他把石狮子归位。汪节因而一“举”成名,唐德宗听闻这件事,便命其入神策军任军官。
随着时代演变,唐宋以后,翘关和扛鼎因不便于举重运动而被石质的举重器具取替。《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便描绘了武松如何举石:“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只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武松双手只一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从对武松举石的描写,反映宋代举石的方法和举重运动的普及。
然而,举重运动唯一要注意的是,务必量力而为,万万不能逞强,以免乐极生悲。《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秦武王是一位举重爱好者,平时喜欢跟人“斗大力”。一次,他便和孟说进行举“龙纹赤鼎”的比赛,结果因力量不足,鼎掉下来折断胫骨,失血过多而死。
不得不惊叹,中华民族除了包罗万有的文化历史外,令人眼前一亮的体育运动亦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