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焦氏易林注(易经初学入门看什么书)

焦氏易林注(易经初学入门看什么书)

编者按:《易林注译》出版以来,得到广大易学爱好者热捧和赏读。有读者希望能对注译者有所了解,著名《易林》研究学者、原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良运教授亦称注译者对《易林》文本下的功夫很深,惜书中未留下研究《易林》经过的描述。现概述如下:

芮执俭先生,1955年出生于甘肃景泰县。20世纪7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以后,历任甘肃农业大学教师、甘肃省教育考试院高级教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副主编。知名高考志愿研究学者,线差常量填报志愿创始人。

长期负责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资料编辑工作,致力于高考填报志愿方法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考生科学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方法。先后独立或合著出版专著5部,包括《甘肃高考志愿分析与点评》、《甘肃高考省内外院校录取规则解读》、《甘肃高考填报志愿数据指南》 、《甘肃高考填报志愿分数线差》及《甘肃高考填报志愿解读》等,为指导考生及家长填报高考志愿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生涯三十余年,练就其浓厚的读书兴趣和探讨学问的业余爱好,具有广泛收藏图书和重点研读的习惯。作为一名国家事业单位业务工作人员,在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研究领域涉及现代辞书、伏羲文化、易林注译等多个方面,是将《易林》4096首古诗全部译为现代七言诗的第一人。兼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甘肃省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伏羲文化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多年来以“一路阳光”昵称先后在QQ空间、新浪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个人主页发布原创系列文章2260余篇,其中部分优秀论文见诸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周易研究》、《伏羲文化研究》等国内学术期刊。如《〈汉语大词典〉引释〈易林〉词条校勘意见》、《〈辞海〉〈辞源〉黍稷释义考辨》、《大学中学教材中黍稷释义质疑》、《楚帛书伏羲女娲释读》、《伏羲“六峜”考》、《伏羲时代年代框架的比较研究》、《伏羲的历史地位应当肯定》等。其中有的论文受到国家相关业务部门关注。

《易林注译》的编著,实乃编者读书历程中的一个耦合事件:早期在通读《汉语大词典》过程中,发现其引释《易林》词条与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易林》(《古今图书集成》铜活字影印本,1934中华书局版)古诗多有不同,并且本人购自甘肃省新华书店《白话易林》(1990年三秦出版社)一书中,部分内容与《大词典》引文和释义亦有不少相互矛盾之处。那么,问题可能会出在哪个环节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编者于1990年起,着手收集研读、校勘《易林》原始版本及注译工作,积十多年时光。至2000年,先后比较性研读过《四库全书》本、《古今图书集成》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道藏》本、《增订汉魏丛书》本、《津逮秘书》等多种版本。

研究发现,问题在于《易林》不同版本的区别上。由于时代久远,版本不一,讹误甚多。各种不同版本的交替刊行,使得《易林》古诗各版本间的诗句互置、衍文、脱文不少,致使同一首古诗,因版本不同而造成诗句之间差异甚大的情况不乏其列。因此,《易林》不同版本内容校理、文字注释及古诗今译,成为其费时最长、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

上世纪90年代,艰苦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条件难能与今天同日而语。历时十年的《易林》研读和撰稿过程中,笔者生活规律基本上为“三八制作息时间”:即8小时上班,8小时写作,8小时休息。而研究成果也可谓“三无产品”:没有书房,没有书桌,没有电脑,全部工作都是在卧室兼餐厅兼书房的12平米狭小居住空间完成。硬件设施不过家中仅有的一张折叠餐桌、两把折叠座椅。可以说,当年家中仅有的一张三尺圆形餐桌,成为著者最好的业余工作平台。每天晚餐结束,撤下餐具换上书稿,直至凌晨1时休息,早上6点起床继续写作2小时,然后按时去单位上班。何止天天如此,更为月月如此,长年如此。周末时间大多也是在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及家中阅读与写作中度过的。此间也充分利用公务外出的机会,先后前往北京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查阅资料或购买书籍,为《易林》注译收集素材提供了很多便利。

从家庭而言,当初孩子上中小学,兰州的假日有家长带小孩爬皋兰山的习惯。每逢周末妻子要求编者一同带小孩爬山时,便婉言辞行,好话劝说其自带小孩外出活动一天,而本人则独自留在家中“闭门造车”。现在想来,确有愧对家庭、愧对孩子的遗憾。

在当时那样条件受限的写作年代,北方冬天家中没有暖气,都用煤炉取暖。家门口搭建的煤棚成为煤砖与书稿共享之地。致使2002年陈良运教授来兰州,提出要看一看编者的藏书或书房,只好婉言谢绝。当初陈先生的这点意愿未能满足,实属无奈。

《易林注译》的写作过程,是一项即需要耐心和毅力,又必须细致入微的工作。有时候一个字的释义往往需要查阅和考证大量史料。如《易林》古诗中反复出现的“黍”、“稷”究竟属于今天哪一种农作物?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命名,往往“黍”、“稷”不分或以黍为粟、为小米、为稷子、为高粱;以稷为黍、为糜、为稞、为高粱。为确保《易林》古诗注释及译文准确无误,编者不辞辛苦,先后于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大量农业、农学方面的古今文献,考证西北近千年农作物种植史,撰写并发表了《〈辞海〉〈辞源〉黍稷释义考辨》等论文,认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黍就是现在的黍子或糜子,去壳后称黄米;稷,也就是粟,俗称谷子,其籽粒去皮后称小米。论文发表后受到商务印书馆关注,为配合新版《辞源》修订,编辑部于2009年9月专门致函作者,商榷选用论文中有关资料事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野外生存技巧(野外生存技巧视频)

下一篇: 俄罗斯飞机(俄罗斯航空到底有多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