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

关于【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2、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

1、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程志强

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

生在山中,从小开门见山,对着山就想两个问题,一个是“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另一个是“在山的那边,在群山之外的世界有什么”。小时候在山中砍柴、采药、放牛,常常幻想会不会有传说中的奇遇;在山头眺望层峦叠嶂云遮雾绕,乡村公路蜿蜒伸向远方,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想象远方的人和事。

家庭的变故催生了我的孤独与早熟。靠山吃山,父爱如山,是山养育了我,是读书改变了命运。小时候,家里唯一的书就《毛选》,借着注释和字典,饶有兴味地读起来,这就培养了我最早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当年那样贫困的农村,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父亲支持我订《少年文艺》,买《后汉演义》《唐宋词一百首》等课外书。

我向往古代的世界、文艺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直到30年前,第一次乘着绿皮火车走出群山,渡过长江、淮河,来到皖西北大平原读书。后来又回到家乡一所山村中学教书,三年后再走进大学,六年后再上岗就业,在文字间讨生活,转眼又二十年过去。

青山依旧在,江河万古流。故乡山河,别梦依稀。终老之地,北望九峰,南临黄浦,风物迥异,亦难相亲。诗书相伴,聊可慰藉。

于是想起李白两首与山有关的诗。

其一《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其二《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两首一起读,更容易理解。

为什么“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因为敬亭山并不在意众鸟飞来时的喧嚣热闹,也不在意孤云离去后的清冷。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明代奇书《菜根谭》里的两句话,也可以作为此时敬亭山和诗人心境的注解。

诗人独坐敬亭山,看众鸟飞尽,看风云变幻,空山之中,既无人声,亦无鸟鸣,甚至连一片白云也飘走散尽,只有自己和敬亭山一动不动,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又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果这时有人来问诗人为何独坐?为何隐居深山?诗人只有“笑而不答”,因为此中之乐,“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懂你的人不必说,不懂你的人说也枉然。“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词),青山知音,桃花有情,流水不尽,此心自闲,一说便俗!

《山中问答》,一题作《山中答俗人问》,于是我想象诗人“笑而不答”的情景,想到自己从山中到江中,半个世纪倏忽而过,青春不再,童心不改,诗与远方,永远同在。当脚步停下的时候,思想还在远行。当年,远方就是诗;如今,诗就是远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于是,回想来路,瞻念前途,重建小园,自足自养,作此文以纪之。

2021年11月17日星期三

2、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

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

在“神一样的男人”乔布斯眼里,世上的人分为两种,要么天才,要么白痴。这种极端划分让我想到李白两首诗,一首是《与山中幽人对酌》,另一首是《山中答俗人问》。大概在这位自称“吾本楚狂人”的天才眼里,世上蝼蚁千万,也无非,要么幽人,要么俗人。

喝酒这种雅事,自然要找志趣相投的幽人。山花恣意地开,美酒随性地喝,一杯一杯复一杯,或欢言得憩,或畅聊共挥。

“我先干为敬,你随意”这是尘俗酒桌上的客套话,在李白这里,那才是真随意,无须敬,无须正襟危坐,更无须携带尘世里各种礼仪规矩,总之,怎么高兴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就图个轻松自在。所以他会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人活一世,能够如此随喜而为、随心而言地喝酒,实属难得。有一二知己,懂得并且同好这种随喜而为、随心而言的做派,更加更可贵。如若没有这种人选,宁可一个人往来于天地间,就如摩诘居士所言,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独来独往,并非只有形单影只的寂寥色彩。胜事自知,也有因内心充盈而喜悦的时刻。更何况,清风明月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也只有人散茶凉之后,才会瞧见一钩新月天如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在年轻时代,曾在湖北碧山桃花隐居,据说长达十年。有人为此感到疑惑,就问他,你年纪轻轻,应该建功立业,前途无限,为何要栖居在这山窝窝里呢?李白的反映是“笑而不答心自闲”。每个字都充满很有内容。笑,他为何对此发笑?有人认为,这表现诗人喜悦而矜持的心情。但我觉得,李狂人一生放纵不羁,他何时,又何须,在何人面前矜持自己的感情?懂得的人不必解释,不懂的人解释也没用。

李白一生二入长安,第一次是在三十岁左右,满怀期望地踏入,失望落魄地离开。

隐居碧山的十年,从时间轴来看,正是第一次离开长安后与第二次进入长安前中间的十年。四季轮转,十年流水。这里的笑而不答,是否有几分欲说还休的意味?

即便真是如此,他也是既来之,则安之,心自闲。这种闲,与王维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闲异曲同工。如果换做王维问他,太白兄,尔为何要来隐居于此?李白或许同样笑而不答,但与面对俗人的笑而不答并不相同。作为同道中人,笑而不答,现在流行的三个字来说就是,你懂得。因为懂,所以王维不回如此发问。

王维当然懂。到了晚年,深居辋川,同在官场的张九龄问他,这世间的得与失、穷困与通达,究竟是怎样一番道理。他没有吧啦吧啦地讲很多,而是“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你要问我尘俗之理,我且高唱渔歌,驾一叶扁舟,向流水深处行驶而去咯!

这种笑而不答、不答而答,与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多么相似。如果他俩在山间相遇,定然同样相谈甚欢,一杯一杯复一杯。而我总觉得,远处的山花就是桃花,桃花开在李白笔下,才能静雅而不乏英气。

有时候,笑而不语是因为不能被懂得,于是索性沉默。

有时候,笑而不语是因为能够被懂得,于是直接微笑。

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

心受的伤,不流血,也不断骨头,但往往最可怕。那些自杀的人,往往都不是因为外伤,而是因为所受的“内伤”——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心死了,他的肉体也就活不下去了。心碎了,肉体也将面临“土崩瓦解”;心成灰,肉体可能就会化成骨灰。

那些不快乐的人,一般也不是因为外在的困扰,而是因为内在的愁烦。而一个人强大,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肌肉多么发达,他的心脏多么强劲,而是因为他内心的强大。一千次被对手击倒,一千次从地上爬起来,只要生命还在,只要还能爬起来。

最迷人的微笑,就是含着眼泪,依然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那个苦苦伤害你的人……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秀的背后,都是克制,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所以,我们不应该每天只关注自己吃什么,穿什么,不应该纠结于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得到,应该注意时刻保养自己的内心。千万别光想着“万事如意”和“心想事成”,那样只会,越想越不如意,越想事情越难成。要知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遇到好事,多往坏处想想;遇见“坏事”,多往好处想想。心情好了,一切都好,外面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而你的内心阳光灿烂,什么都井井有条,欣欣向荣;而心情若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外面风和日丽,可你的内心晦暗,好像正在发霉长毛,好像坏死的肌肉一样……

本文关键词: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笑而不达心自闲,笑而不答 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有何寓意,笑而不答心自闲的上一句。这就是关于《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是怎样一种体验情感美文(从山中到江中:问余何意栖碧山)》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何使用心态学方法宣泄情绪,心理学中如何疏导情绪(每周学习一堂心理课《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下一篇: 银耳汤四种人不宜喝,银耳汤的营养价值和功效(糖友们能不能吃银耳)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