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随笔】,数学教学随笔一年级,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让“徐徐的南风”吹响课堂——《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读书笔记2、数学教学随笔1、让“徐徐的南风”吹响课堂——《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读书笔记
黄州区聚星小学 程班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和关心学生,时刻以学生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暑期我在看余振兴老师编著的《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一书,书中蕴藏的教育法则颇多,而“南风效应”一法被他恰到好处地运用着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感受良多。
余老师有一篇教学随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提到一个日常教学中的小片段:那一天很热,不少学生都在拿书扇风。当他饶有兴致地用精彩课件引入新课后,发现事先准备的教具忘在了家里,恰巧此时又碰到一学生举手打小报告“老师,他用水瓶打我!”。
其实按常理,老师或许会借批评学生的理由化解自己忘带教具的尴尬,但聪明的余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幽默地对着全班学生说了一句:“看来这个同学是给我们送教具来了”,原来他就地取材,要将矿泉水瓶当教具用,学生经历了这整个过程,有了经历自然也就有了对这个特殊教具的珍惜,有了学生流露出的真实感情,余老师接下来的课堂也就有了活力。
多么精彩的一场“南风”式的谈话呀!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像余老师那样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摔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还有一篇余老师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垂直与平行》让我反思深刻。因为我曾讲过《垂直与平行》的公开课,最后以学生配合不大融洽收场。这是一个多么痛的领悟啊!自此,我就不大敢在公开课上讲几何方面的题材了,一直觉得是几何知识空间感极强难入学生心,更难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
可看了余老师这篇实录与反思,我喜出望外了!不是我惧怕讲几何,是几何没入我心。几何当然不会主动入我心了,这里权当玩笑罢了!就拿此课来说吧,是我需要主动在自己的世界里弄清“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还要用自己的话语让学生更易理解,用自己设想的教具模拟出这一联系与区别。更重要的是我需像余老师那样运用“南风效应”,对学生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并且要静下心来揣摩课堂上我说的每一句话,提的每一个问题。依稀记得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大纸箱标好几条直线就问学生,“为什么‘平行的定义’一定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问得学生半天摸不着头脑。我当时还想是不是学生思维反应慢了点,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提问的方式或语言让学生接受不了。
首先学生不理解“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其次学生自己没有动手实践,就靠观察很难理解“同一平面的意思”,最后是我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完全是强迫学生接受。现在终于明白了余老师所说的“课堂语言的设计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老师对学生理解度的了解,需要老师自身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语言素养”,那我今后在课堂语言设计上需要花更多功夫了。
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因此,我们应像余老师那样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余老师的教学随笔下我悟出了“感人心者莫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人性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试着用“徐徐的南风”去吹拂我们的学生,触及他们的心灵,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瑟瑟的北风”只能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规范其言行,也不利维护其身心。
北风固然凶猛,但结果事与愿违;南风虽然徐徐,却往往事半功倍。牢记“南风效应”好教法,让徐徐的南风吹进我的课堂,给学生带来温暖,给课堂注入活力。
2、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教学随笔
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校老师也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座位安排以“马蹄形”摆放桌椅,形成面对面相邻的座次,这样安排座位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既有利于学生方便看三面的黑板,集中注意力听讲,又有利于小组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更便于顺利地展开讨论、交流,实现充分地合作。
2、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3、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孩子们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学会了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了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4、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内容走进小学生生活,让小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小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小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小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小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小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小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小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小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数学教学随笔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20xx)》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特点:有效注意力时间短,旧知迁移能力弱,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注重为新知搭建“梯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二是能够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三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三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游戏导入;2、感知规律;3、发现,总结规律;4、应用规律;5、延伸规律。
在设计“游戏导入”环节时,我给出两组电话号码,男孩记一组,女孩记一组。女孩记得那一组有规律,很容易记,男孩记得一组没有规律,不容易记住,引出问题冲突,让学生了解学习找规律的必要性,揭示课题——找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感知规律”,通过找“熊大、熊二”和“小羊们”的规律,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初步感受规律中“一组”和“重复出现”的含义。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梯子,让学生在心里感受规律的特点。第三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总结规律”。这一环节,出示“例1”主题图,通过彩旗的规律让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引导学生用完整简洁的话说出发现的规律。利用彩花、彩灯和小朋友进行巩固。第四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应用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巩固练习中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
通过本次赛课我的收获是:
(一)深刻体会备课从“厚”到“薄”的过程。
这次赛课让我真正明白了备课要从厚到薄的含义。在开始磨课时,教案中详细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甚至还要想出多个预设,在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和调整中,初稿教案终于写成,一共有13页,但第一次试讲还是失败告终,需要从头再来,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的过程,过程是痛苦的,这次定稿也有十页,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又因为一些细节,需要调整,终稿确定时是七页,最后一次在学校的试讲时,整个教学流程已经烂熟于心,最后登上比赛场时,教案只剩两页。通过这次赛课,让我明白,厚就是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薄就是将这些备课内容烂熟于心,完全内化吸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
(二)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在第一次试讲中,我就忽视了孩子的认知规律,没有任何铺垫就开始讲例题,不管怎样引导孩子的思维都打不开,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本来可以动手实践的数学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最后的效果确是孩子一张张茫然的小脸,李老师对那节课也只说了一句话,“不行,重来”。这让我深刻的明白了,遵循孩子认知规律的重要性,如果在教学中能够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目标才可以水到渠成的完成,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本课开始通过两组电话码号的记忆比赛,引出问题冲突,让孩子直观、形象的发现规律的存在,再通过两组有规律的卡通形象,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渐渐明白,规律是一组一组出现的,为孩子们攻克本课难点(一组,重复出现)搭建了扶梯。当进入例题新授时,只需简单的点拨,就可以引出规律的表达方法。这时找规律孩子们已经内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乘胜追击,抛出找规律的学习目的是用规律。在应用规律的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要合理恰当
第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熊大熊二”等动画元素,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气氛包裹着整个课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方面,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新授难点。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大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能把教材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弄懂教师难讲明白的内容,突出了教材的重点,从而突破新授难点。本课多媒体课件中涉及到形状、颜色、人物、数字等多方面的规律。如果没有多媒体的配合,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多类规律的展示。如:本课“一组”和“重复出现”学生不是很容易发现和理解,在出示熊大、熊二时,用虚线将一个熊大和一个熊二圈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一组,再一个一个的出示虚线画出的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复出现。利用多媒体功能成功突破了本课新授的难点。
(三)课堂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巩固环节中,孩子们需要用画笔涂一涂,涂出自己喜欢的规律,孩子们画出很多漂亮的作品,有两种颜色一组的,也有三种颜色一组的,甚至有孩子画出了变化的规律,让我很是惊喜。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有的学生发现老师的衣服是有规律的、班级桌椅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是有规律的。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数学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延展性、灵活性。如果孩子的数学思维打开了,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更轻松。
本文关键词:数学教学随笔怎么写,数学教学随笔30篇短篇,数学教学随笔题目,数学教学随笔初中,数学教学随笔小学。这就是关于《数学教学随笔,数学教学随笔一年级(让“徐徐的南风”吹响课堂——《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读书笔记)》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