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初一上册语文书要背的课文(初一上册语文书)

关于初一上册语文书要背的课文,初一上册语文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 意思: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8、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9、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10、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11、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12、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13、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4、 【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15、“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16、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17、《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18、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19、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20、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21、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22、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23、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24、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25、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26、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27、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28、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29、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30、“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31、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32、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3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35、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3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37、“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38、“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39、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40、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41、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3、”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44、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45、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46、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47、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48、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9、”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50、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51、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52、(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53、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54、“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55、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6、”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57、《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58、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59、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

60、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61、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

62、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63、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

64、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65、”(《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66、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

67、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碱性 食品(碱性食品大全)

下一篇: icom数字制式(ICOM智能数字系统的介绍和应用的详细资料概述)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