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对比是什么?

网友提问:

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对比是什么?

优质回答: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一个封爵,无疑就是封“王”了。

对于皇帝来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封大臣为“王”。刘邦当年打下江山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先后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消灭了七个。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就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做出一项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就是说,不是刘姓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

(刘邦剧照)

刘邦做出了这项规定以后,后世两千年的皇帝,基本上都沿用这项规定。如果一个人与皇帝不同姓,基本上没有封王的可能。同时,如果不是武官,而是文官,封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古人所谓的“立功”,所指的主要就是战功。一个文官,就算是宰相,如果没有战功,也很难封侯。所以在汉朝的时候,才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想要实现的,就是实现人生封侯。

汉朝一开始没有封“公”的,后来封公的越来越多,隋唐之后,封公的变多,封侯的则更多,文官、武官都可以封公封侯,也不再限定只有立下“战功”才可以封公封侯,立其它功劳也可以。

不过,封“王”则有着严格的限制。除了与皇帝同一个姓以外,其他大臣几乎没有可能封王。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大臣的功劳大得不得了的时候,也可能封王。比如清朝初年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就被封王。还有唐朝帮助李显复辟的张柬之等五人,也被封王,当时号称“五王”。

不过,这些不是和皇帝同姓,而又被封为“王”的,其命运都极为悲惨。无论是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王,还是张柬之等“五王”,最终绝大多数都被严厉打击,受到了惩罚。

要不受到惩罚,比较多的情况就是大臣死后被追封。毕竟被追封为王的时候,人都不在了,肯定就不会受到惩罚了。

(李显剧照)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汉朝之后,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既可能封侯封公,还可能封王。不过,封侯封公,都很少有事,而被封王的,则会受到君王极大的猜忌,稍不注意,就会被严厉打击。

说起来,无论是封侯封公,还是封王,无非就是称号不一样而已。如果封王多了,王所享受的待遇,甚至还可能不如那些公爵侯爵,权力也可能没有公爵与侯爵大。为什么古代却对封王如临大敌,一定要到逼不得已才封,而封了以后,又会想方设法打击这些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咱们还得回到这些爵制的产生时期。

爵制的产生及成型,主要是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刚开始分封的时候,主要是侯爵,公爵都很少,所以那时候称为“诸侯”。不过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们互相兼并,公爵已经越来越多。不过,称“公”的很多,但是称“王”的却几乎没有。

(秦始皇剧照)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在古代,“王”有特殊的含义,所表达的就是天下主宰。而“公”“侯”都没有这样的意义。

西周开始的时候,除了周天子是王,是天下主宰,没有其它王,自然就没有其它主宰。不过,楚国由于不满周天子只给予了一个子爵的分封,因此和周天子发生了很多矛盾。再加上周天子还多次带领军队征伐他,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人又称呼楚国人是蛮夷。因此,楚国国君非常不服气,自称“楚王”。当楚国国君自称“楚王”的时候,便意味着他们要自行一套,自己主宰自己的地盘,不再属于周天子的臣民了。

到了战国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楚王,通过兼并剩下的其它六国诸侯,也纷纷称王。那也就意味着,这些称王的诸侯,也都不服从周天子管理了。

因为大家都称王了,因而自己感觉比别的诸侯国厉害的秦国和齐国,干脆称“帝”。不过后来也觉得闹得不像话,又取消了。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皇帝”。

此后又经历楚汉相争。先是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为“王”。不过这些“王”们立刻就反叛。刘邦当了皇帝后,也有封“王”,而这些“王”也是心中不服而反叛,以至于刘邦对他们进行广泛的诛杀。

由于“王”在周朝及汉初有着诸多这样的反面意义,因此,后世的皇帝都是谈“王”色变,不敢再封异姓为王了。至于同姓的王,意义则不一样,毕竟是家天下的国家,这个天下就是这家人的。因此同姓当“王”是无所谓的。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等)

其他网友观点

对于文臣武将的分封,一般是在开国建元之际,其中以,汉、唐、宋、明最为突出。

一、东西两汉

刘邦建立汉朝时,文臣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萧何和张良!两人都被封了侯爵,有食邑,其中萧何还是丞相,统领百官。武将中有几个被封为王的,但是彭越和英布等人属于刘邦的合作伙伴,本身就是王;卢绾被封为王那是刘邦乱封的。所以他们的王与刘邦的分封意义相关不大!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中,韩信的王位是胁迫刘邦的,后来被贬为淮阴侯,侯爵,其他武将都是列侯爵位!所以说,在刘邦麾下,文臣武将的分封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侯爵。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分封最高的也是止步到列侯。

二、贞观大唐

唐朝的文臣武将分封,应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文臣武将最高爵位都是被封为公爵,但是区别在于,文臣的排名要比武将高!而且文臣的官职最高是位列三公或是左右仆射之类的,职位上都是文臣能达到的最高点。而武将的在朝廷职位大体是“大将军”或“总管”之衔。武将要比文臣弱势,像李靖还得出将入相,向文臣转换。

三、南北两宋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有功的文成武将,分封最高爵位也是公爵。文臣之首的赵普被封为许国公,武将中的石守信等人也是被封为公。但是有一点,赵匡胤分封出去的爵位是很少的,可能是他他取天下太容易了。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一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文臣的分封没什么好谈的,武将中的韩世忠分封是可以一说的。韩世忠武将出身,晚年退休的时候被封为咸安郡王!以前的文臣武将被封为王基本都是死后追封的,韩世忠的“郡王”爵位是活着的时候封的。

四、大明王朝

朱元璋时期,文臣武将的最高爵位是公爵,文臣以韩国公李善长为首,武将以魏国公徐达为首。在朝廷的职位上,李善长是左丞相,徐达是右丞相,徐达压过李善长一头。徐达死后还被封为王,死前是没有的。中国历史上的文臣武将,死前都是很难封王的。朱棣“靖难”之后,功臣也是最高只能达到公爵。朱棣之后的文臣武将封爵难。英宗复辟时封了武将石亨为忠国公,文臣徐有贞为武功伯。之后的明朝,文臣最高不超过伯爵,像王阳明在世时就只得一个新建伯的爵位。

其他网友观点

从秦开始设立二十等爵位,汉依秦制,加封王爵,异性王除灭后白马之盟约定非刘不王。爵位都是给有功之人在官职以外的一种赏赐,文武皆可得(如萧何封酂侯,韩信淮阴侯)。当然,军功相对而言更容易获得一些,但风险也要高得多。

汉初,做官者以出将入相为荣,所以多能兼资文武。即便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也很少只能提笔的书呆子(为将者不等于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指挥三军),因此建立军功对文人而言也不难。不过汉朝文武至高就是十九等爵的关内侯,再次的就是二十等爵的列侯(如关羽的汉寿亭侯,诸葛亮的武乡侯)。

到了隋唐及以后,基本也都只是本姓封王(汾阳王郭子仪是个特例,其他如鄂王岳飞、明朝开国的异性王都是死后追封的),异性则是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了(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妥妥的文官,皆封公)。但普遍也都是建国之初容易获得爵位,往后就难了。文官如秦桧也曾被追封申王,李鸿章死后追封一等肃毅侯。

不过文官有功者可能还会多个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古之三公)。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果袁谭袁尚兄弟不内斗,曹操有机会攻陷河北吗?

下一篇: 袁术两次败于曹操,为什么他还是最强诸侯?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