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真的能抡起几十斤重的兵器作战吗?真实兵器大概都多重?
优质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无限的夸大了,压根就不存在的事!
打个比方说,如果按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来说李元霸的话,数据是这样的:李元霸可以举起两个各一千五百多斤的石狮子,他所使用的双锤的重量分别是左七百斤右八百斤。
而在小说《说唐》之中,李元霸的双锤是四百斤一个。
如果按单田芳老师所说的那样,李元霸双锤的重量是一千五百斤重,而他举起的是狮子是三千多斤。
这其中就违背了人体所举起的重量和他所使用兵器的比例。
我在年轻时曾经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东京拳击训练学校受过系统的训练,拳击是需要进行力量训练的,这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
当时我最大的举重记录是在一百六十斤左右,而在平时又和伙伴们进行器械玩耍。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把一件兵器是的顺手和运用自如的话,其所使用器械的重量大概是自身举起总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我如果手持一件器械进行街斗要保持收发自如的话,那么这个器械的重量应该大约在八斤上下。
如果超过了这个重量,说真的就很难做到运用自如了。
再重的器械不是拿不起,而是在拿起之后太过于笨拙,无法进行有效的搏斗。
古人的身高和力量相比于现代人并不占特别大的优势,就算是在依赖冷兵器的古代,就算是他进行专业的训练,就算是他的天赋极高,绝对不可能有超过四十斤以上的兵器。
另外一点需要说明,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对于并起重量的描写也是不一样的。
在《水浒传》中,对于兵器重量的描写还不是很夸张,大体有呼延灼的双鞭为左十二斤右十三斤,还有就是鲁智深的禅杖有六十二斤。
说真的,就算是这个重量的兵器在使用起来已经就不简单。
在《五代十国演义》中,铁枪将王彦章的铁枪重量是三十斤,这个重量虽说已经很了不起但也算可圈可点,还算说得过去。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除了描写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之外,大多地方都没有过度的描写兵器重量的地方。
但到了小说《说唐》中就夸张地没有边了,即便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所使用的兵器也在百十斤上下。
即便是《说岳全传》中,岳云的一柄锤都有八十多斤。
造成这种对兵器的重量描写有如此大的悬殊的,是这些书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写的。
《水浒传》、《五代十国演义》和《三国演义》大概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明初时期,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而《说岳全传》和《说唐》的成书时间是在清朝。
中国文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写书一开始还比较客观,越往后越夸张。
除了历史小说之外,武侠小说也是越往后越夸张的越厉害,从早期的拳打脚踢再到后来的轻功点穴,从轻功点穴开始又在附加上降龙十八掌、沾衣十八跌,后面还有更厉害的乾坤大挪移等等。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书写特点,那些武侠小说里的神功肯定是不存在的,而那些动辄就几十斤和上百斤的兵器也肯定的不存在 ,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由于常年战乱,人民又精于劳作!身体素质较好,所以拿动几十斤武器上战场应该没问题!但上百斤的武器,应该是平时练习用的!
现代人由于,脱离了体力劳动,身体非常的弱,有的人几斤几十斤都拿不太动,所以就质疑古人拿几百几十斤的武器是不是吹牛!
早在六七十年代,乡下普通的老百姓,男人挑300斤的担,女人挑一二百斤,走个十五六里路玩似的。在东北深山老林的伐木工人,一两千斤的圆木,基本都是四个人抬!你还真别不服?我早20年,曾在打石场干过!偶然一次,周围有人要从山里抬出一根圆木!只找到了三个老伐木工,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缺一人,只好到石场来借。因为本人身体素质较好,所以被借去了。干起来才知道,真的不行!同样上了肩,压的呲牙咧嘴。干不过那些老头子!好不容易抬下来。腰疼了好几天!
前清的武科,真的是舞一把八九十斤的大刀。而且,古代的士兵是穿甲的,一身普通的甲胄,少说也有三四十斤,重甲就得七八十斤,常年穿着那玩意儿打仗,想力气不大都不可能!
想那吕布,单手拎起纪灵,如提童稚!纪灵使50斤(现20多斤)大刀,那体格不得二百斤上下?被吕布一手提起,那吕布有多大的力气?关羽张飞刘备,所用兵器都是几十斤,为万人敌不虚也!
其他网友观点虽说评书里的“82斤青龙偃月刀”之类的超重兵器,基本都是评书家之言,但在真实的古代战争史上,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对于许多武将来说,却也并非难事。
首先可以验证中国古代武将们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国古代武将的选拔制度:武举制度。
在明清时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考试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清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被划入“技勇”考核范围,更是没商量的硬标准:比如“舞大刀”考试,要把八十斤至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气呵成舞起来,必须要舞到眼花缭乱才算合格。然后还有举巨石环节,要把二百斤至三百斤的巨石原地举起来,举到离地一尺的程度。达到这样的力量水平,才有资格成为一员武将。
所以理论上说,“拿起百斤武器”,对于许多朝代的武将们来说,就是个入门的力量水准。
甚至不止武将,对于历代许多优中选优的精锐部队来说,这样的力量水平,同样也是基本要求。比如明末大英雄麾下的“铁人兵”部队,以及清初时在雅克萨血虐沙俄哥萨克的福建藤牌兵部队,队伍里哪怕普通一兵,也必须要做到手抱三百斤重大石头,在演武厅里漂亮绕上三圈。“拿起百斤武器”?那更是小意思!
为什么要有这硬标准?看看古代战争的模式,也就不难理解。冷兵器乃至冷热兵器混合的战争年代里,部队通常是要穿重甲精铠作战,精锐部队的将士们,基本都是几十斤装备盔甲扛身上。明朝中后期时吊打倭寇的戚家军等英雄部队,普通士兵的负重,通常高达十五公斤以上。力量水平不达标?恐怕还没接近敌人,就得活活累趴下。
换句话说,古代一支部队的基本力量水准,考验的就是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
但是需要明确的另一个事实是:拿得起百斤以上的武器,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手持百斤以上的武器作战。古代评书里那些武将们手持上百斤硬家伙狠打的场面,放在真实的战场上,确实是稀罕场景。因为无论古今,战争永远比拼的是团队的战斗力,而非个人武力。
所以即使在古代战场上,部队间的搏杀,讲究的就是团结协作,要以整齐划一的军阵,配合默契的厮杀,在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拼到最后。所以部队的武器配备,也必须要以机动力与杀伤力为先,并非单纯比拼重量。
就以冷兵器来说,明清军队用的长枪,枪头的重量通常不能超过4两。骑兵用的五尺长刀,最重也是2斤8两。步兵用的腰刀则是1斤10两。明清步兵里最重的冷兵器狼筅,重量更不超过6斤。都是标准制式。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力量逆天的猛人,比如明代力量爆表的武将刘綎,常拿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上战场,开打就舞的呼呼生风,威武震撼天下。
但这样的威武,也基本是个别行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精锐部队,每个士兵都拿着百斤重的大家伙上战场,外加还要有高速突进列阵搏杀等一系列战术动作,恐怕在永重家伙砸趴对手以前,先要把自己压垮。
但无论怎样,在中国古代史上,这一系列世代完善的力量考核标准,也确保了中国古代军队,持久保持战斗力。多少王朝的辉煌,多少大扬国威的硬仗,就有这“力量考试”的功劳。无论古今,其中的道理更是不变:能够保持力量的队伍,永远都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