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网友提问: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优质回答:

全程参加过湘西某地的一场喜丧,原来丧事还可以这样办!

令我庆幸的是,我的老家没这习俗,不然我连抬棺材的人都请不齐!

喜丧,是当地每个老人最后的追求,但只有极少数老人能达成心愿!

1、必须是8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双亲(公婆)已过世3年以上。

这个条件,很多老人都能满足,毕竟自己都超过80了,双亲还在的话,那不得百来岁了。

2、必须是四代同堂(老人,儿子,孙子,曾孙子)。

只计算家族男丁,如果第四代是曾孙女,不算;嫁出去的女儿和孙女,无论繁衍了多少代,一概不算。

这个条件很苛刻,尤其是80后和90后,兄弟姐妹少,子女更少,如果他们父亲的兄弟也少,那他们的爷爷奶奶就很难达成喜丧的愿望。

3、必须在家里善终。

死在外面的,不算;凶死的,不算;病死的,不算(这一条现在已完全放开,纯粹自然老死,实在少得可怜)。

能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的老人,一个百来人口的村子,往往也就那么一两个而已,大概比例不超过5%。

喜丧,是把丧事当喜事来办的,部分礼仪和用品,跟嫁娶一致,与普通的白丧有着天壤之别。

1、后代可以喜笑颜开

老人去世,本应是令人悲伤的事情,后代应当哭才对,很多地方也都有“哭丧”的习俗;但喜丧不同,后代是恭喜老人荣登极乐,不但不用哭,还可以欢欢喜喜,有说有笑。

2、张红榜

在当地,丧事需要张贴两张榜文,一张是讣告,一张是执事榜(红白喜事需要请村里人来帮忙,执事榜就是主管对每个人工作分配的告示)。

如是白丧,两张榜文都必须用白纸书写,如是喜丧,都用红纸。

3、贴红对联

与榜文相同,白丧用白纸,喜丧用红纸。

所以,看到办酒席贴红对联,张红榜的,不要直接认定是喜事,也可能是别人家死了人!

喜丧与白丧除了以上三点不同,不知情的人,往往还可以通过抬棺木的人数,来判断是喜丧还是白丧。

出葬时,是将棺木绑在两根大碗粗、长十几米的杉树杆上,从老人自己算起,每一代要安排8个人抬棺木。

所以,只要看到是32个人抬的,就表示老人家里四世同堂,极有可能是喜丧。

同理,如果看到的是8个,16个,24个人抬,就一定是白丧。

大家可自行脑补一下,32个人分成前后两队,挤在不足1米宽的田埂上抬棺木,会是什么样的场景(肯定比下面图片好看)。

我当年参加喜丧在冬天,田里没水,很多抬的人就踩到田里走,我当时就在想,要是夏天怎么办,路上哪可能挤得下那么多人,难不成大家踩秧田里去?

真是万幸,我的老家没这习俗,否则,得跑差不多半个镇,才能请到几十个人来抬棺。

喜丧,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它只存在于传统丧葬习俗保留完整的地域!

参加过很多地方的丧礼,但喜丧却是独一次,也是在这一次,让我见识到了传说中的、完整的丧礼。

1、披麻戴孝

这似乎没啥稀奇的,但在湘西的这个县,每一辈的孝布都有所不同,当地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辈。

儿子辈的孝布要做成尖帽,戴在头上,再系麻绳绑住孝布;其余辈份是将孝布披在头上,完全靠麻绳系住才不会往下掉,孝布都很长,能超过脚后根。

儿子辈的孝布上面不贴纸,其余辈份都会在额头上方贴纸,圆形,直径约3公分,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每一辈用不同的颜色。

2、腰系草绳

儿子辈的腰间要系草绳,还要用一根短棒别在腰间,将草绳扭紧。

这是表示,父母过世,孝子茶饭不思,为了能够打起精神来料理丧事,就勒紧肚子,消除饥饿感。

3、手拿哭丧棒

哭丧棒约40公分长,姆指般粗细,上面贴满了白纸条,在安葬老人之前,孝子要棒不离手。

这是因为,孝子见人矮一辈,碰到熟人都得下跪,太饿没力气,跪下去要有个棒拄着才不会倒下去,起来的时候,也要靠棒子支撑才有力气站起来。

丧礼酒席上,孝子还要拿着哭丧棒去挨桌下跪叩头,向宾客们道谢致意。

4、念祭文

在安葬老人的前一天夜里,司仪会将老人的生平事迹(大多是将老人吃过些什么苦,有什么功绩之类编成押韵的诗歌)说唱出来,孝子一直跪在灵堂前,宾客们坐着观礼,整个过程大约两三个钟。

司仪每说唱一小段(几句),炮手就点一串鞭炮(平均一两分钟一串),吹鼓手奏乐,孝子叩头。

很多地方都保留了念祭文的习俗,但大多礼仪不周全,有些地方的孝子只是象征性地跪一下,大部分时间都坐着,叩头和放炮也没那么密集,当年我们还在房间里面,就被鞭炮的硝烟熏的喘不过气来。

5、退步目送,三步一跪一叩头

出葬时,老人的子孙后代在前面开路,每人手中都拿着根哭丧棒,每个后代的身旁都站着一位村里帮忙的人,棺木走在最后。

子孙后代在盯着棺木,倒退着走,每退三步,都要跪下来叩头,右手将哭丧棒拄在地上,帮忙的人再将跪的人拉起来,在拉的时候,不能一拉就起,要拉三次才起。

后代在跪的时候,炮手要点一串鞭炮,在退步走的时候,炮手要点大炮(手指粗的单个鞭炮,响声极大,这是丧事的专用鞭炮)。

想当年,从家里到河边(棺木装船运往山上安葬),短短两三百米,硬是退了两个钟才到,到后面腿一直发抖。

6、烧井

烧井,就是按好老人的墓穴后,用火烧一遍,其目的是将墓穴土里的蛇鼠蚂蚁等烧死,以免打扰死者。

各地习俗不同,但一般都有这一道程序,有些地方是用冥纸烧,有些地方是用鞭炮炸,我在喜丧上看到往墓穴里扔了三个挑子的鞭炮。

7、道场

道场是当地对老人厚葬的标配,一般是三天或七天,如今攀比之风盛行,村里只要有一家给老人做了道场,其他人家都会跟着做,只要有一家做够七天,其他人家也同样如此。

当年没怎么留意这仪式,反正就是在楼上摆好祭品,点好香蜡,三四个穿着职业装的人在那里敲敲打打。

在很多地方,传统的丧葬习俗正急剧简化,可能在几十年前,还跟上面一样,但现在,麻不披了,草绳不捆了,哭丧棒不拄了,退步改成前进,送葬也不用下跪叩头,道场不做了,孝布仅流于形式,随时可以摘下来,孝子还可以坐着听祭文。

丧葬习俗可以简化到如此地步,就算这些地方原来有“喜丧”的习俗,也早就被减掉了。

我认为,这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都是有根据、有来历的,大可保留下来。

虽然,习俗始终只能是习俗,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但越复杂的仪式,能让人记得更清楚,也更有味道。

其他网友观点

按照民间传统,“喜丧”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亡人年满六十岁【一个甲子轮回】;

2、成婚并留有子嗣【通俗的说法就是留有后代】;

3、父母双亲、岳丈岳母【或公婆二老】已先他而去,且都已三周服除【都已过了三周年纪念了】;

4、善终【也就是无疾而终,哈哈,这个是现代人所难以满足的条件了。现代人嘛,可以放宽一点——符合前三点,只要不是死于车火以外,都算是善终吧!】

其他网友观点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一个新的玩法,那就是集五福,五福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法就是: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但也有人说最后一个最难,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民间遇到的一种丧事一样,叫做:喜丧。对于喜丧的条件是模糊的,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可以说是多方面考量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喜丧。

喜丧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热热闹闹的举办丧事,悲痛气氛远没有那么的浓烈,也有人说这跟办喜事一样,过去有种说法是老人年岁比较大的,办丧事可以按照喜丧举办,但这个年龄大,多大才算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过去的时候寿命比较短,人到七十古来稀,六十岁一个甲子,超过七十多岁的就算大岁数了,现如今可不再一样,人的寿命已经普遍的延长,所以按照岁数方式的喜丧,确实太过于笼统。

在笔者这里,对于喜丧,一般情况下满足四个条件: 1老人的子女都健在, 2要四世同堂(以上), 3要90岁以上, 4要无疾而终。符合这样条件的,方为喜丧。别看这些条件,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我们村的老李太太,年纪倒是全村第一,活了一百零五,儿子都被老太太给熬走了,所以说年龄大能够做到,到子女们是不是能够熬那么久,这就不好说了,所以说子女必须都要健在,这是第一个要点所在,能够到达这个的之后,再看看下面的条件是否符合。

90以上,难度已经开始增强,90岁已经算是高寿之人,经历了风风雨雨,拥有高寿扥年纪,按照民间的话讲,这是有福之人。第三个条件是四世同堂,前提是要有儿子、孙子,这样才能做到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在农村现如今比较多见,已经不属于特别难,第四个就比较的难了,跟五福之中的第五福一样,叫做:善始善终,安安静静的无疾而终,不需要别人伺候、照料,没有给子女们添任何的麻烦,平平静静的就像睡着了一样,再也没有醒来,这样的条件其实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说对于喜丧的要求是蛮高的。

现如今对于喜丧的要求也有了变化,一般情况下,只要老人岁数大,子女们都建在,都会按照喜丧办理,邻村的王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年纪是差不多一百一,儿子都快九十了,作为重孝的儿子按道理是应该在最前面一路哀嚎哭着走的,可这孝子也是将近百岁之人,走路都走不好,哪有力气去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哭,被人用电三轮拉着在最前面,村里人都是乐呵呵的笑话他这个孝子,其实这样也是真正的喜丧方式了。

对于喜丧的理解,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总的来说,大都是相差无几,对于这个话题,你如何看待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同学告诉我原子弹很容易造,是这样吗?

下一篇: 三国演义中,刘备真的是是皇室子弟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