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我们蜀国带甲百万,粮食充足,这句话有什么历史错误?
优质回答:这是古人在吹牛,也叫虚张声势。比如,当时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决,袁绍就说,他的七十万大军。但实际肯定到不了这个数。撑死了四十几万。再比如,赤壁大战时,曹操的军队号称八十三万。但实际上曹操的军队也就二十几万不到三十万。而诸葛亮所说的带甲百万,应该也是如出一辙的。之所以这些人这么说,两个意思,第一,给自己的人壮胆。因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及时。对于己方的真实情况,恐怕只有最为核心的少数几个人知道。其他的人都有些稀里糊涂的。这种情况下,不明就里的己方人一听,WC,一百万?行,这仗肯定赢。于是,士气高涨,战斗力明显提高了。第二,对敌人形成威慑,震慑敌人。什么?敌军数目一百万?妈呀,这得多少个WC呀?这仗还能打吗?不行咱撤吧?至于说粮食充足吗?同样还是夸大其词。要知道,兵若无粮,军心不稳。这对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有道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兵者诡道也。诡,诈也。诈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欺诈敌方人员,而是连己方人员也一起欺诈。为了保持己方最高的战斗力,这种诈己行为在战争中屡见不鲜。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彊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纂。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临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
在结尾处,诸葛亮是对敌人亮出了“家底”:数十万之师!也没说他的“汉”到底有几十万军队?当然,这其实也算是军事秘密,不方便“透露”。《正议》是要回敬曹魏那些劝降诸葛亮判汉自己却已经判汉了的大臣们,如:华歆、王朗之流。因此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军队用以震慑敌人!所以冒然给出了“数十万”之师。原文:
《军诫》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昔日轩辕皇帝率领几万士卒,还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谁还能够与我们匹敌呢!
《正议》一文好像没什么历史错误?但是,带甲百万这话我的印象中不像是诸葛亮说得,《三国演义》里,有个人还真说过这句话,就是《正议》回敬之一王朗。原文:
(前文略)……今公(诸葛亮)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