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明朝没有丞相?

网友提问:

为什么明朝没有丞相?

优质回答:

很多朋友常将“宰相”和“丞相”混淆,其实这是不同的概念。正式的官职体制中并没有“宰相”一职,这是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统称,不是具体的官名,而丞相是。

丞相这个官职很早之前就存在了,但先秦、秦汉时期,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只是相国的副手。直到三国以后,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且不是每个朝代都设置这个职位。隋朝不设,唐朝大部分时间也不设。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丞相都能被称为宰相,最上面的那位才是,哪怕他没有丞相之名,私底下也能被称为宰相。

到了明朝,彻底撤销“丞相”之职,清朝采用明制,也不设丞相,“丞相”退出历史的舞台。为何明朝非要废相呢?

这得说到胡惟庸案。

众所周知,朱元璋起于微末,家族没什么底蕴,更没受过帝王当政的教育,很多政事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用,官制什么的学习汉唐旧制,那时有丞相,南宋元朝也有,那就设吧。

一设还设两位,左右丞相。前后分别是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徐达主重军事,结局也比较好,这里暂且不提。后面三位都有“精彩”的表现,全都不得善终。

明初,朱元璋治国的帮手是李善长,对其非常尊重,将他视为自己的萧何,两人还成了儿女亲家。

掌权日久,李善长渐渐跋扈起来,对朱元璋不甚尊重,对下面的大臣们十分苛刻,刘伯温就是因为他的辱骂才告老还乡。朱元璋对其极为不满,但看李善长年事已高,还是忍了下来。

李善长退休时,推荐和自己关系很好的胡惟庸为右丞相。胡惟庸也算是个能人,挺有才干,朱元璋后来提拔他为左丞相,总揽朝政,主掌生杀废黜大事。

如果说李善长只是有点骄横,那么胡惟庸已经在权势中沦陷了。很多应该请示朱元璋的工作,他并不向上汇报,自己就处置了。这叫什么?这叫架空皇帝。

如果是和平时期的平庸君主,或许还会高兴丞相给自己省了许多事。但朱元璋是那种人吗?肯定不是。本来疑心就重,胡惟庸再如此作为,朱元璋很合理地怀疑这小子要造反,暗自猜疑。

据《明史》记载,1380年正月,胡惟庸称自家后院挖出醴泉(有酒味的泉水),邀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骑马走到西华门时,被一名太监拉住缰绳,情知不妙,赶紧回宫,登上宫墙看到胡宅藏有士兵,仿佛要起事,立刻发兵捉拿,当天处死胡惟庸,其后牵连了三万多,李善长、汪广洋也在其中。

事后朱元璋一琢磨,胡惟庸哪来的胆子?不就是因为是丞相吗?得,索性直接撤掉丞相之职,让大臣和皇位保持遥远的距离。

事实上,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不设丞相,也是因为这个位置太危险,再进一步,可就能触及君权了。而且,丞相统领百官,自然而然形成相权,与君权存着在矛盾和斗争。

所以,朱元璋撤丞相,表面上是因为胡惟庸案,实际是因为忌惮相权。此举进一步集中了君权,有利于统治,为后世的朱家皇帝消除了一大隐患。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观点

明朝为啥没有丞相?这得从明太祖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废除延续千余年之久的宰相制说起了!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并且不许子孙后代再恢复此制度,还规定若有大臣敢提复设丞相一律严惩不贷呢?

这是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明太祖朱元璋猜忌心太重,对部下缺乏应有的信任。朱元璋认为对谁也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为了利益背叛自己!

因此,将统领百官、辅佐皇帝的权力交给某个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旦掌握了朝廷重权的人起了坏心,就有可能威胁朱家江山的稳定。

二、元朝在短短的九十七年存续期间,充斥着丞相把持朝政,乃至于掣肘皇帝,皇权与相权斗争不绝而内耗的之事。

再联系到南宋就是因为奸相贾似道把持朝政,对上欺瞒皇帝,对下恐吓群臣,才使南宋朝廷欲发昏暗不堪,从而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若是再联系煌煌大唐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后期,就是因为皇帝先后错用了奸诈的李林甫和杨国忠做丞相,终于引来了安史之乱,最终断送了开元盛世,也断送了李唐王朝的黄金时代!

朱元璋是个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在他看来这丞相实在不是个好东西!

因为,一旦用错了人,将会给整个王朝带来无力挽回的损失!所以,与其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个隐患,还不如干脆废掉丞相一了百了的好!

三、明初那班勋臣出生身于基层,崛起于草莽,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当过和尚讨过饭。

况且,这批淮西子弟兵与汉高祖刘邦的沛县子弟兵可不大一样。刘邦的子弟兵大多数都知道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雍齿例外),所以,萧何、曹参等布衣将相皆得以安享富贵。而刘邦也只是从稳定政局考量,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但对沛县子弟还是相对很照顾的(卢绾与刘邦的矛盾属于误会)。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弟兵们却大多居功自傲,乃至有横行不法之徒。这批人有资历、有人脉、有名望、有势力,若是再有一位能够左右朝局的丞相与他们串通一气,那么皇帝就有被架空的可能。如果是那样的话,朱元璋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可就有改姓易主的危险啦!

所以,明太祖索性干脆废除丞相,将所有的权力一股脑全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的手中。

这样,原来由丞相掌握的枢臣之权便分给了吏、户、礼、刑、兵、工六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而这些部门的长官又没有原来丞相那样的处置权,所以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得汇报给皇帝!

于是,明朝皇帝就悲剧了——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精力充沛!

所以,后来的皇帝便只得设置一个秘书班子,协助皇帝处理纷杂的政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秘书班子以后便演化成了“内阁”。不过,尽管内阁首辅的权力不算小,但其权力却无法与昔日的丞相相提并论。

其他网友观点

明朝开初,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一样,也设有丞相一职。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明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在其《明史讲义》这一名著中有专门的论述。我们主要依据孟先生的研究,简单介绍一下明朝丞相设废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谈谈没有丞相对明朝中央机构运作的影响。

图一明太祖朱元璋

孟森先生认为明朝建立以前,明太祖在其管辖地沿用元制,设立中书省,也就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首脑即为相国。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设立了左右相国协助自己处理各类朝政大小事。右相国为李善长,左相国为徐达。洪武元年,改相国为丞相。以左为尊,改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有丞相。徐达是领兵打仗的武将,所以,徐达实际上并不是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李善长致仕以后,徐达任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后来,汪广洋外派广东。胡惟庸得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胡惟庸任左丞相没有几年,就爆发了对明王朝有着重要影响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认为权力集于中书省,进而基于中书省丞相简直是存在着架空自己的重大隐患。当即决定,废除中书省,改为六部。中书省丞相一职也不在设立。所以,孟森先生认为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皆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九族被连诛。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姻亲关系,虽因劳苦功高,多活了几年,但是最后还是被诛。汪广洋被贬广南,后被赐死。所以,明朝真正没有丞相是从洪武十三年开始的。

图二李善长画像

对于朱元璋这样勤政的皇帝来说,重要的是稳住好不容易的打下来的江山。所以权力最好只集中于自身一人。但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内容。没有明太祖勤劳的明朝皇帝们,无一不一而再再而三恢复一些假的中书省出来。不过这些中书省的首脑不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太监。比如司礼监就权力极大,分享掌印、秉笔批红等等可以说应该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权力。司礼监干预明王朝中央决策的制定,实际上是另一个中书省。当然,太监毕竟比丞相受到更多的约束。任用太监与设立丞相之间,明朝皇帝们聪明地选择了前者。

图三胡惟庸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1]顾诚.南明史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2]孟森.明史讲义[M],中华书局,2009年.

[3] 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章亚军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红楼梦》很多人说比不得祖宗在的时候了,经济是怎么缩水的呢?

下一篇: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突袭江夏镇,淮安营千总的阮必大,为何拼死阻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